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加林
伴随着雨季的姗姗来临,骄阳似火的天蓦然间变得清爽怡人。清晨推窗远望,山色清秀,雾霭朦胧,枝繁叶茂青翠欲滴,空气中弥漫着恬淡的花香,令人情不自禁闭目神游,惬意畅想:这是何等的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路。
因为一场雨的滋润,人间万物焕发了新颜,生机勃勃,流光溢彩,溢满了诗意的芬芳。抬头看天,碧蓝如洗,云朵似絮,一望无垠,烦闷的心境立刻豁然开朗;低头赏花,一簇簇蔷薇色彩缤纷,花瓣层层叠叠,饱满绽放,像女子的青春那般活力四射,迸发着如火的热情;悠然漫步,撑着油纸伞,在落满花瓣雨的青石小径上徘徊,左顾右盼,等那个爱的人来赴这场雨中的浪漫之约。
下雨天,一切都变得缓慢,人们不再步履匆匆。站在高处俯视,五颜六色的伞交汇成流动的海洋,点缀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间,仿佛一朵朵盛开的伞花,使得城市的面貌平添灵动之气,平日的暗无生气瞬间变得熠熠生辉。
雨滴滴答答落在屋宇,声声如珠落玉盘;雨淅淅沥沥下着,纷纷扬扬绵延不绝。雨夜里思念弥漫,孤枕难眠,前尘往事不遗余力的汹涌而来,不由自主陷入回忆里,寻觅曾深入人心的温暖与美好。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曾经也有那么一个性情相投的人,与我心有灵犀,常常在寂静的雨夜,陪我“剪烛夜谈”,道尽人生的悲欢喜乐。他嘴角的笑,他眼神里的爱意,在幽幽烛光的映照下,更显凝重和深沉,让我心动不已,此生难忘。灯花落尽,枕着窗外的雨声入眠,梦里依然是他熟悉的身影,在向我款款走来。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张爱玲谈到恋爱的心情,曾这样婉转写道。每个爱过的人都懂这份深情,其实很想与那个人携手漫步雨中,但他迟迟不来,只好自我安慰:因为下雨,所以他不方便过来。等啊等,等到雨过天晴,一定要拉起他的手,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不畏缩也不回顾,聚集全部的柔情,让这段感情尘埃落定。此后的雨季,不再形单影只,落寞惆怅,终于有爱的人陪着,数尽灯花共度良宵。
天在下雨,我在想你。在这个落雨纷纷的季节,不妨约见心上人,不谈情不言爱,只要相对而坐,听雨声萦绕心间,看灯花悠然摇曳,那脉脉含情的眼神足以传递内心的万千柔情。
——让·弗朗索瓦·米勒
想知道电影幕后的真相吗?想知道每周电影的排行榜吗?想知道现在都有什么有趣的书吗?那就拿起你的手机,刷一刷“新青年电影图书周评榜”的二维码吧,电影、图书周评榜等着你!
一、
微小说
1、念念不忘
同事把信转交给她时,神秘地笑着说:“呦嘿,都啥年月了还写信,准是男朋友的来信吧?”明知不过是句玩笑,梦菲略显苍白的倦怠的脸上,还是被灼起两朵红云。
这是她来到朔州某变电站后,第一次收到家乡来信,谁会写信给她呢?
