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2017-10-23 14:23谭萍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建设策略校园文化互联网+

谭萍

【摘 要】近年来,关于信息化网络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颇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着重研究校园文化的特点、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二是着重研究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三是着重研究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机制。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有:一是对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实施策略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二是在研究的视角上把“互联网+”传播环境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并不多,而且从创新的广度与深度上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此,本项目力求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一、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从文化传播方式上来看,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播模式,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渗透和冲击下,校园文化建设也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这一最快速、最广泛的传播途径。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们急需认真研究的现实课题。

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逐步渗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充分提升了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了诸如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网络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和提高,作为推动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快捷有效的实施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对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新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托大学这一载体,来传承和传播的各类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主要反映该大学的精神面貌及文化特征。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则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其在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层次等方面与传统高等学校有所差异,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除具备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社团文化更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具体而言,“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具有职业驱动性、实践互动性、地域开放性等特征:

1.职业驱动性。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高专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就应该明白自己的职业目标。互联网的快捷和大数据,使得学生的职业规划可以更快速和更精确。

2.实践互动性。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主要着力点在于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必备理论知识,同时侧重实际应用、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术。互联网的全面覆盖促进了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和交流,其实践互动性得以凸显。闭门造车的学习状态早已被互联网扫地出门。

3.地域开放性。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是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高职院校在坚持职业导向的基础上,还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三、加强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

1.搭建校园文化传统媒介与互联网联动平台。

校园文化传统媒介与互联网联动平台是指,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创建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为目的,以信息与技术的整合为核心,实现校园文化多载体、多渠道、多区域以及运行模式多样化的联动整合,进而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传统媒介与互联网技术相互交融、优势互补、联动创新的校园文化平台新模式。

校园文化传统媒介主要以学校广播、电台、校刊、板报、学校网站等固定的传播渠道为主,傳播的内容主要围绕校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相对固定的内容来展开,虽然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接受和参与,但由于其传播媒介和转播内容的相对固定和封闭,大大削弱了预期传播效果,且很难持续带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日益彰显,大学生接受各类校园文化的信息也已经从以往的集中式由上至下的传统接受方式,逐步演化成分散式、互动式的多元融合的立体式接收模式。变化多端的校园文化信息与快餐式的文化元素不断堆积重叠,单凭某一种或几种文化传播平台已然不适应当下校园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我们只能凭借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搭建顺应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传统媒介与互联网联动平台。

可见,校园文化传统媒介与互联网联动平台的搭建,既能克服传统平台受众面狭窄且效果不足的弱点,也能有效推动校园文化信息广泛深入的传播,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2.开拓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联动阵地。

突破传统、创新内容、紧跟时代是开拓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联动阵地的三原则。注重“网络阵地”建设,发挥立体网络的宣传导向优势,把传统校园文化内容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有机地联合起来,真正形成相互交融、优势互补、共同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

开拓“网络阵地”目的在于吸引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好网络,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把优秀的校园文化快速扩散开来,以点及面,事半功倍。首先,可利用图书馆指导和开展网上读书活动,传播正能量,引导高职高专学生积极向上、立志成才;其次可利用网络媒介手段直播大型文艺晚会、运动会等集体活动,学生可写网络直播宣传稿,加强网络互动的趣味性,以广泛弘扬体育精神;同时还可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举办网络知识大赛等活动,网络知识大赛的内容可包括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传统的校园文化内容,亦可涉及网络道德、网络法治、网络文学等新型网络文化内容。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不仅带给青年学生丰富知识文化的及时雨,更赐予了青年学生开阔视野的千里眼,与其在为青年学生沉迷于手机网络而担忧不止,还不如借助学生迷恋网络的心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生的人格升华和能力的提高。

开拓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联动阵地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还有——创建网络社团,高校社团一直是青年学生的主要活动阵地,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学校各级各类社团组织多种多样,但由于社团活动场所有限,传播媒介有限,使得社团活动无法以点带面广泛传播,更无法整体有序波浪式创建和传播校园文化,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学生越来越青睐网络,和冷落社团,改善这种局面的有效方式就是创建网络社团,利用网络平台覆盖面广、信息交流迅速等有点,把不仅可以把校园传统社团的部分内容借助互联网迅速传播,还可以开辟新的网络社团阵地,例如创建微电影、微小说、漫画吧等校园网络社团。

四、总结

互联网的应用早已融入高职院校青年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下,我们要紧跟时代、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使得“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迈出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敬菊华、张珂:《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刘玺明: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现代教育管理,2010;

[3]苗玉辉: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

[4]赵继颖,孔立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设策略校园文化互联网+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