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德育教化功能探析

2017-10-24 09:21余唱
未来英才 2017年18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启示德育

余唱

摘要:文学源自生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生活。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学作品,它们同样也反映了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活。从文学的德育功能入手,来挖掘古代文学作品所蕴藏的德育内涵,对于当前我们批判的继承古代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代文学;德育;启示

道德教育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道德的熏陶。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刻画善良、正直的人物形象,使得人们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不自觉的接受道德的洗礼。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运用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影响其情感并使其行为发生变化,最终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一、先秦文学的德育教化功能——以《诗经》为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它记载了自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许多诗歌,真实的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社会面貌,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诗经》蕴含了丰富的家庭德育思想,它对中国古代德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1、感恩父母的孝养之道。《诗经》中有许多描绘子女体恤父母辛苦作劳养育自己,对父母表达感激之情的诗歌。《邶风·凯风》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晛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首诗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子女对自己没有能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感到自责的心情。该诗采用了比兴的手法,母亲养育子女长大就像南风滋养酸枣树成长一样,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母亲为子女辛苦劳动一辈子,但是子女却辜负了母亲的期望,不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整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都发自肺腑,句句真挚。母爱的伟大无法比拟,正如唐朝诗人孟郊所表达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样。

2、兄弟友爱的手足之情。兄弟是父母血缘的延续,兄弟之间应该保持亲近和睦的关系。例如,《诗经》中的《小雅·常棣》就表达出这样的思想: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说世上的人还是要数兄弟间的感情最亲近;“死丧之威,兄弟孔怀”意思是死丧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但也只有兄弟才会相互关心。这种由血亲关系搭建起来的互相关心的感情,体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可见,兄弟之情是十分重要并且也是不能割舍的。

《诗经》中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实际的社会生活,它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质朴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营造出一种“真善美”的道德氛围,使得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道德的熏陶。

二、明清小说的德育教化功能——以《西游记》为例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吴承恩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刻画了孙悟空等人物形象,通过神话式的故事手法讲述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所遇到的八十一难,起到了教化人们惩恶扬善的目的。我们也从师徒四人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坚定信念,明是非、辨善恶的高尚品德,这些传统道德观念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德育教化意义。

1、坚定信念。众所周知,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之路可谓是困难重重。一路上,自然环境都十分险恶,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力。途中的八十一难,次次惊心动魄,妖魔鬼怪、险山恶水,这些外部环境的危险无法逃避,只能迎难而上。唐僧途中遇到无数劫难,每一次劫难都考验着他的信念,只要信念动摇,取经之路就必败无疑。但他并没有退缩和怯弱,唐僧依靠自己取得真经、普渡众生的崇高信念坚持了下来,最终到达西天,见到佛祖求得正经。

2、明是非、辨善恶。“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白骨精幻化成美女、老妪、老翁,三次都骗过了师徒三人,却始终没有逃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孙悟空是正义的化身,他惩恶扬善,可是“三打白骨精”却让他备受打击。善良单纯的唐僧,愚蠢的猪八戒都被白骨精所幻化成的人类所迷惑,面对的同是白骨精,我们却在这三个人的身上看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更加凸显了孙悟空身上的那種明是非、辨善恶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也值得今天的我们去继承和发扬,无论时代怎样变化,邪不胜正是永恒的主题。

《西游记》完整展现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的成长过程,我们现代人也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蕴藏在师徒四人身上的德育教化思想也会指导着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

三、古代文学的德育教化的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古代文学在德育教化上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德育教化有其积极的方面,同时也存在许多糟粕。对于古代文学中的德育内容,我们要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的运用于我们当代的德育建设,造福于当前社会。

在社会生活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弘扬主旋律,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引领社会风气、鼓舞人心。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走进千家万户,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将主流意识传播到每个人的心中,使得广大群众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黄兵.理想信念:毛泽东对《西游记》的解读及启示[J].文化学刊,2015(09):144-148.

[2] 冒建华.中国现代主流文学家的文化人格与文学书写[J].文学评论,2010(02).

[3] 赖大仁.文学“因何而死”与“因何而生”[J].文艺争鸣,2009(10).

[4] 王元骧.文艺理论的创新与思维方式的变革[J].文学评论,2009(05).

[5] 童小畅.当代艺术:死亡、终结或消失?——鲍德里亚艺术批评研究[J].文艺研究,2009(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启示德育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