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学教育改革研究

2017-10-21 04:13王利芹
理财·经论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新闻学课题实训

王利芹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需要有高素质的工人来进行机器大工业的操作。由此,作为资本主义工业大国的美国率先推进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转换的尝试,并且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新媒体技术对于高校教育的推动意义已经毋庸置疑。在新媒体技术大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受冲击最大的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媒介技术范畴下,而是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技术先机,改进教学方式。

目前国内对于新闻学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教法的训练上。而在媒体技术已经颠覆了传统媒介传播方式的今天,新闻学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技术层面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及时代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除了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转向,更加注重学生情况之外,还需特别注重新媒体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以实训带教学、以实训促学习、以实训推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认定

对于如何界定高等教育的质量,目前,国内外的教育学者有各自的认识。比如,瑞典学者胡森(Husen)觉得,“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就是指高等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或者说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而美国学者刘易斯fRalph Lewis)则认为,“质量就是一种与能满足或超过期望值的产品、服务、人员、过程和环境相联系的动态的状态”。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常规建设中,都会针对本学校或者学院的教学优势,制定相应的适合当地或目前国家经济发展形势需要的教育培养目标。比如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制订新生培养计划时,就明确提出了适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符合本校特色的学院学生培养目标:新闻与传播学院坚持学校倡导的培养“英语精、知识新、技能强、交际广、行为雅”的国际复合型人才思路,综合利用学院相关硬件资源,为本院学生学习和实践创建平台。学院和学校宣传部新闻中心等单位联合办学,资源共享,在拥有计算机房、听力设备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同时,更建立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演播室、网站等专业实习基地,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勤于钻研、善于动手开辟了广阔天地。

在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认定上,个人认为英国学者戈林(Diana Green)的观点最为全面。戈林认为人们对于质量的理解往往只是一种直觉上的理解,在实际感触中却难以有明确的概念。在目前新媒体信息咨询大行其道的环境下,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必须都是市场发展要求的反映:学生和社会的需要直接地体现了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目标则反映了市场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要求;效率是市场竞争的要求,没有效率就没有竞争力,也就难以生存。

新媒体环境下新聞学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

新闻传播学课程建设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的建设完善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建设。其中主要涉及的包括师资队伍的问题、教学实训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的演练、教学设施实验条件等,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在这项工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已经深深影响了社会各个层次的新媒体技术因子。传统的媒介环境下,新闻学教育的重点是夯实学生的基本采写能力,适当拓展学生的稿件编辑能力。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的整合传播能力要求提升,传统的新闻学教育过度集中专项能力而忽视对学生个体整合传播能力的训练。因此,本课题的重点即是在分析影响高校教育质量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在《新闻采访》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新媒体因子在高校教育影响因素中的比重关系,尝试通过对一些新媒体技术进行实证教学研究,以此促进我院新闻学各科快速接纳并且融入新媒体的技术内容,加快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确立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且针对新闻学整体的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探索和实践。

新闻学教育内容包括从课程理论体系的建设到课程实践内容的研发以及教学研究的延伸。本次课题的创新之处集中于通过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实践应用,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学团队的训练及完善、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实现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从而推动整个新闻教学实践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具体做法

1.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在师资方面,首先此次实践在保持我院原有《新闻采访》精品课程的团队人马的同时,加入新鲜的血液,补充一线的实践带队教师。扩大实习基地建设:目前,新闻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主要面对省内外的各大媒体,如广播电台、报社、电视台、各媒体网站等。此次实习基地建设中更多地突出了对新媒体行业的考察和联络。建设更多、辐射面广泛的实习基地,真正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全能培养”;保证课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反馈与校内教学同步调整;在实训教学方式上,在原先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媒体实训方式:如手机APP的开发及探索,并且此项项目我们已经启动了前期的人员组配及框架搭建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实验,我们的学生APP“小时光”已经逐渐适应了团队化协作及个体化运作的新媒体运行方式,在播出的一些节目中,不乏一些1万+的校园重磅节目;实时利用学校的大型活动,积极把握学院提供的海外资源,培养和锻炼一批能够紧急上马的新闻采访人才。“时光报”的运营、“时光通讯社”的活动园地开辟、兴趣小组对其他同学的吸引已经形成了新闻实践的蝴蝶效应。