她沿边缓缓撕开信封,小心地打开信,轻轻地读起来。“梦菲:你好,还记得在燕郊中学的那段时光吗?怀恋开满蔷薇花的菁菁校园,怀念岁月冲不淡的师生情谊。上周同学会上,我向李丽问起你,知道了你的近况。我想托洁白的信使,捎去对你的祝福……”信笺的未尾,一行清丽的小楷——永远关注你的人:白雅萍。
原來写信的人,是她的初中语文老师。反复默念着那句“永远关注你的人”,她的眼睛涨潮了,颗颗莹透的珠泪,撑破眼皮,涌漫了出来。泪水滴落在信纸上,字迹点点洇开,绽成朵朵蓝梅花。
怎么会不记得呢?她轻叹道,紧捏着信的手,微微颤动。
那年她13岁,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忙,很少回来,她随外公外婆生活。正是青涩敏感的年纪,她沉静少语,小小的心蜷缩着,如羞怯的花苞。唯一可骄傲的,是有几回,语文老师将她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读。
老师还邀她周末去家里玩,她当真去了。白老师的家在学校后面的教师宿舍楼上,家设简陋,却有个老式的大书柜,里面摆满书。初次见到那么多课外书,有《红楼梦》、《呼兰河传》、《老人与海》等等,她眼都亮了。忽觉衣着素净的白老师,靠在书柜旁,低眉轻笑的样子,有说不出的高雅清美。
屋子的一边,有位穿格子衫的男孩,坐在书桌前读书。老师说:“那是我儿子小龙,你坐过去,跟哥哥一起看书吧!”那个下午,她翻着书,跟小龙哥哥谈论着书中的故事,空气中,淌动着花的香气,隐隐的幸福的香气。
要回家了,她起身告别,目光却恋恋地,仍粘在书柜上。老师抽出本书,笑着说:“拿走慢慢看吧!”她宝贝似地捧着,欢跳着离去。
功课紧,书看看停停,转眼到了毕业,她考上父母所在城市的一所高中。那个暑假,要离开了,在家收拾行李,发现书还没有还。
跑去老师家还书,敲门,开门的是白老师。不过一个月没见面,老师似乎憔悴了,清瘦了。归还了书,正准备走,老师喊住她:“等一等!”
老师从书柜里,挑出十几本书,用细麻绳捆好,递到她面前,说:“这是小龙喜欢的书,现在送给你吧!”她吃惊地抬头,与老师的眼神相遇。
那眼神温柔极了,漾着水波的目光里,似要伸出一只手来,轻轻地抚摸着她。她的身子晃了晃,记忆里,这般深情的注视已变得模糊而遥远。稍后,老师声音凝重地说:“你很有写作天赋,记得要多读书,也许有一天,你会成为作家!”
她听后略吃一惊,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作家,遥远得如天边的星辰。到底是年纪小,也没顾上多想,抱着厚厚的一摞书,一脸欣悦地走了。
读大学后,有一天,初中兼大学的同学李丽,跟她聊起中学时代的趣事,猛然想起了什么,神色沉下来,说出一件往事。
小龙曾是白老师的学生,父母遭遇车祸去世,他成为孤儿。白老师跟爱人商量后,收养了小龙,甚至为了他,没有再生孩子。然而不幸的是,五年前的那个暑假,小龙跑去河里游泳,被一股激流卷走了。endprint
犹如惊雷,在她的耳畔炸开。时光流转到五年前,是她去还书的那个假期。回想起老师那番话,到底要有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将悲伤掩起,这背后,藏着一份深沉的爱,是期许,亦是托付。
不是没有过梦想,只是被现实冲淡。大学毕业后,她和李丽应聘到同一家电力企业,成绩平平的李丽留在城市,而她却被分配到边远的朔州。
报到时赶上初冬,车经过雁门关时,望着绵延的古城墙,想到的是雁阵哀鸣的边塞,千年的黄沙扬尘,勾勒出的苍茫风月,心中袭来一阵悲凉。
工作忙些倒还好,若闲下来,心便感觉荒着。下班后,家住市内的同事换好衣服,一阵风地旋出门,搭乘通勤车走了。她独自呆在宿舍里,吃饭,发愣,任孤独,一点点啃噬心叶。
这里的冬天很冷,尤其到了夜晚,寒冷侵骨入心,更觉漫长难捱。
