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璇
摘 要:钢琴教学中要正确认识钢琴作品体裁,在审美过程中,掌握音色与作品风格的直接关系,对教学及演奏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基础往往是贯穿这门学科教学、学习全过程的一种思想或方法。要使钢琴弹奏的音色良好,就要了解具体作品的风格、意境、速度、音乐表情术语,及作曲家独特的艺术构思,挖掘作曲家的思想。优良的音色与作品的风格演奏技巧有着直接关系,对更好的教学、演奏作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将钢琴教学与音色、分析作品巧妙地结合起来,着重训练基本技术,方可提高演奏水平,使乐曲更好地展现。
关键词:钢琴;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229-01
现代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把艺术教育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借音乐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社会性和创造力。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音乐实践能力,具有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以适应当前音乐教育工作,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新思维、新方式。
一、重视基本功训练
钢琴的教学对象有小孩、有成人,就拿成人来说,他们的音乐素养、钢琴弹奏的基础、能力都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作为一门必修课,要在两年或三年内由基础起点,提高到一个相对的标准,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一开始就必须严格把住弹奏入门这关显得非常重要,并对基本技术动作、要领严格按规范的科学的态度加以巩固,同时,要利用成年学生的优点:善于用脑。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要及时发现问题,改正毛病,使其弹奏方法规范化,避免盲目地追赶进度,因为进度快不要定是好事,进度适当,保证了质量才是对的。
二、加强钢琴弹奏技术训练,培养实际能力
随着学生学琴的进度变化,教师更由浅入深选择乐曲和练习曲让学生练习,并严格要求学生按乐谱要求弹奏。还有,教师要对学生读谱进行耐心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视奏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把视奏技术和能力与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联系在—起。特别对于出学的成年人,在尽快掌握钢琴弹奏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求他们加强钢琴演奏和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联,这会使他们加强对乐曲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
三、课堂教学要丰富多彩
教学是双向活动,是教与学两者的有机结合,能获得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如何获得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首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这是教学活动的推进剂、助燃剂。师生关系是教学开展的一个基础平台,如果这个平台存在问题,必然基于这个平台的教学也将难以顺利开展与进行。试想彼此互不欣赏,甚至有抵触情绪的师生怎么能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教学?更不用说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和学生做朋友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
其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学中知识传递的一个重要媒介。由于艺术门类的特殊性,在语言难以表述的时候,需要教师用艺术的手段辅助,即示范弹奏,以完善知识的传递。在讲述与示奏上,二者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方能更好地完成教学。钢琴教师的示范是教育性活动,而非表演性活动,必须辅以语言的表述,引导学生更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让学生能忠于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对于课外教学活动,特别是对于那些尚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幼童来说,更需要教师用儿童化的语言表述,让他们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等。
因此,拥有良好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必要能力之一。
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钢琴教学的传统模式都是一对一的小课方式。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器乐教学的特点与优点:器乐弹奏中声响过大、互相影响,因此不得不单独教学;单独授课可以最直接有效、有的放矢地針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但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弊端,如,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一方,很少有合作弹奏的机会,教学内容只有钢琴这唯一的主题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管学,老师让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否则就是不听话的学生;即使偶有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那些四手联弹作品也仅仅限于为数不多的几首已配有第二钢琴的乐谱中,而且在课堂上除了讲授钢琴技巧、钢琴音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内容。
五、结语
总之,钢琴教学是一种技能训练,钢琴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如何用较短的时间,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能、技巧,尽快提高弹奏水平。教师既要教钢琴技巧,又要教音乐、教做人,这样学生的演奏能力和演奏水平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钢琴的学习,经历着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欣赏美几个审美心理过程,它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除了注重音色、曲式、风格,正确把握音乐作品体裁,挖掘作曲家的思想外,还应该准确读谱,加强试唱训练,学会慢速弹奏,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加强作品情感的传达。才能逐渐提高钢琴演奏水平,使作品更好的呈现。
参考文献:
[1]刘雪颖.浅谈钢琴曲《谷粒飞舞》的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11).
[2]陈明华.浅谈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09(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