课题小组的全体同事在此前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总结了相当的教学经验,并且进行了相关的课题实验建设,主要包括:《新闻采访》精品课程建设结项报告书1份,在国家cN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篇,出版著作2部,课题组成员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2项,其中包括省级课题3项,地厅级课题9项。在所有课题中,2项省级课题已经结项,7项地厅级课题也业已结项,另外3项课题正在结项专家评审中。

2.凸显新媒体特色

从目前来看,由于西亚斯国际学院中外合作办校的特殊情况以及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们的尝试在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突出教师教学对新媒体实践的应用。带领学生利用新兴微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理论的传播,从而凸显新媒体技术在新闻学教学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此前的教学实验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已经尝试将新媒体技术与新闻教学实践应用相结合,并且在诸如微媒体传播、慕课学习、微课建设方面都已经有了尝试,同时开始关注最新的VR拍摄技术对于新闻教学的影响和研究。2016年5月,课题组拍摄的VR微课课程《符号与意义》运用新兴的VR技术,将抽象的传播学课程转变为可以看得见的视觉课程,同时结合微电影的拍摄,能够有效地提高课程的直观性和趣味性。VR的拍摄对于微课的建设也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炫酷,更多的是通过技术的植入增强课程的空间真实感,提高观看者对模拟现实的感受。同时,我们将微课的拍摄作为一项项目实训的常规方式,将学院的多种课程拉入微课拍摄实训中,目前已经完成了《普通话中的重音表达》《霍尔空间传播理论》《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低速快门的使用》等多门课程的拍摄,收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同时,以上微课在省级教育部门的竞赛中,也都获得了高校新媒体应用技术大赛的一到三等奖,证明了该项应用的学科实验价值。

由于我校的特殊情况,推动外语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生出国留学的热情需要,我们在新闻实践教学中将主推英语教育的发展同新闻实践的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强调我们的英语教学特色。采用国外新闻案例、结合中国新闻传播特点,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课程的“西亚斯”特点。多语种的教学同专业内容的结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何能够将英语采访及英语专业教学有效结合,这也是本次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建成一支英语过硬的学生采访团队,并且将这种团队力量和团队合作方式通过老带新的方式代代相传,由老的《时光》骨干带动新的团队力量;融会西亚斯英语精的专业化特点,从根本上贯彻新闻采访的实践性本质属性增加英语教学的研讨及英语采访的实训。

3.完善课程建设

通过对教学环节、教材建设、教学硬件维护、网络教学的不断完善发展,建立了比较全面完善的教学资料库,形成了对其他新闻专业课程的支持与引领。

首先,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保持课程教学与时俱进。其次,夯实我们的教师队伍航母。提升青年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水平,逐步实现全体课题组教师讲师评定的完成。逐步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并进一步落实实施,如媒体实践、采访业务能力提升等。再次,联合社会力量,扩充外聘教师的队伍,聘请省内知名传媒专家和业界人士进行本课程教学工作。

《新聞采访》精品课程是我校2012~2014年度建设的五个精品课程之一。其在学生实训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在推动学生课堂内外实训进步的同时,《新闻采访》推进了我院于2014年开始的整体的课程体系的调整。这是我们以往取得的经验,也是此次教改课题启动的前机:本次教改课题的建设将依次从课题梯队完善、实训教学方式完善、英语教学融入、学生实训团队组建、大型采访活动实训及理论成果形成等一系列课题建设和探索研究进行。(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猜你喜欢
新闻学课题实训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分析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