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笑笑
摘 要: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大多隐含着符号学原理的影子。平面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将视觉符号化的过程,设计师将视觉符号元素进行再创造,使它形成了具体的符号系统。视觉符号是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思维主角,视觉符号能够较直观,较准确的向人们传递信息,并在沟通人们情感间的传情达意以及与文化、信息认知理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意图通过结合符号学对平面设计进行全方位论述,深刻地剖析了平面设计的的思维主体—符号,也从不同的角度为平面设计的实际思维操作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平面设计;符号学;图形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044-01
一、符号与平面设计
在平面设计中,图像元素需要设计师来对它注入概念及形态,同时又用图形文字向人们传递着讯息。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来了解设计者所要表述的思想概念。平面设计的根本是符号构成、分解、组合的过程,因此平面设计又是视觉符号的设计,也是符号应用、表达、意味象征的思维意识形态。符号学原理在平面设计中是一种形式的体现,同时平面设计也是符号的得以传达的传播媒介。符号分为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触觉符号三类,其中视觉符号为平面设计所常用。平面设计的根本是符号构成、分解、组合的过程,是基于视觉媒介进行信息传达与交流的造型活动。平面设计又是视觉符号的设计,在现实的生活中,平面设计无处不在。我们翻阅的书籍杂志、浏览的网页、包装、以及商场的标识、标志、字体、户外广告等都在我们身边,它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二、平面设计中的符号元素
平面设计中以文字、图形、色彩三大基本要素来构成完整的的画面。文字的主要功能在于向大众传播各种信息,使受众具有清晰易懂的视觉感受。并最终使信息内容在画面中形成焦点。我们说文字是符号,因为符号都具有形式和指代性,而文字具有特定的形式和指定的对象。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元素,将文字有效的在版式中任意的组合排列,给人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圖形是能产生视觉图像并可进行视觉传达的符号,从某种程度上讲,图形形态构成的三元素是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符号形象。平面设计中的每一个形态符号是独一无二并具有着它专属的特殊功能。点、线、面是符号形态里基本形态。设计者需辩证的运用好三者的相关理论,以此来启发,指导实践。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列高里指出:“颜色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色彩感情的恰当表达,直接关系到信息的有效传播及受众的良好反响。”色彩的参与是完整画面的最后一个环节且画面经由图形及文字组合后,最终需由色彩来表达。
三、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运用方面从标志、广告、以及方法来探讨。首先标志是图形与文字的符号艺术。简单而言,标志是一种象征符号。它以抽象的表现形式用特定准确的文字、色彩、图形、概念向受众传递信息。标志图形有时会用纯粹的文字符号来完成,有时它以单纯的图形出现,有时也将文字与图形结合在一起,总结起来标志符号是集形象性、识别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符号艺术。标志设计常把几个符号元素巧妙的结合起来,将其简化并赋独特的视觉审美及深刻的意味。广告图形设计的符号化,对客观表象进行抽象概括,但同时,在客观表象与图形设计的内在意义间可以找到一个相应点。用单纯化的形式加上简洁的造型,通过简练的图形语言,来表到深刻的意念。在广告符号系统的设计中,要从现实的生活出发,了解掌握社会生活中人们美好的生活向往,并将所传播的信息真实性与艺术符号的艺术表现性融合一体。在运用方法上,它大体分为三种:符号直用、符号群组化、符号的重构。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方法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我们在设计作品中常常可以直接发现符号元素的身影,但有时在某些作品中却很难发现符号所在。其实符号是无处不在的,它始终存在于设计作品中,它根据设计作品的作用及方式显现存在着。
四、结语
符号学方法论对于平面设计过程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和现实价值,首先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符号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以索绪尔、皮尔斯的逻辑学符号理论、卡西尔的哲学符号学美学理论、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理论为代表。如平面设计传达的本质一样,它所传达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或意味。符号学的方法论在平面设计的领域中极强的可行性和指导作用,它使平面设计创作过程有一个理性的思考依据,在遵循符号学的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对平面设计的本质、特性、方法论展找到更多的规律和发展突破。符号学与平面设计学科交叉统一的价值意义便体现了表达与传递的可行性和人们对设计作品认知、审美、情感方面心态反馈。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1.
[2](美)阿瑟.阿萨.伯杰.眼见为实--视觉传播导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3](美)鲍勃·吉尔.平面设计我的第二语言[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英)E.H.贡布里希.秩序感[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