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改革为破解秦巴山区发展难题、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以陕西省岚皋县为例,分析了秦巴山区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困境,包括:资源优势与区位劣势并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低水平供给与高水平需求不匹配,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动力缺失,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匮乏。提出了可操作的转型对策:变山区劣势为后发优势,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造全产业链模式,优化发展环境等。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改革;秦巴山区;岚皋县;困境;对策
农业供给侧改革既是农村发展中问题倒逼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主动选择。长期以来,我国将投资、消费和出口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有效带动了短期经济增长。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劳动力、技术、土地和资本等四大要素的充分配置推动了经济中长期发展,两者相辅相成。[1]供给侧改革要求供给、需求两手抓,以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和要素最优配置,力促供求更加高效匹配。农业供给侧改革可看作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微观领域,核心在于从农产品供给入手,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调整、重组和优化,使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需求,实现农产品与消费无缝对接。[2]本质在于扩大有效供给,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供给品质和效率,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为秦巴山区农村经济转型带来新机遇
1、为增强农业竞争力、实现量质并举提供新引擎
农业经营规模是衡量农业竞争力强弱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一个国家农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大,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单位农产品成本相对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就更具竞争优势。[3]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农产品质量不高、投入产出不匹配、农业经营不具规模等问题成了秦巴山区农业领域的新常态。农业供给侧改革强调补短板,客观上要求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使供给数量和品质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土地流转、扩大适度规模化经营,发挥地方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不断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为拓展市场销路、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为促进三产融合、推进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动力
秦巴山区具有地域特殊性,统筹兼顾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发展的关键。基于中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秦巴山各区县必须改变过去的唯GDP论和唯速度论,注重发展的品质和效率。从长远来看,随着农产品供给侧向生态、绿色转变,将大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滥用,有效改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缓解土地污染程度。[4]对于秦巴山区县而言,抓住农业供给侧改革机遇,就要依托绿水青山、坚持绿字當先,提供更多高效、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同时,通过农业对第二、三产业的带动,以刺激新一轮需求,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需求拉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从而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先至。
3、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陕西追赶超越开辟新道路
“十三五”时期要实现脱贫任务,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把适度规模经营同脱贫攻坚相结合,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适应。通过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分散经营向规模集中,解决更多贫困户就业,为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更多有效载体、提供更多有利条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到了遵循和方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都对农村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必然要求劳动者的现代化,培养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现代农业劳动力,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助推陕西追赶超越。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秦巴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困境分析
秦巴山区各地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实践,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与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与要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笔者基于岚皋实际,试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1、资源优势与区位劣势并存
岚皋县位于秦巴腹地,生态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76.8%,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然而,岚皋属于国定贫困县,山高坡陡、土地瘠薄、交通落后,由于区位条件的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发生率及农村贫困人口比例相对较高。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岚皋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秦巴生物多样性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面临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表明无法依靠工业强县,必须将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资源优势与区位劣势并存的现状,表明要实现经济和生态双赢,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2、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
岚皋县是一个农业人口占9成的农业大县,与其他秦巴山区县一样,同样存在基础薄弱、产业不强、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当前,制约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没有完全摆脱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随着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小规模农户经营弊端日益凸显,农产品成本高、农业监管难度大、农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业竞争力的提升、规模效益的获得、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这种农户小规模经营已成为秦巴山区县域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羁绊。
3、低水平供给与高水平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产品加工和精加工比例低的问题也随之凸显。甚至,一些农村产业仅停留于提供原材料的生产环节,三产融合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低端产品多、中高端产品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商品化程度不足等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源,从而导致市场吸引力弱、市场辐射能力小,难以吸引外部资金,只有依靠自身积累和内部资源,无法有效带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这就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劣势,低水平供给难以有效满足市场高水平需求。
4、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动力缺失
