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生活

2017-10-22 06:11短篇小说
广西文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儿子

短篇小说·焦 冲著

府君山公园的顶峰有座亭子,是蓟州城的制高点,比那几座有名的大厦还要高。白启书家所在的小区和公园只隔了一条马路,除了下雨天,每天清晨他都要来爬山。走出家门时,天尚蒙蒙亮,花上半个多小时登到顶峰多半能赶上日出。他喜欢站在高处,看红日喷薄而出,随后万丈霞光普照大地,犹如完成了某种崇高的仪式,令他震撼,即使一整天一个字都不写也心安理得,就像保尔·柯察金因为把生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而自豪和骄傲一样。

待到市井之声如晨雾般袅袅升腾时,白启书开始下山,太阳已没有了初升的美,像失去童真被世俗污染了的人,对他来说失去了诱惑力。他对芸芸众生不算太感兴趣,虽然他的小说写的尽是稀松平常之事,但他只对小说里的角色情有独钟,他认为原型和素材没什么感染力,只有经过锻造加工才能称之为文学,才有可能触动人们。事实上他的读者并不多,起码连儿子都不会看,一旦写作文还要参考《作文大全》之类的教辅书。谈恋爱那阵,老婆还看,还会跟他讨论,但自从结婚生子,尤其是公司业务打开局面后,她便对他的创作熟视无睹了。即使他出书,成了市文学院的签约作家,她连一句祝贺的话都没有,他的书也只是放在最不显眼的位置,她从未翻过。

还没到中秋,山道两边的树木依然如盛夏时节般繁茂,阳光碎银似的闪烁,仿佛梦想被现实狠狠摔下之后的残光,斑斑点点落在坚硬的石板路上。白启书不由得叹气,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每一天都差不多,唯一变化的是年龄和脸上逐渐增多的皱纹。80后、90后新人声名鹊起,渐渐占据刊物的版面,人们也更愿意关注年轻一代,尽管在他看来,他们普遍写得比较稚嫩,远配不上得到的盛誉,可老的总不如新鲜的吃香,何况现在人心浮躁,连最应该沉住气的作家也开始注重形象和炒作,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本身。

但这并不能全怪外界。近些年,他才思枯竭,很久没写出有影响力的作品了,偶尔发表的只是些有失水准和重复自我的“精致短篇”(即便如此,一样有评论家夸他技艺日渐精湛,愈短意味愈深),业余生活被开会、发言、讲座和评奖以及提携后辈占据了。也许因为有了固定工资,生活稳定,而且家里根本不靠他的收入维持,导致他提前进入半退休状态,像老年人一样爬山晒太阳,写字画画,研究养生,感受力逐渐退化,灵感像没笼头的青春野马,早不知跑去了哪片草原。年轻时,他梦想写出世人瞩目的作品,随着对文坛现状和文学式微的认知与接受,他的目标逐渐变成写出一部获得全国性文学大奖的小说,可一直未能如愿。

出了公园大门,往东走两百多米过马路再直行五十多米就到了小区门口。散步归来,白启书先要去吃个早饭,然后再去超市买菜,午饭他一般要做两人份,除了他,还有儿子,老婆只有周末晚上才会在家吃,一般情况下都在外面忙着应酬。吃过豆腐脑和小笼包,他就往超市走去。超市在一栋写字楼的地下一层,买完菜来到地上时,阳光已经有了些微热度,照在身上很暖和。本想回家,可不远处围着的一群人吸引了他的目光,犹豫着要不要过去看看。他并不好热闹,却好奇发生了什么,因为路边还停着警车和救护车,看起来非常严重。

围观的人算不上多,很容易就能靠近事发现场。警戒线围着一方区域,地上有一摊暗红色的血迹,面积不大,快要凝固了,并不触目惊心,但白启书还是悄悄地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在小说里描写过血腥场面,眼前的真实血浆令他犯恶心,感觉头晕,于是赶紧移开目光,却撞到了担架上蒙着白布的尸体。布有些窄,皱皱缩缩的,尸体的胳膊和腿露出来,鞋子掉了一只,袜子在大脚趾处破了洞。蓝白相间的运动服很眼熟,白启书马上想到儿子去年穿过,这是他上初二时的校服,今年他上初三,校服颜色换成了“西红柿炒鸡蛋”。

