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分析
李晓庆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要想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通过产业融合能够实现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借鉴美国产业融合的经验对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承接西方发达国家的低端加工制造环节,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的制造业大多以重工业为主,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目前比较有效的升级手段就是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链向制造业的渗透、延伸和重组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融合发展从而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的演进,从而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可持续发展。美国是制造业服务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根据调查公司Andy Neely对全球130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提供的服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因此分析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路径和机制从而为我国的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最早由Greenfield于1966年系统提出,他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为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向生产而不是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是生产企业向外部购买的服务,而不是企业内部自己提供的服务[1]。Grubel和Walker(1987)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生产者通过市场购买的,且用于产品进一步的生产或服务提供的服务[2]。Browning和Singelmann将为农业、工业以及其它服务业提供中间投入的行业认为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由向产品生产者或与各种资产形式相关的个人提供服务的行业构成[3]。综上所述,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这一重要特征达成共识。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业,也被称之为“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业”(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KIBS)。
为了定量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程度,本文借鉴张捷(2016)的对产业融合的做法,关注于两者的互为需求者和供给者,相互渗透且相互融入,分别计算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制造业吸收服务业,称之为“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表示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投入,生产性服务吸收制造业中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也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应用即使和更新设备,称之为“服务业投入制造化”,表示制造业的反向融合[4]。两者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文从双向产业融合的角度考察美国生产性服务于制造业产业融合的现状与趋势,采用欧盟编制的美国2000-2014年投入产出表(WIOD,National IO Tables,USA niot nov16)数据,首先根据以上公式计算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其次分别计算生产性服务内部的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和反向融合度。
(一)整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整体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整体来看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要远大于反向融合度,即产业融合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大量需求,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制造业。其次,整体来看,在2000-2014年期间正向融合度和反向融合度都有所上涨,正向融合度的趋势为“马鞍”型曲线,分别以2002年和2009年为最高点,反向融合度在2000-2010年之间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分别在2000-2002年和2011-2012年期间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导致融合度出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制造业产出的增长速度要超过生产性服务业中制造业中间投入的增长速度,制造业产出增长较快。
(二)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
对比分析各生产性服务分行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可以得出:首先,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的正向融合度大于反向融合度,商务服务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之间相差最多,表明这些行业在与制造业融合中更多地表现为制造业主导,制造业更多地吸收生产性服务业,表现为“制造业服务化”,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向制造业渗透。其次,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反向融合度大于正向融合度,表明这些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投入制造业中高科技产品,并更新仪器和设备,更多地表现为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主导,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渗透。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发展是摆脱“低端锁定效应”,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并实现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的关键。通过对以上结论以及美国产业融合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在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并提出确实可行的方案逐渐缓慢的由两者互动发展向融合发展过度。现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第一,健全以及完善产业融合的政策法律体系。首先,放松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规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健全和完善有关产业融合方面相关的法律,并搭建信息共享及披露的平台,实现各方面信息快速和便捷的传递。第二,鼓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产业集聚发展有助于产业内各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并形成正向外部效应,使得各企业之间合作融合从而实现协调发展,以及共赢。第三,鼓励制造业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服务公司。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制造业应将其非核心的业务交由生产性服务业的公司来承担,从而节约成本,并实现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
[1]Greenfiled H I.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1-137.
[2]Grubel H G,Walker M.Services Industry Growth:Cause and Effects.Fraser Institute.1989,168-225.
[3]Browning HI.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New York:University Press,1966.
[4]张捷,陈田.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融合的视角[J].产经评论,2016,7(02):17-26.
李晓庆(1991-),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在读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河北大学,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