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芳
摘 要: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实际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而应用数学知识又能有效地解决一系列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务必有效地统一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打造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创新;教材;创设;情境;应用;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开辟了广袤的原野。只有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体会数学的意义,能主动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一、引入生活元素,创新使用教材
当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越贴切,学生接受起来也更为容易,反之如果与生活差距太大,他们则会感到陌生,接受起来也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改变,引入一些现实的生活元素,删减一些与生活无关的内容。尤其是在例题的选择上,可以将枯燥的题目,改编为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题目,激发他们的解题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进行解答,从而加深对数学内容的掌握。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不能脱离教材独立存在的,但也不能完全照搬,灵活地使用教材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在设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现实生活的元素,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教授“千克和克”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一味地学习是较为抽象和困难的,而教师借助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物品進行教学,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学生较熟悉这一系列的生活物品,因此会产生一个想法:这些物品的重量是多少呢?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和主动,便会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去。教师再借助观察与掂量的方法,要求学生猜测这些物品的重量是多少。最后,对物品的实际重量进行称量,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千克和克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和简单。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更生动有趣
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与灵活使用教材的目的大致相同,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能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对后期数学的学习也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尽量引入生活情境,最好能使例题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练习生活化,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数学的思想,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创设生活情境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可行性与真实性,其目的是为了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思维解题。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精炼,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如“165-97=165-100+3”,对减去100再加上3,或许学生会难以理解。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购物引入: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些物品,需97元。问妈妈该怎么付款?她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妈妈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她还剩(65+3)元,然后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65-100+3。于是对于165-97类的简便算法牢固掌握了。
2.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这里有10支笔,你能帮助老师平均分给5个同学吗?当学生根据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容易将10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时,教师再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分对了呢?”,那个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因为5个同学手上现在拿的铅笔一样多,都是2支。”就这样,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就更容易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的概念。
3.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难以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作一样的处理,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三、学以致用,领悟数学真正价值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这也是数学的价值所在。我们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脱离公式和数字,变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1、2年级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引入生活化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将生活融入数学,同时又让数学回归生活,正是数学课堂的魅力所在。这样的教学,能够让数学真正被学生所喜欢和接受,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充满创新。
例如,教师在教学相遇方面的实际数学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对同地同向、同时反向、同时相向等一系列的相遇问题进行模拟,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相遇问题当中的一些习惯用语,从而方便学生应用自身掌握的这一部分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更进一步地感受到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清楚了学习数学知识的真正作用,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让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姻,联系生活学数学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致力于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