她倚窗而眺,看黄晕的日影渐渐消隐在暮色中,看冥茫的夜色被涂沫成一团黑,心跟着沉下去,沉下去,跌入无边的黑洞里。
彼时,老师的一封来信,如微芒闪烁,照进她心里。在她觉得被世界遗忘的时候,千里之外,还有一个人,默默地想着她,祝福她。
老师的信来得很勤,每一两个月,会收到一封信,有时还有书寄来。那些信她读了又读,每一行字,都浸着香,温情脉脉地,悄绽在心里。其实单位也有图书馆,专为职工开设的,起初她去得少,后来下班就跑去那儿。
年少的梦,如一粒种子在她心里萌发,蓬勃地绽放新绿。文学为她打开一条心灵的秘道,她试着与自己倾谈,那些孤寂与伤怀,苦痛与无奈,愉悦与期许,顺着笔端汩汩流淌出来。
半个月后,收到老师回信,她寄去的文章变成铅字,刊发在老师主编的校刊《二月兰》。老师还在信中写道:天暖和了,多出去走走,用心去发现世间的好风好景,用笔去记录每个独特的日子。她知道在遥远的地方,纯净莹洁的月光下,有双温柔的眼睛,在注视着她。
晋北的春天来得迟些,到了四月下旬,沉寂了一冬的草木憋不住了,冒出簇簇新绿浅绿来。那绿里盈满欢喜,她的心,也跟着繁蔓一片片。
那天,单位组织郊游,她跟同事去了广武古城,一座保存完好的辽代古城。仰望斑驳古老的城墙,抚摸着破旧的土坯房,仿佛聆听到历史的跫音,怀想起远古的铁马奔腾。
黄昏时,来到桑干河畔。这是丁玲的桑干河,河水经年奔淌,飞溅起的洁白水花,好似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她沿着河边走,直到一轮皎月升起,银雾般的月光铺满河床,一片安详宁静,心已融为一汪水。
曾有过抱怨与不甘,却原来最好的风景,就在身边。文学确是神奇的,让人学会自我消解,从俗世中抽身回望,也因而对生活,对脚下的土地,多一份珍重与感动。
她要做这辽阔大地上,一株勇敢的沙棘,将根扎入泥土,尽情地涂染生命的绿色。她沉下心来,工作,生活,业余时间用于读书写作。三年的光阴,倏然而过,她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各文学刊物上。
忽然有一天,收到一纸调令,她被调往上级单位,从事企刊编辑工作。
坐在离去的客车上,望着窗外闪动的风景,心里更多的是依恋和不舍。她捧着老师寄来的22封信,如同怀抱着一捧清幽的蓝梅花。此后的悠长岁月里,那穿越时空的挂念,将伴随着她,化作留在心底的永久馨香。
行者无疆
小时候,能去赶集就像是过节一样,家长到集市上会卖掉一些农产品,换点钱买一些家庭日常用品,有时也会买些好吃的或新衣新鞋给我们。
我家住在苏北一个偏僻的农村,在金镇和西陈集两个乡镇边界交汇处,距离金镇约十里路;距离西陈集约六里路。金镇是每月(农历)一三六九逢集;西陈集是每月二五七十逢集。碰上周末或者节假日,我们就可以跟着大人去赶集了。只要是去赶集,我们便会像过年一样地兴奋。大人经常还会发些零花钱,二角、五角或者一元,我们会宝贝一样地装在口袋里,一路上,不时地用手摸一摸,害怕丢了。在集市上,我通常不是买好吃的零食,小玩具什么的。我总是跑去新华书店去看小人书,有时也会狠狠心买上一两本带回家。因此,只要去赶集,我就会格外地开心。
小时候,最喜欢的赶集就是西陈集,因为离家近。那时交通不方便,父亲推着独轮车步走去赶集。我们农村孩子通常都会邀上几个小朋友一起去集市上。一路上蹦蹦跳跳,采束路边的小野花,或者追逐一下蝴蝶,不知不觉就到了集市。集市上真热闹啊!我们眼睛也仿佛不够用了,这儿转转,那儿看看,新奇的玩具,好看的小人书,平日吃不到的各种好吃的小吃,琳瑯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凉皮、蜂蜜粽子、水煎包、糖葫芦、芝麻糖……样样叫人垂涎三尺;花二分钱看一本小人书,《铁道游击队》、《哪吒闹海》、《西游记》、《聊斋志异》、《宝莲灯》、《茶花女》、《复活》……对许多故事和名著的了解,就是从这些小人书里得到的。看完书,偶尔吃点小吃,再看看手心里紧攥的零钱,盘算着是否还够买个什么小东西带回家。平时物质的贫乏,生活的清苦,日子的单调,都被集市的繁荣、热闹、温暖所代替。所以,赶集是童年与少年时期最期待与渴望的一件大事情。就是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心里也是满溢的快乐与幸福。
