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经典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国家学说理论层面的深化,能够促进对于当代国家政府职能转型的思考: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从政治到经济;健全社会公共服務体系:从管理者到服务者;强化对外职能,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职能转型
关于国家学说,在马克思一生众多的作品中,我们很难找到某部著作是专门用来阐述其国家观的。事实上,在马克思的众多著作中,并没有哪一本系统地、完整的、全面地介绍了其国家学说体系。但是,如果因此就认为马克思并不重视国家学说,那也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虽然从表面看并没有显出非常连贯的特征,也不是非常系统,但马克思在其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的诸多著作中都曾涉及到国家学说,这些有关国家学说的理论散落于不同时期的描述不同问题的作品中,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我们今天国家职能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产主义社会中还有没有国家
纵观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经典作家的眼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近义词,甚至可以说是同义词,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用处可以相互替换。很显然,这个认知有悖于我们现在的观点。在我们现在的观点中,我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只是共产主义最初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而共产主义则是社会主义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最终臻于成熟、完善的那个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提出要将共产主义划分为第一阶段和最高阶段。那么,随之而来便产生一个问题,马克思所提出的“第一阶段”和我们现在常谈的“初级阶段”是一回事吗?
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这两者并不相同。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也就是说,在这些经典作家对未来共产主义的预设里,就没有把它当成是一个国家,而是认为它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既然在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每个人都有自由发展的权利的,那么也就不存在谁被谁压迫这一现象,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阶级和阶级压迫,因此,由阶级这一概念衍生出的国家这一概念也不存在。由此可得出结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设里,共产主义社会并不存在阶级和国家。但在现实中,国家是否存在呢?当然存在。因为我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到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目前我们尚存在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还需要国家及其职能的存在。因此,就这两点来看,我们所处的初级阶段,并不是马恩预设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那么我们是否违背了马恩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设?又是否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预设已经被现实证明是错误的?其实并不是。因为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理论预设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是实行社会所有制的共产主义。在马恩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设中,劳动不再是人们谋生的必要手段,而是人们自觉地丰富精神内涵的一种活动,劳动成果由全社会的劳动者共同所有,不存在劳动成果被他人无偿占有的现象。这种社会所有制并不同于我们今天践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因此,就预设的标准来看,我国现在的生产力状况并不符合马恩当年的预期,距离消除商品经济、进入共产主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我们现在还保留国家与马恩当年的预设并不冲突,因为我们还远远达不到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标准。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在生产资料关系中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之分,因此阶级也就不复存在。当阶级消亡之后,与之而生的国家也会逐渐消亡。
那么,随之而来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马恩仅仅指出了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然而国家还具有另一个职能——社会管理职能,那么,当国家的政治职能消亡后,其社会职能是否还存在呢?如果不存在,谁来替代?如何有序管理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亦或是当国家的政治职能消退后,仅保留了社会管理职能的国家也不能被称之为“国家”?恩格斯和列宁都把具有政治职能和阶级压迫工具性质的国家叫做“政治国家”;[2]列宁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中的“国家”叫做“非政治国家”。那么“政治国家”和“非政治国家”的区别标准是什么呢?当这个国家依然具有其政治职能和压迫性质的时候,它属于“政治国家”的范畴,当它的政治职能已经被瓦解时,虽然还称其为“国家”,但已经没有暴力性质,所以属于“非政治国家”。事实上,当一个国家不再有政治职能和阶级压迫的属性时,它已经不能再被称之为“国家”。
二、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
与蒲鲁东、巴枯宁等人所主张的无政府主义不同,虽然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国家,但他也坚决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无产阶级一经夺权就立即废除国家的行为。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3]仔细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推断出:马克思认为在国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必定存在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而且,无产阶级要消灭阶级和国家也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
那马克思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其一直主张的消灭阶级、消灭国家冲突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4]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达到消灭国家和阶级的目的,除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个路径以外,别无他法,换而言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其阶级抱负的唯一路径。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实现共产主义的武器,是非常重视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形形色色的非社会主义思潮的严格界限,就是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endprint
但是,在今天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马恩所预期的无产阶级在政权上取得成功这一情况,并没有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首先发生在各方面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生产力落后,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虽然资本主义在本国内已经有了相对的发展,但整个国家的经济依然落后,无产阶级的比重依然较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依然是农民。尽管马恩也论述过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但他们也未能回答在这样情况下,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政权的国家,这样的国家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吗?事实上,在这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想要建立社会主义,只能采取本国工人阶级和其他人数众多的阶级联合的形式,比如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联合专政,并不是建立纯粹的无产阶级专政。像旧中国这样情况复杂又棘手的,连建立单纯的工农民主专政都具有较大难度,只能扩大团结对象,在一定时期内,还要和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合作,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在这样落后的国家,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推翻资产阶级,而是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他们不是要马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而是要先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要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发展本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既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阶级和国家的,那么为什么20世纪以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依然保留了国家呢?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厘清“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过渡时期”这两者的关系。事实上,在现实中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连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过渡时期的国家水平都达不到,更远远达不到所谓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生产力水平。20世纪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有很多,但是都呈现出理论不足、经验缺乏的特点。也正是基于此,这些提前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在理论和实际中出现很多混淆的概念。当时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的众多国家,很多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根本达不到马克思所说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情况,也没有办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更不要说具备以此来消灭国家和阶级的能力了。
三、对国家职能转型的启示
研究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未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科学性、重要性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日益凸现出来。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后,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今天促进国家职能的转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仔细阅读和学习经典著作,有利于我们在当今时代更好地促进国家职能的转型,为人民生活谋福祉和利益。
1、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从政治到经济
进入21世纪以后,时代的主题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战争与革命,到今天的和平与发展。当然,世界局部地区的冲突和暴乱仍然没有平息,但这不妨碍世界发展的主流进程是发展经济,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因此,在维护国家主权和保障人民安定有序生活的前提下,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从备战状态转移到发展民生经济方面,政治职能应逐渐弱化,经济职能应该不断强化。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要规范市场运营机制,净化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空间。同时,在分配机制方面,要兼顾公平与效率,既不能“奖懒罚勤”,也要阻止不同群体间收入鸿沟的出现。政府要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消除市场经济发展的阻碍,在推进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2、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从管理者到服务者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推进,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这些公共服务的质量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关系密切,因此政府必须在这方面下大工夫。其次,要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局面。正所谓集思广益,只有更好的集中民意、民智、民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办实事。政府要促进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逐步实现自己的角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过渡。比如:政府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制度支持;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保证社会组织良好有序的运行等。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想要促进政府职能的转换,就必须把政府职能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建设上来。必须从源头上深化党政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把与人民休戚相关的事业装在了心里,才能把行动落到实处去。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3、强化对外职能: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进入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合作变得日益频繁与密切,合作的领域也愈广愈深。在这种背景下,国家职能的重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不再以传统的政治职能为主,转而在国际舞台寻求交流与合作,希望能够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在面对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我国要更好地与不同性质的国家、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互相交流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对话、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才能在汲取世界发展的优秀经验的同时,也提供自己发展的成功经验于他人借鉴。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职能的延伸和发展,二者是相互统一的。我国应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国际空间积极发展自己的同时,吸收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合作,互帮互助,共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不仅能在理论界为当今中国国家职能的转型找到理论上的支撑,还能为我们正确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打下基础。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事例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在新的时代,国家职能也遇到了新的挑戰和问题,只有适宜改革才能解决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出现的问题,才能在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 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4.
【作者简介】
杨雅杰(1993.10-)女,汉族,陕西安康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当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