根本不需要打听,只要听听身边人的议论,便大概能了解到原委。死者为初二学生,警方初步判定属于自杀,系从写字楼的十二层跳了下来。之所以如此确定,是因为有几个上班族曾和这个学生搭乘同一部电梯上了十二层,当时人们还猜测学生来这里有点儿奇怪,以为是找人,大家都忙着上班,并没有多想。谁料,很快,活生生的人就变成了冰冷的尸体,躺在担架上,任凭围观的人议论纷纷。生死不过一念之间,只是一堵墙的两面啊!白启书内心哀戚,为早逝的花儿一般的生命惋惜着。

死者名叫高源,警察从他口袋里的学生证上查到了名字,进而联系到了学校,学校负责人还没有来。在白启书打算离开的时候,高源的父母出现了。看上去是常年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面孔和黄土路差不多,也和土路一样被冲刷出了沟壑。颤抖着掀开白布后,当妈妈的随即瘫倒在地,呼天抢地。父亲克制地哭着,骂儿子是傻东西,问他有啥想不开的,浑浊的老泪簌簌而下,一张脸变成了大雨中的黄土路,似乎正在承受让死亡都相形见绌的痛苦。围观者被别人巨大的伤痛感染,因而出奇安静,没人认识这个学生和他的父母,并不会有人上前劝慰,警察也在边上看着,等他们发泄够了才去例行提问。

现在的孩子,压力确实挺大,但再大也不会大过在社会上打拼吧?白启书转身往回走的时候想,校园相对于社会来说,环境还算是单纯呢,学习成绩不过是人生竞争的一个开始而已,如果连这点儿负重都扛不住,将来到了社会上也注定是个失败者。学校也应该专门成立疏导孩子心理问题的部门,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别让这种悲剧不断上演才对。当然,不管这孩子是因为什么自杀,他都有点儿自私和软弱,难道就不为父母想想吗?忍心让他们后半辈子无依无靠没人送终吗?他们养你这么大,拼命赚钱供你上个学容易吗?市二中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好中学,当初老婆朱晓蕾非要买这边的学区房,为的也是让儿子受到好的教育,将来考上重点高中,为以后能进入高等学府打下基础。

朱晓蕾的公司主要卖装修材料,刚起步时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没什么起色,眼看就要黄了,后来不知道她怎么就勾搭上了本市数一数二的房产商,跟他们开发的楼盘签订了供应合同,这才逐渐走上正轨,及至发展到每年好几百万的净利润。白启书对做生意没兴趣,根本帮不上忙,而老婆忙得脚不沾地,于是儿子生活和学业全推到了他身上。老婆的打算是将来送儿子出去,考上好大学就先在国内上,然后再出国,考不上一流的,就直接送到国外,万一适应了国外生活,那就一家人都过去。他没想过那么远,光是眼前的事儿就够让他心烦了,儿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根本不听他的话,甚至瞧不上他。在儿子眼中,爸爸只会做饭洗衣服写小说,如果不是妈妈赚钱,光靠稿费,连学区房都买不起,何谈出国留学?

到家比平常晚了半个多小时,不过还是有时间看看书,又稍微收拾一下房间,白启书才去做饭。其间,他接了个老婆打来的电话,告诉他中午白梓轩想吃糖醋排骨,冰箱里有冻排骨。他答应着,挂了电话,拿出排骨扔进盆里,在哗哗的自来水声中,他不满地大声谴责,想吃什么干吗不直接跟我说,还让你妈传话,我就那么不招你待见?从小到大,他都没怎么过度管教过儿子,并非因为他是家里唯一的宝儿就宠溺他,而是他觉得有些小毛病没必要管得太严格,那样反而限制了个性发展,只要大是大非不含糊,别导致人格缺陷,别影响“三观”的基本走向就成,至于个人习惯和性情,随着年龄增长自然会有所收敛,长大成人定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法则,谁小时候还不曾绕点儿弯路受几次委屈犯些错误呢?

