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理论视域下《钢琴教师》女性形象解读

2017-10-23 09:29李红红
现代交际 2017年19期
关键词:原型女性形象人格

李红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女性主义思潮日渐高涨,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作品可谓蓬勃发展。《钢琴教师》作为女性主义反抗男权社会压制的代表作品,从全新的女性视角出发,塑造了多面又扭曲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家长制乃至整个父权社会的病态体制对于女性人格的压制与摧残。本文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依据,分析该作品中女性人格形成的独特心理学根源与作者创作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原型 人格 女性形象 压抑与反抗

中图分类号:I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83-02

一、原型理论概述

1919年,荣格首次在《本能与无意识》中提出了“原型”(Archetype)的概念,他说:“本能与原型同样出自集体无意识。”但“原型”一词并非荣格的首创,而是他在吸收西方古典神学和哲学中的“原型”“上帝形象”、柏拉图的“理式”等理论前提下对无意识表现形式的新解读。

原型理论有两层具体内涵:首先,荣格的原型理论是无意识的“形象构成倾向”,“在荣格看来,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这种形式是同一经验数次实践的凝缩,是由大脑遗传的先天心理模式。”①其次,原型还发挥着类似磁石的作用,把相关经验和感知吸引到同一引力场中,形成一个具体的情结。

二、女性主义与女性写作

女性写作是女性主义理论家表达观点的直接方式,1975年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首次提出“女性写作”的观点,她提倡以女性自身为中心进行写作。伍尔夫也提出女性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鼓励女性作家从女性视角出发,大胆塑造与男性作品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认为男性话语禁锢了女性发展,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总是处于受压抑、迫害的地位。她的作品致力于揭露繁荣美好表象下掩盖的人性丑陋面,揭露在被压抑、被禁锢环境下人性的变态和扭曲。她的作品往往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极力表现女性的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因此,其中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和社会批判意识总会引起广泛争议。她的代表作《钢琴教师》充分描绘了父权制及家庭关系中母亲如父亲般不可违抗的权威对女性的压抑和束缚,作品通过女主人公人前温和恭顺而人后反常到近乎疯狂的表现,充分表达了对男权社会的批驳,揭示了父权制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环境对女性的压抑和扭曲。

三、《钢琴教师》中女性角色的人格原型分析

荣格的原型理论主要描述了四种人格原型,分别是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阴影(Schatten)和人格面具(Persona)。前两者是对男性与女性潜意识中内心人物性别形态的表述,是研究整体人格的重要依据,而后两者则是对人类内心道德天性和社会化人格的描述。人格原型理论不仅对研究人类心理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和分析也意义重大。

(一)阿尼姆斯原型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荣格在研究中发现,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内心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第二性别,即男性内心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内心的男性形象。他用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来定义这两种特殊内心人物的性别形态,并将其视为心理学研究中外在表现通向内心世界的媒介。

1.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原型

阿尼玛被认为是男性心中女性心理倾向的化身,它的形成主要受母亲形象影响,具体表现分为四个阶段:纯粹生物性阶段;具有浪漫与审美的性阶段;追求精神层面爱情的阶段;将女性视作神圣智慧化身的阶段。②它主要表现为男性意识到阿尼玛后的克服程度,这决定了男性的外在性格,主要表现为温柔儒雅的男性与过于女性化的男性,后者具体表现为感性大于理性、优柔寡断。

相应的阿尼姆斯原型是女性潜意识中的男性化身,呈现为一种“神圣”的信念形式,源于父亲形象对女儿的影响。同阿尼玛一样,阿尼姆斯也展现为四个发展阶段:纯粹的体力化身阶段;具有创造力及计划性行动力阶段;具有教化性的言语阶段;“意义”阶段。③女性对于阿尼姆斯原型的认知与理解同样影响其人格形成。荣格认为,它在女性身上的消极主要表现为强悍冷酷无情、邪恶与阴谋、强烈的占有欲与危机感、悲观易怒、以自我为中心;反之,积极方面体现为更加理性勇敢、将内在情感化为某种特定的形式。

2.埃里卡与其母亲的阿尼姆斯原型分析

《钢琴教师》中的两个主要女性角色——埃里卡与她母亲身上都有明显的阿尼姆斯痕迹。作者将母亲形象塑造为消极的阿尼姆斯原型,在只有母女二人的家庭中,母亲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她或许刻意强化自身的阿尼姆斯倾向,对女儿而言她威严独断、不可违抗。整部作品以一条裙子引发的争执开始,母亲霸道专制,如同一个冷酷的暴君,“母亲被一致公认为是在国家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集中世纪异端裁判所的审判官和下枪决命令于一身的人物。”④由于控制欲和强烈的危机感,她一心要掌控家里的每一分财产以便早日买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她把女儿看作“活动的财产”,因此她必须掌控女儿的一举一动,绝不允许女儿作出任何令她不满的事。荣格认为,消极的阿尼姆斯表现为“具有毁灭性的隐秘的邪恶力量,她会暗下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们结婚。”这在埃里卡的母亲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始终将女儿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女儿置于她的监视之下,禁止将近四十岁的女儿追求时尚,禁止她与任何男人过于接近。她从不反思自己,一直要求女儿按照她的期待生活,以致女儿最终在反抗无效时以极端的方式抗争。