目前对农田水利、交通道路、技术推广等农业基础设施有限的资金投入,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农业经营者面临资金紧张、抵押难、贷款难的问题,金融贷款存在标准不合理、资金滞拨、贷款期限与产业周期不统一等现象,导致农村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缺失。从发展动力来看,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正不断减少。山区贫困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滞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相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与知识老化现象并存,发展环境和动力的缺失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亟须突破的瓶颈。endprint
5、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匮乏
岚皋县面临山大人稀、土地瘠薄的困境。在坚持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理念下,大力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但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仍存在一些唯利是图的企业以改造荒山的名义承包大片天然林地。表面上看去森林连绵成片、极具生态经济效益,实际上却对原有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导致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加剧;一些农户为获取眼前利益砍去原生树种,大量种植常绿树木,导致树种单一,生态效益不增反降;土地资源不断稀缺的同时,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农药、化肥的滥用,严重危害着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能力不断下降。
三、加快秦巴山区农村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1、变山区劣势为后发优势,坚持“绿”字当先
山高地远、交通闭塞、缺少工业,秦巴山区县缺乏区位优势、土地优势和人才优势。如今看来,由于常年交通和开发的阻隔,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高的生态条件成为秦巴山区最大的后发优势。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关键在于变劣势为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耐心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一是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各地要立足比较优势,着眼全局抓好规划工作,尤其针对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等生态问题,重点实施环境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突出绿色基调、彰显生态特色。二是以绿色理念为导向。加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逐步扭转粗放低效种养局面。将绿色发展思维贯穿于各项工作,引进节能环保技术、选择符合生态保护定位的产业,增强自身发展实力。三是以绿色产业为核心。要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广大农户收获更多的生态红利。
2、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农业土地制度改革,旨在盘活农业用地,使农民通过土地产权的放活获得财产性收益。[5]一要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结合当地实际,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引导和扶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规范和鼓励民营企业、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加强“公司+合作社+生产基地”产销一体化建设,强化规模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更多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二要强化教育培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产业大户、产业园经營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运用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改造传统农业的能力。积极发挥先进典型作用,致富带头人言传身教、科技人员一对一指导,使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通过就地培养和人才引进等方式,形成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队伍。三要强化典型示范作用,规范新型农业经营发展。建立乡镇特色产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产品专业生产合作社等示范基地,并给予专项扶持资金。同时,以统一的认定标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优胜劣汰,全面提升竞争力,以保证产品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3、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农业本身就孕育着工业和服务业,要按照融合发展的理念,以农业为基础,不断向二三产业扩展。一是树立大农业观念。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推动农林牧渔结合、种养销一体、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和价值链提升。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价值,着力发展农村旅游、休闲、养生等第三产业,引导新型消费模式,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农业多功能需求。二是发展特色产业。结合秦巴山区各地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紧扣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培育“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主导产业,以提升全产业链质量和品牌建设为重点,使特色产业绿色化、品牌化,促进优质资源向高端品牌产业转化,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三是创新流通模式。实施“互联网+”行动,通过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双向流通,促进流通电商化;利用网络平台整合线上线下信息,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产品需求信息流,科学研判农业产销形势。从而,引导产业链不同环节参与者行为,实现消费导向的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物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确保有产有销、产销对路。
4、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市场吸引力
一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优化投入结构,通过直补、贷款贴息等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发展基地建设。农田水利、道路路网建设是发展的基础,基于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原则,可由政府出资建设主干道,村委会投工投劳建设田间道路,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改善发展环境条件。二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对生活垃圾处理、农药化肥使用等进行规范和整治,培养村民良好卫生习惯,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在绿色理念指导下更好地实现农产品安全、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三要强化政策支持。农业补贴可进一步向新型职业农民、反哺家乡能人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通过丰富资金供应主体、实行税收减免和奖补保障制度解决发展中缺血问题,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大型农机具等纳入担保抵押物范围,在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加强和规范管理。同时,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推动人才双向流动,整合落实农村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建立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等吸纳更多就业。四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通过政府对农业生物科技、农业物联网技术和农业废弃物利用与处置等现代技术的扶持与宣传,使技术创新嵌入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等环节,打造绿色安全的全产业链,着力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康.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比较与分析[J]. 现代产业经济,2013(5).
[2] 李铜山. 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 河南日报,2016(2).
[3] 许经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思考[J]. 学习论坛,2016(6).
[4] 秦志伟,胡璇子等. 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发力[N]. 中国科学报,2016(3).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叶兴庆,徐小青. 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突出矛盾与未来走向[J].管理世界,2014(9).
【作者简介】
赵卓娟(1990-)女,硕士研究生,岚皋县委党校助理讲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