淘米时,电话又响了,他擦擦手,接听,知道是老婆打来的。朱晓蕾下通知道,多炒两个菜,我回家吃。他颇感意外道,为什么?她道,咋?不欢迎?他连忙道,你这大忙人,怎么有时间回家?她道,约好的客户不来了,下午也没啥要紧事儿,想你的味道啦。他感到一阵被人需要的满足,语气不由变得兴奋道,来吧,我刚做好排骨。朱晓蕾爱吃清蒸鱼,他把电饭煲插好,就下楼去最近的超市买了一条武昌鱼,匆忙赶回家。待到她进门,正好将鱼放入蒸锅,只要十分钟,再淋上调好的汁就大功告成,时间一长,鱼肉就老了。

一桌家常菜摆好,儿子也到了家。他把校服一脱,扔到沙发上,坐到饭桌旁。看到校服,白启书想起了那个跳楼自杀的孩子,心头发紧,像是被什么东西揪了一把。悲天悯人似乎是作家的天性,明明和自己不相关的事,却还是会难受。小时候他就这样,死了小猫小狗小鸟总要伤心一阵子,甚至为往生的性命流泪。

吃了几口菜,他便问儿子,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大事儿吗?白梓轩只顾啃着排骨,头也不抬地说,啥大事儿?朱晓蕾择掉鱼刺,尝了一口鱼肉,带有警告意味地评价道,老白,退步了啊。白启书露出一个笑容,接着用严肃和稍显沉重的口吻说出了高源跳楼的事。朱晓蕾若无其事地哦了一声道,真可怜。儿子没表态,仿佛没听见。他便追问道,你知道这个同学吗?儿子抬起头,先是闭上眼睛,接着迅速睁开,再看向别处。白启书很清楚儿子的这个动作诠释的是不屑一顾。儿子不耐烦地说,连班上的还没认全,哪儿有时间认识其他年级的?升入初三后,为了保证升学率,学校根据名次重新分班,儿子分到了快班,他在全年级的排名一直保持在七八名左右。老婆连忙帮腔道,就是,正吃饭呢,你能别说丧气事儿吗?白启书略微失望道,随口问问。儿子快速扒完碗里的饭,撂下碗筷道,吃饱了。接着,腰往后一拱,响起椅子腿摩擦地板的声音,他起身去了卫生间。朱晓蕾的关心被挡在门外,她问,吃饱了吗?随后白了一眼丈夫道,看你,影响孩子心情了吧?问他那些干什么,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考上重点高中,乱七八糟的不知道最好,又让他分神。白启书息事宁人道,好吧,是我不好。他心想学业固然重要,可也不能除了学习就没有其他感情了吧?他不过是想听听儿子的看法,可没想到娘儿俩竟然对生命如此漠然,那还是算了吧!

也许应该写成小说,洗碗的时候,白启书想。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毕竟类似的事件挺多的,真要写的话就得深挖各方面原因,找到关键点,小说又不是新闻报道,总不能平铺直叙讲一个故事,毫无重点,更无思想性可言吧。一想到需要像记者一样去调查,他就打了退堂鼓。像一只鸟翅掠过水面,激起的涟漪须臾之间便消失了,根本没有搅动水底,心湖又恢复了日常的平静,宛如什么都没发生过。白启书洗过碗筷,擦擦灶台,又浇了浇阳台上的花,剪掉几片失去营养的黄叶。

城市挨着山的缺点是太阳要比平原地区早下去半个多钟头,尤其是秋冬时节,日影刚刚西斜,暮色紧跟着就来了。这种暮色还不同于太阳真正隐没在地球另一侧,其实是群山挡住了余晖,使得一切变得模糊和朦胧,还不至于漆黑如墨。每天这个时候,是白启书心情的低谷期,一天过去既成无法挽回的事实,而他像往常般虚度了,又该像个家庭主妇一样做晚饭了。摘掉豆角的筋,掰成两段,豆粒被豆皮裹着,他眼前忽然浮现出了高源那只钻出袜子的大脚趾。如果他没跳楼,此刻应该正准备回家了,他妈一定做好了饭菜,等着儿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他长叹一声,开始削土豆皮。