在女主人公埃里卡身上,阿尼姆斯呈现出两面性的影响,一方面她将心中的情感化为钢琴方面的才能,她的进取心与行动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社会认可。文中提到,她的职业也是她的爱好,音乐对她而言“魅力无穷”,她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演奏为自己在维也纳赢得了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她的阿尼姆斯原型又表现为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买回家的漂亮衣服,她只用于收藏和觀赏;同时,钢琴家的梦想也日渐被埋葬,她会像“幽灵”一样与学生一起出现在排练场上。此外,特殊形态的阿尼姆斯赋予其虚假的“真实”,使得她排斥自我的真实性,如同死亡的魔鬼般占据着她的意识,文中提到“在自己的身体上切割是她的癖好”⑤。endprint

可见,母女二人都处于阿尼姆斯原型的强烈影响下,这种压抑与爆发不仅来自家庭,也源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无依无靠母女二人想在维也纳维持生计,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社会给母亲压力,母亲又将压力推向女儿,她们无从反抗,只能从压抑走向癫狂。

(二)埃里卡的阴影与人格面具解读

阴影与人格面具这一对概念可以视为人类逐步社会化的产物,社会的规约与教化使人们对自己内心想法与外在行为形成一套合乎社会规范的评判标准,有助于人们认清自己,完善自我人格。

1.埃里卡的阴影原型解读

荣格的研究表明,阴影隐藏在无意识的外表之下,主要源于个体的潜意识因素,是意识中未知或鲜为人知的特征。阴影表现为隐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或欲望,它常常是人性中消极阴暗、羞于示人的一面。尽管人们在意识到这些因素后会极力排斥,但它们仍如影随形,没有人能完全将其摒弃。人格阴影是人类内心伪善的恶魔,可能爆发为糟糕的情绪、暂时的邪恶等。

埃里卡的人格阴影在她脱离母亲视线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多数时候她不愿与人交流,而是极力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内心世界封闭自己。她会在母亲睡着时偷偷欣赏自己衣柜里那些令母亲憎恶的衣服;下班后或周末偷偷去色情场所偷窥;在浴室里切割自己等等,这些“见不得光”的行为甚至让她感到自我满足。面对母亲时,她又是矛盾的,她会因母亲的指责发狂,愤怒地与母亲撕扯,转身又想让母亲亲亲她,求得母亲的原谅;发生冲突时她会有一瞬间希望母亲立刻死去以永远摆脱她的压制。情感上,她因嫉妒女学生与瓦尔特的亲密,故意将碎玻璃放在女学生的大衣口袋里,面对瓦尔特她又表现出明显的受虐倾向。她的种种表现都可以视作备受压抑的阴影原型下“恋父与弑父”情结的影响。

2.埃里卡的人格面具解读

人格面具是人格社会化的产物,它是人类在社会规范下伪装的外在“自我”,面具的作用在于掩盖真实面孔,人格面具的作用通常是掩盖被自我意识到的人格阴影特征。它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社会化原型,促使个体成为被他人认可或其认为自身应该成为的形象,也是人们自我保护的工具。作为社会依存原型,人格面具确保人们与他人友好相处,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另一方面过度伪装可能加剧真实自我与外在自我的矛盾,内心压抑的情感得不到释放,阴影的突然爆发甚至会引起精神障碍。

在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中,埃里卡一直处于母亲的权威压制下,埃里卡一直处于母亲的“父权”操控和压抑中,因此她有矛盾的抗争心理。一方面她不得不屈从于父权的威严,循规蹈矩,一切听从母亲的安排,衣着、工资都由母亲管理,到了四十岁仍然不敢与男人接近,与母亲同睡。在母亲那里,她一直扮演着温顺女儿的角色,听从母亲安排,绝不隶属任何男人。在外人面前,她戴着优雅琴师的美丽面具,即使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她也不会去和人拥挤,但她会佯装蹲下系鞋带去掐某个妇女的腿肚子,然后若无其事地看她们相互怀疑;用碎玻璃伤害女学生后又伪装成亲切女教师。面具将她阴暗变态的内心完美地掩饰起来,也正是这种看似完美的粉饰导致了她的“分裂”。父权压抑下的过度伪装使她的爱情亦无疾而终,压抑的情感与欲望最终使她将利刃刺向自己。

四、结语

整体来看,《钢琴教师》就是一部父权制压抑下的女性抗争史,社会的压抑塑造了母亲与埃里卡两个人物复杂又扭曲的形象,这些多面的人格原型既是父权社会摧残下的产物又是反抗父权制的有力工具。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以血腥暴力的描写和复杂的人格塑造出狂躁多变的女性形象,鞭辟入里地剖析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家庭状况对女性人格的压抑,表达了对父权制的抨击与反抗。

注释:

①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86.

②荣格.潜意识与心灵成长[M].张月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159.

③荣格.潜意识与心灵成长[M].张月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165.

④(奥)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钢琴教师[M].宁瑛,郑华汉译.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3.

⑤(奥)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钢琴教师[M].宁瑛,郑华汉译.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76.

參考文献:

[1]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2]荣格.潜意识与心灵成长[M].张月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3](奥)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钢琴教师[M].宁瑛,郑华汉译.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4]荣格.荣格文集[M].冯川,苏克译.改革出版社,1997.

[5]文艺理论译丛(第一辑)[M].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3.

[6]施春华.神秘的原型[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7]Jürgen H.Peterson:Einführung in die neuere deutsche Literaturwissenschaft 6.,neuegefaβte Auflage.

[8]刘世文,付飞亮.文学艺术的本质: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论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5).

责任编辑:孙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原型女性形象人格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一起来探案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包裹的一切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语法总结:祈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