多少年来,都是为了生活或工作,奔忙中。静下心时,总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童年时代的记忆经常不自觉地涌现出来。七八十年代的童年最为开心、高兴的事,莫过于到乡镇上去赶集。
我知道,在我不断地怀旧与重温的画面里,依旧是那依依墟里烟的风景,是长长的赶集路上的喜悦,是行走的乐趣,慢下来的闲适,是尘世烟火的味道,是乡村小镇的安谧,是田园生活的温暖,是淳朴的乡情乡音,是一份萦绕在童年记忆中的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周末,回乡下出礼,正好赶上老家金锁镇逢集。上午八九点钟的时候,集市上的人就多了起来。大姑娘小媳妇们骑着摩托车、电动车,从周边的村子向这集市出发。早来的人都是冲着新鲜蔬菜、水果、猪肉来的。一时间街上、摊位前,人山人海,并肩接踵,热闹非凡,让我常常对媒体上所谓的“农村空心化”的说法心存疑意。确实,乡村很多青年人选择了“离土不离乡”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常年面朝黄土脸朝天地耕作在农田,而是到附近的工厂工作,或搞渔业、商业、木材加工业等工作,像我们及周边新建的小区、酒店都是从附近村子招聘物业、清洁、保安等人员,他们到点上班干活儿,下班骑上摩托车或电动车飞一样地回村,家里有老婆孩子热炕头。孩子三岁后就送幼儿园,两口都在附近工作。每当春种、秋收的大忙季节,这些人就会请假几天帮着年老的爹妈干农活儿,忙完了又照常上班。这集市上购物的大多是妇女、老人;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靠他们打理,赶集就把吃的用的都买回家了。
集市上,除了一家挨一家的副食店、杂货店、美容美发店、糕点店、宾馆饭店,还有几间网吧、游戏厅和一个小茶馆。有些传统小吃店只在赶集时开,传统店铺生意不好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如网吧、游戏厅却人气越来越旺。现在的金镇街上的楼房经过重新仿古装修,美观大气。店铺极少数为木质大板门,多数为卷闸门、铝合金窗和磁板地砖。说实话,比之三十年前来这里,小镇多了些现代气息,少了许多古朴风情;多了些喧嚣浮华,少了许多凝重风韵。
我们一家在穿梭的人流里走着看着。其实我们并没有非买不可的物品,就是逛一逛,遇到自己中意的物品也买一点,买不到也没遗憾,此谓“赶闲集”。其实在乡下集市上,经常可以买到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多年不见的某种土特产,或者是一些来自乡间的手工制品,每次能买到这样的物件,女儿都兴奋好几天。身处集市中,放松疲惫的身心,放飞童年的梦想,在拥挤的人生驿站停下来,休憩片刻,感受赶集的热闹,群聚的乐趣,看看小工艺品的诞生历程,品尝一下家乡特色小吃然后又去田园体验采摘的乐趣。走在乡间的田野里晒一晒明媚的阳光,吹一吹和煦的清风,仿佛回到了从前的日子,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大自然,回到了我们生命最初的源头。
街道无大事,事事需用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