儿子还没回来,白启书在想要不要打个电话问问时,朱晓蕾推门而入。她右手拎着一瓶红酒道,老韩死活都要给我,我说家里有,根本不听。白启书接过红酒,看了看道,是瓶好酒。她道,那当然,便宜的他拿得出手吗?他道,是不是想求你办事儿?她往沙发上一靠,踢掉高跟鞋道,还不是给他侄儿找工作。有合适的地方你就给介绍介绍,他拾起高跟鞋放到鞋架上道。她道,一个初中毕业生,你叫我把他往哪儿塞?不然你看看哪个杂志社有没有需要打杂的?他把拖鞋放到她脚边道,别开玩笑了,可别小瞧文化行业。

她趿拉上拖鞋,坐到桌前,招呼他吃饭。他道,儿子还没回来呐?她拍了一下额头道,看我这记性,忘跟你说了,有个同学过生日,他不在家吃了,晚点儿才回来。他坐到桌前牢骚道,赚得少就是没地位,连亲生儿子都不拿你当回事儿。她哼了一声,别那么敏感行不?儿子是怕打电话打扰到你写作。他心想,得了吧,你们什么时候关心过我的写作,别拿这个当借口。不过他不敢这么说,那老婆准会跟他冷战好几天,捎带着连本来就不愿意搭理自己的儿子也会拿他当空气。

他转移话题道,才上初三就开始社交?不耽误学习吗?朱晓蕾的筷子本来是伸向土豆炖豆角的,听他这么说,便停在空中点了两下道,你呀,在家待傻啦,现在的孩子幼儿园就开始恋爱,互相送礼交际,学校是什么?还不是小型社会?迟早都要到江湖上混,早点儿掌握技巧没什么不好,就你中午说的那个跳楼的学生,我敢肯定他一准儿没什么朋友,不然也不至于走到那一步。好吧,里外都是你的道理,算我没说,白启书心想,嘴巴只顾嚼菜。

连续剧都演完了,儿子还没回家,白启书坐不住了,他想打电话问问。朱晓蕾阻拦道,没事儿,吃完饭肯定还有活动,唱歌打台球之类的,就让他放松一下吧。白启书道,可他还得早起上学呢,明天课堂上还不得睡觉。她道,放心吧,咱儿子落下几节课也没啥。他心里堵得慌,气道,你就惯着他吧。又等了一个多小时,还不见白梓轩的影子,朱晓蕾担心起来,便让白启书打电话。儿子从初一开始就有了手机,最近刚换了iPhone 7。

连打了三次,儿子才接听。接通后,电话那头随即传来乱哄哄的背景音,白启书问,干吗呢?还不回来?白梓轩道,一会儿就回,我有钥匙。他问,你是不是喝酒了?儿子道,没有,就在KTV呢。白启书本想说他两句,但朱晓蕾在边上给他使眼色,意思是知道儿子在哪儿就行了,别干涉他。他稍微迟疑,儿子便占了主动权,你们先睡,不用等我。话音刚落,电话就挂了。白启书把手机丢到沙发上道,等他回来,我非得问问他都干什么了。朱晓蕾道,咱们先睡吧。她拿脚趾夹了夹他的大腿肚,他明白她的暗示,便坐到她身边,将她揽进怀里。

对白启书来说,这个周末和往常有些不同。老婆要去外地见客户,儿子约好和同学到北京玩。难得清闲,不用追着赶着给别人做饭,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下山后,白启书进了菜市场,这里比超市杂乱,却接地气,更接近他小时候的人间烟火。早晨的菜可真新鲜,黄瓜顶花带刺儿,绿叶菜湿漉漉的,好像露水还没干透,土豆、萝卜、红薯身上沾着泥,透着久违的田野气息,让他觉得亲切。他慢悠悠地转着,并不着急买菜。

菜摊的主人正忙着上货,并没人招揽白启书。在靠边的摊位前,他发现一对有点儿眼熟的夫妻。男的切掉白菜的老根,女的剥掉外面的老叶,再把不要的根叶塞进蛇皮袋,成品则放在秤上。男的刀功熟练,女的配合默契,白启书看得有些出神,很快秤上便码好了一垛白绿相间的白菜。菜摊的主人连声道,够了,再多就卖不出去啦!那对夫妻停了手,慢慢直起腰身,盯着电子秤上的数字。白启书看到他们的脸,忽然记起,竟是那个跳楼男孩的父母,难道他们是菜农?儿子尸骨未寒,就照常做起了生意?赚钱就那么重要?白启书感到一阵心寒,为死去的高源,再看这对夫妻时,不解的目光中不由得掺杂了鄙夷。

