赵冰梅+刘先知
摘 要: 经济困难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我国教育范围的普及和扩招,高校经济困难生人数渐多。这类学生往往拥有一颗敏感的内心,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本文通过对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及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正确引导高校经济困难生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 高校 经济困难生 负面情绪
经济困难生承受着比普通大学生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家庭经济贫困,甚至出现“心理贫困”现象。负面情绪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会给经济困难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困扰。
一、一些高校经济困难生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
(一)周边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发的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国门敞开迎进来的不仅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精华,随之而来的还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悖的西方价值观,导致周边人际关系出现某种负面变化,使得原本经济就困难的大学生陷入处世的迷茫。
(二)家庭经济困难的直接影响。
1.父母教育方法不正当。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与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失当的。一是将经济困难造成的家庭生活的不幸福发泄在孩子身上,尤其父母还需要出钱供子女读书,这个年龄的学生有一些已经可以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两者之间的经济收支差距使某些父母对高校经困生态度不好,甚至出现打骂现象,使学生因为没钱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二是一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将金钱至上等错误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将自己对金钱、物质利益的追求强加在孩子的身上,给一些高校经困生一种“只要有了钱,就可以做任何事情”的错误的想法,从而因为自己达不到父母所定的标准产生负面情绪。
2.过早的心理成熟带来的心理负担。
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过早地扛起家里的重担,以至于变得特别懂事和成熟,然而这种所谓的“心理成熟”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符,是一种催熟和伪装。一旦这一假象被打破,这些经济困难生便难以面对真实的脆弱的自己。
(三)学校教育模式与学生间的虚荣攀比。
1.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
现如今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均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完善的理论知识与机构设置。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基础都不够深厚,在各高校中,心理咨询的普及性不高,一般只针对主动做心理咨询的学生。不少有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了解得不透彻,因为其性格特点,并不会主动做咨询,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无法排遣和消除,极有可能造成负面情绪。
2.经困生评定的公开化。
我国已经形成一套针对高校经济困难生改善其经济压力的“奖贷补助减免缓”政策,致力于从物质上解决高校经济困难生的基本生活问题,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经困生的生活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物质上有形的贫困可以通过国家政策实行有效调节,精神上的无形贫困该如何调节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另一个问题。资助工作实施不当,给高校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带来不小的二次伤害。
高校经济困难生的资助评定要求学生提供相关材料证明自己的家庭确实属于困难一列的但这一过程忽略经济困难生的心理感受。为了确保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经困生的认定一般都是公开透明的,需要经过班委会和院系各级领导的审查,甚至要在大家面前暴露自己的家庭隐私。也许家庭困难情况暴露得越多越能够得到大家的同情和怜悯,从而获得更多的帮助,但这种公开、透明化的评选方式,使得某些自尊心极强的高校大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一些经困生甚至觉得自己领取的资助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报酬,因此产生负债感,加重心理负担。在同学面前暴露自己的软弱而赢得同情这件事,使得他们无法接受。
3.难以融入集体。
大学是一个集体,同学之间的相互往来是一个社会活动。为了缓解经济压力,高校经济困难生需要勤工俭学,这耗费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其分身乏术,减少与同学相处交流的机会,长久下来,一些困难生感到人际关系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参加同学间维系感情的聚会及其他集体活动,导致一些困难生觉得难以融入新集体,结交新朋友。
(四)负面情绪不易自我排解。
一般来说,经济困难生来自农村的比重远远高于城市,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落后,能够考上大学的他们经历的压力比城市里的学生多得多。他们可能是当地的佼佼者,在高中时代是老师重点栽培的对象,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榜样。而当他们进入大学,一些人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经济压力使他们难以专心学习,除此之外又面对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心理素质较差的一部分人可能会被这种巨大的落差所累,情绪排解有难度。
二、一些高校经济困难生负面情绪的影响
(一)对经济困难生个人的负面影响。
一些经济困难生除正常学习外,还需要为家庭经济来源而奔波,把大量的学习时间用在做兼职上,更重要的是一旦产生自卑感,就会渐渐疏远周围的同学,将自己封闭起来,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除了影响自己的学业生涯外,还会对家庭造成負面影响。
(二)对所在高校的负面影响。
经济困难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还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对高校经济困难生的引导工作。某些经济困难生的负面情绪会间接影响周围同学,易与周围同学发生冲突,影响和谐校园建设。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对经济困难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做不到位,就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三)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高校经济困难生如果产生负面情绪,如果带入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将不幸都归结于金钱,在生活和工作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利于社会和谐。
三、引导高校经济困难生的教育对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气。
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气。
我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蔚然成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要积极发展国民经济,减少贫富差距,增加就业岗位、扩大救助补贴覆盖面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这其中就要发挥学生生源地贷款的重要作用。现如今在我国某些地区,这一措施落实得还不够到位,存在办理过程困难、耗时长,有钱能够贷款、没钱反而贷不了款的现象。针对就业,我们要转变格局、优化产业结构,缓解经困生就业上的压力,将就业资助与日常生活资助相互结合,帮助高校经济困难生顺利就业,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父母正确灌输金钱观念。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对于金钱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应该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家庭生活中涉及金钱的问题用豁达的心态面对,并积极解决。在生活中应该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次,父母应该努力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坚持就业与创业相互融合,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父母要不断地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只有父母有了一定程度的受教育水平,才能有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和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以及子女遇到生活挫折时的开导、教育能力。父母在生活中要注意与孩子多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波动,并与学校保持积极、密切的联系,在孩子因经济问题产生负面情绪后,配合学校和相关机构进行治疗工作。父母要对孩子的金钱观教育把握好一个“度”,通常来讲家庭贫困生活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但其影响力十分有限,但当经济过分满足个体需求的时候,有可能会对高校经济困难生产生适得其反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循序渐进,把握好经济水平的改善尺度。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师是指导高校经济困难生走出负面情绪的重要指导者。各高校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让教师队伍外出培训或网上培训,积累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对拥有负面情绪的高校经济困難生进行有效指导。
在指导中熟练运用个案咨询、心理讲座与箱庭疗法等心理咨询形式,帮助高校经济困难生走出负面困境。
2.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各高校要提高学生素质,对有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而不是嘲讽和忽视。加强宿舍、班级和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让高校经济困难生感受到大家给予的温暖,敞开心扉、融入集体。
3.构建完善经困生资助工作。
(1)将国家“奖贷补助减免”政策切实有效地贯彻下去。
新生入学时应建立家庭经济档案,同时按照政策的规定,严格执行经济困难生的认定工作。在整个认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保护同学的个人隐私,确保公正和公平,保护其隐私,维护其自尊心。认证工作结束以后,要及时高效地给予经困生符合他们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额度的资助。
(2)增设勤工助学岗位。
勤工助学对高校经济困难生来说是资助工作的补充,也是缓解高校经济困难生家庭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高校的资助部门应该积极联系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由学校作为沟通桥梁,发掘可以向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是一种乐于让学生接受的资助方式,淡化他们因为不付出劳动而受到金钱资助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沈律明.试析高校经济困难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2]田燕飞.当前我国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的主要方式及取得的成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3).
[3]胡一乔,刘晓芳,梁亚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扶贫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04).
[4]陈靓.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性化的思想关怀[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
[5]龚雨玲,颜玉平.高职贫困生自卑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J].求知导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