白启书一直跟在后面,直到他们把菜推销完出了市场大门。他快走几步,追上去搭讪。夫妻两个停下脚步,低眉顺眼地看着他,一副对人客气惯了的表情,男的问,您有啥事儿?白启书不想一开口就提起他们的不幸,便采取迂回策略,先问他们是不是种菜的。两个人点头称是,以为白启书想要进货,于是进一步介绍自己家都种了什么菜。白启书假装对他们的菜感兴趣,边走边聊,很快到了送货的面包车旁。得知他们现在要回家,他问能否去菜地里看一看。夫妻俩满口答应,白启书上了面包车,坐在副驾驶的座位。后面的座位都被拆掉了,用来装菜,女人就坐在蛇皮袋子上。男人问白启书做什么工作。白启书想了想道,我是晚报的记者,我不进货,不过我认识很多饭店负责采购的。虚构记者身份是为了一会儿可以进行名正言顺的采访。男人问他贵姓,他说姓李,又回问,男人给了他一张名片。

从上车到下车,女人一句话都没有。在菜地里看了一番,白启书被邀请去高家坐坐。菜地离住的地方并不远,是一座平房,墙体上写着巨大的“菜站”两个字,然后下面就是“高占友”和联系电话。房前有个小院子,柿子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好像替主人望着远方的人儿。女人泡茶,给白启书倒了一杯。房间里有点儿空,窗台旁的写字台上摆着镜子、梳子、书本等杂物,那张全家福照片吸引了白启书。里面的高占友和老婆把儿子搂在中间,背后是一片豆角架。他盯着照片看了片刻,明知故问,这男孩是你儿子吗?没人回答,白启书以为他们没听见,又不好意思再问,仿佛要揭人家的伤疤似的。轻微而连续的啜泣声虫鸣般钻进他耳朵,遂转头,只见女人正抹着眼泪。男人眼里噙着泪,面无表情地望着白启书,欲言又止。

没承想一句话就能进入主题,白启书半晌没动地方,偶尔看一眼两个人或是瞥两眼窗外。淡黄的阳光缺钙似的迟缓地爬进来,投下稀薄的窗影。等白启书的茶水喝光了,高占友才暂时从丧子的悲伤情绪中抽离出来,又给他续上。白启书坦诚道,我主要是为了高源的事来的,那天我在现场看到了你们,想要深度报道一下——还是算了!女人没等他说完,便打断道,我不想让更多人知道,孩子没了就让他安息吧。他早已料想到女人不可能配合,于是动之以情道,谁也不想发生这种事,我就是想知道高源为什么想不开,是否和现在的教育制度有关?还是另有原因?是哪方面出了问题,是谁的责任,应该一追到底,不能让孩子白白失去生命,这才是对高源的尊重,否则他的……死没有意义。说到那个字眼时,害怕会刺激到他们,他稍作迟疑,放低音量吐出来。女人带着哭腔道,那有啥用?我儿子又不会活过来。

白启书不知该如何回答这种质问,一时无语。高占友解围道,您想问啥就问吧,能说的我都说,正好我也有事儿请教您。白启书道,行,我一定尽力,我帮不上也会找别人。高占友咳了一声道,也不是要帮忙,就是问问,我们不太清楚法律上的事儿。白启书心下狐疑,怎么碍着法律了?难不成他们要告学校,还是哪个老师体罚了学生才导致惨剧发生?看来这里的隐情值得挖掘,说不定能写成一部相当有批判力度的小说呢!他做出愿闻其详的架势道,造成这种结果,肯定不是一两个原因,虽然我也当爹,可一点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我家那儿子根本不愿意理我,可能正是青春叛逆期吧。女人连忙道,我家儿子乖着呢,又懂事,不是你想的那样。她淡定而急切地辩白,也许每个父母都不想听到别人说自家孩子的坏话,更何况死者为大,白启书哦了一声,表示理解,继而不再主观臆测,小心地问,他成绩怎么样?

班里每次都前十。高占友惋惜的口吻中流露出一股不易察觉的自豪。说完,他叹气道,都白搭了,还指望他考上好大学呢,这几年种菜也差不多攒够学费了。

我宁愿他哪儿也考不上,只要平平安安活着就行。女人不再哽咽,目光垂于腿间,两只手交叠而放,某根手指间或弯曲一下,像是受到了惊吓的虫子。她将目光移向白启书,扫一眼后便落在虚无之处,茫然地说,早料到会这样,说什么我也不送他进这个学校。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白启书觉得他们对儿子跳楼的原因很清楚,但似乎有难言之隐。

也怪他,太窝囊了,如果他不跳楼,我们还不知道这回事儿。高占友就像故意不说重点,要吊白启书的胃口一样,不过白启书倒也不着急,有时写小说他也总是把包袱放到最后才抖出来,他能沉得住气,只需耐心等待和引导,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千怪万怪也怪不到咱们儿子身上,都赖那几个有人生没人养的坏孩子,我非得给儿子讨个说法,就算豁出这条命,也不能让他们得逞!女人越说越激动,浑身颤抖着,继续控诉和泄愤:我儿子多好啊,一点儿坏心眼都没有,那几个畜生凭什么欺负他?一点儿活路都不给他留,挨千刀的,我非杀了他们,给儿子报仇!

快别说那种气话,都怪咱们没本事,是个种菜的,让儿子丢了脸,要是有钱或者当个官啥的,哪儿还有人敢欺负他,他也不会那么自卑,受了委屈憋在心里跟谁也不说,到最后实在受不了了……才……高占友本想安慰泣不成声的老婆,结果他也说不出话来。

白启书大概听出了些端倪,不再刨根问底儿,转而貌似关心道,刚才,你想问我什么事儿?高占友迟缓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写字台前,拉开抽屉,拿出一本书,从书页里抽出两页纸,递给白启书。白启书接过来,高占友道,孩子跳楼后,我们整理他的书本时发现的。

高源的字迹工整,个头比较小,显得挤挤插插,像女生写的。白启书的阅读能力不是盖的,迅速而又能抓住重点,他看得很认真,生怕错过重要细节。一共写满了三页半信纸,以第一人称详细记述了高源这半年来的心路历程,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文笔挺不错的,或许因为所写的都是真情实感,加之心理描写很多,导致代入感很强,白启书很容易就看进去了。他甚至想如果这孩子活着,朝着写作这一方面发展,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也未可知。

大概半年前,高源和不同级的几个学生闹了矛盾,从而较上了劲。他们一开始只是偶尔骚扰高源,后来不光在校园里找茬,更在校外制造麻烦;嘲讽奚落,骂他是穷鬼丑逼等,有时还会拳脚相向,欺负他几乎成为他们课外生活的消遣。高源曾和老师反映过,那几个学生被老师教育了一番,老实了一段时间后又变本加厉地欺侮他。他没有再找老师,在遗书中写到这几个人家里非官即富,对学校都有过赞助,连校领导都不敢拿他们怎么样。而高源家里没权也没钱,对学校更没有什么贡献,所以他认定除了熬到毕业没有其他办法。为此他绝望过,甚至不想再去学校,可又怕辜负父母的期望,只能一次又一次忍受着。那几个学生的欺侮还在持续,频率和力度也在增加,致使高源萌生了自杀的想法。在遗书的最后,他用几个大字写下了这几个人的班级和姓名,最后那个名字把白启书吓得差点儿从椅子上出溜下来。他定睛细看,反复确认,没错,就是自己的儿子——初三(1)班白梓轩。

白启书几乎是从高家落荒而逃,好像那是个即将坍塌的山洞,直到坐上出租车,依旧惊魂未定,愧疚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冲击着他的心坎。多一秒他都不敢再待下去,两个菜农的泪眼简直成了冷冰冰的箭矢,不断射在他身上,好像在问他为什么要来这里惺惺作态讨人嫌,难道是为了赎罪?抑或纯粹看热闹?也许更多的是替儿子打探情况。

出租车驶离郊区,进入市内,能看到府君山后,白启书才渐渐安定下来,抹一把脸,竟然全是冷汗。他用衣袖擦了擦,想起高占友最后跟他咨询的事,问他如果自己铁了心追查下去,那几个欺负高源的孩子需不需要负法律责任,会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白启书忘记当时如何回答他的,且不说他本不清楚这种事,就算知道,内心也早已乱了阵脚,根本无暇顾及他的问题,更没闲心思考和回答,只得找了个借口,像肇事者一样匆匆逃离事故现场。

下了车,白启书平生第一次觉得踏实的感觉如此美好,就像台风来临前回到了避风港。到家后马上开电脑,噼里啪啦打起字,很久没有过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了,心中似有千言万语不吐不快,好像小说在脑中成型多日,只待此刻落实到文本。现成的素材,鲜活的感觉,第一手的体验,不靠虚构,不用斟酌,不需掩饰,一切水到渠成,不过一个多小时,已经超过五千字。他喝点儿水,喘口气,揉揉手指,通读一遍,修改了几个用词,稍作思考,再次一鼓作气,字数过万。故事已发展到高潮,再继续下去似乎少了动力。他不想像以往那样想当然地虚构,他要尊重事实,不仅因为现实往往更具荒诞性和批判性,更在于他即使不写这件事,也想知道儿子和老婆的态度。他猜测他们俩早已知晓此事,并一直瞒着他,所谓的去北京玩和见客户应该都是借口,多半在和另外几个欺侮高源的学生家长一起商量解决办法。

白启书很想打个电话给老婆,探探虚实,不过刚划出她的号码,又忍住了。一是在电话里说不清楚,再者,他意识到不能影响人物心理,要尽量做到客观,不管他们到底怎么想的,都要如实写进小说中,丑恶就要揭露,如果他们像他一样怀着歉疚,对高源父母尽可能地补偿,那他也不会歪曲事实,把他们写成“坏人”。在小说中,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好人,符合他对自身品格的认知。而依他对朱晓蕾的了解,她的意见和看法多半会与他相左,对此他很有把握,毕竟做了将近二十年的夫妻。如此一来,小说就有了张力,够得上好看的标准。接下来故事中的他就会对老婆和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肇事者们重拾悲悯之心,找回人性最初的善良,亲自上门对高源及其父母道歉,祈求原谅;而人心都是肉长的,失去孩子的夫妻俩最终被打动,决意不再追究。

晚上,白启书失眠了,一会儿想高占友和他老婆,一会儿又想朱晓蕾和白梓轩,偶尔还会想起高源。心缝儿窄,一点点小事就让他坐卧不安,何况人命关天,自然更无心睡眠,辗转反侧,半梦半醒直到后半夜。次日,等他睁开眼时,太阳早已升得老高。错过了山顶日出,让他懊恼不已,仿佛丢了重要的东西似的。没精打采直到午后,吃了点东西喝杯速溶咖啡才逐渐有所回血。刚打开文档,昨天写的小说看到一半时,门响了。他走到门口,只见老婆和儿子站在门口,正在换鞋。他明知故问,你们俩怎么一块回来了?

巧呗,我开车到家门口,他正好下车。朱晓蕾没抬头,把脚伸进了拖鞋里。

还真巧!白启书话里有话道,要不是早知道,还以为你们这两天一直在一起呢。

白梓轩一直没搭话,先去了卫生间,出来后在客厅晃了一下便进了自己的房间,反手带上了门。白启书想跟进去,不料朱晓蕾喊住他,让他给她倒水。白启书倒了水,递到她手中,转身又朝儿子的房间走去,门却推不动。

朱晓蕾道,你找他有事儿?他累了两天,让他休息吧。

他像没听见一样,敲了两下门,只听儿子不耐烦地问,干啥?

开门。白启书的口吻不容置疑。朱晓蕾放下杯子,走过来,作势拉白启书坐到沙发上。门锁这时响了一声,他推门而入,却见白梓轩坐在电脑前,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液晶屏,画面里的那个虚拟人物正骑在另一个人身上徒手狠揍。白启书不由得火往上蹿,直接拔掉电源。白梓轩像只小公鸡,脖子一梗,使劲儿往桌子上摔着鼠标道,你找——干啥?

如果没猜错,他是想说“你找死”,不过说了一半才想起对方是父亲。白启书厉声道,害得人家跳楼!你还没事人一样,居然有心思玩?

站起来!白启书揪住儿子的衣领。白梓轩猛地起身,胳膊顺势一挥,小臂刚好撞到白启书的额头,冲撞力搞得当老子的身体后仰,多亏朱晓蕾扶了一把才稳住重心。他甩开朱晓蕾的手道,今儿不给他点儿颜色看看,还真是反了天!白梓轩不当回事地整理着衣领,目光越过白启书,盯着朱晓蕾道,你说的?

朱晓蕾连忙澄清,不是我啊!白启书气不打一处来,走到儿子跟前,逼视着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儿子道,你太让我失望了,简直不可救药。他抬起手想扇儿子,却被朱晓蕾拉住了道,打他有啥用?他也烦着呢!

白梓轩道,他自己跳的楼,又不是我们推的,关我屁事!

你听听,这是人说的话?一点儿良知都没有,跟畜生有什么分别?白启书骂人也是文绉绉的。

我要是畜生,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白梓轩不服气。

还敢顶嘴!白启书扬起没被朱晓蕾抓着的左手扇了白梓轩一个耳光。她赶紧把白启书往边上一推,凑到儿子跟前,用目光和手抚摸着他的脸问,疼吗?随后斥责白启书,有话不能说吗?你真下得去手?

白启书恶狠狠地说,现在打还不算晚,从小就该打。

行了吧你!朱晓蕾摆出训斥下属的姿态道,你有什么资格打儿子?你真正关心过他吗?没见过你这样的爹,胳膊肘往外拐,替别人说话。

妇人之见!白启书争辩道,你这样只会害了他,是非不分,善恶不知,活着有什么意义?

我宁愿他欺负别人,也不希望他受别人的气。朱晓蕾道,你以为都像你那么高尚?难道你也想让儿子跟你似的,活得窝窝囊囊,只会在小说里意淫?

你闭嘴!白启书道,这跟写小说有什么关系?他没想到多年前的文学女青年居然会这样亵渎她喜欢过的东西,也许她根本就不懂小说,当年也不过是附庸风雅。

像一只战败的公鸡,白启书走出儿子的房间,回到客厅坐着。

几分钟后,朱晓蕾出来了。她坐到白启书身边,叹气道,刚才话说得重了,但你有所不知,这种事只能往下压,闹大了对谁都没好处,学校领导都这么认为。

可人家儿子死了,总得去表示表示吧。白启书道。

不用你操心,基本解决好了。

什么?白启书不太相信,毕竟昨天高占友还想一追到底。

中午和另外几个家长还有校主任去了高源家,五家人凑了一百万,他们收了。朱晓蕾道,没有钱摆不平的,他们还未成年,就算警察介入,也不过是批评教育一顿就放了,高家人得不到什么好处,还不如现实点,私了更合适。

白启书愣着,不知道说什么。朱晓蕾又道,还有几个月儿子就中考了,不能因为这个让他分神,影响学习,他的话别放心上,他心情不好,压力也很大。

他们为什么欺负高源?白启书问。

孩子的世界哪有那么多为什么,看着不顺眼就可能发生口角,或者打架,咱们年轻时,这样的学生不少。朱晓蕾轻描淡写道,也闹出过人命,过了叛逆期就好啦,别太担心。白启书沮丧至极,遂扭过头,不想看她的嘴脸。落地窗外是一方鸽灰色的天,边上那株鹅掌柴的叶片犹如一张张脸,错落有致,俨然众生相。

三个多月后,小说发表在国内很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上。白启书最终还是没能尊重事实,故事的结局和原来虚构的那一版差不多,唯一改动的地方是小说中的“白启书”帮助痛失爱子的夫妻俩找回了应得的尊严,把欺侮人的几个学生送进了少管所。次年,小说得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奖。白启书没有出席颁奖典礼,后来也很少再写小说,他觉得没什么用。

猜你喜欢
儿子
打儿子
寻找出走的儿子
用什么写作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一年后
倒霉
幽你一默
儿子的生日礼物
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