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冬林
[摘要]本文结合赤峰锡伯河河道的政治规划,从消费这一热点话题来探讨如何重塑滨水区的形象,进—步提升滨水区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消费空间;赤峰;滨水区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在物质条件逐步改善的基础上,使得鲍得里亚所称谓的“消费社会”随之出现。赵燕菁曾经指出:拉动内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集体消费。
2、消费文化到空间塑造及变迁
2.1消费文化
法国哲学家鲍得里亚出版的《消费社会》一书,提出了现代社会的消费是由物的实用性消费过渡到物的符号性消费,符号价值替代了使用价值,并断言这一替代转换是社会消费的根本转变。从社会、人文领域来看,消费文化就是指消费社会的文化,认为是在大众消费成为主流的前提下,伴随着符号产生、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是消费社会的内在核心价值。
2.2空间塑造
空间是场所的概念,是支撑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空间塑造是通过一些技术、艺术等方面的手段,依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对空间本身进行一定程度的整理,形成有利于形象更加美好、经济更加发展的载体的过程。
2.3消费空间的变迁
一个城市的消费空间的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时朗:萌芽期、发展期、停滞期、复苏期、繁荣期。
3、从消费费的视角解读赤峰滨水区的空间特征
3.1赤峰滨水区消费的影响因素
3.1.1消费能力
随着近些年赤峰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飞猛进,消费能力整体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逐步向着大城市的行列迈进,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8500元,恩格尔系数更在局部地区已经达到了30%-40%。
3.1.2消费活动
消费活动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提供的消费空间或者是消费类型,二是消费主体的消费意愿。
3.1.3文化类型
文化作为消费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一个城市的消费发展、消费空间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赤峰作为红山文化的发祥地,自古就有着一种神秘的文化底蕴。另外,作为草原和东北的交接地带,它有着多种的文化需求和包容的城市性格。
3.1.4消费阶段
从消费空间的变迁这个角度来探寻,赤峰市的消费空间还处于一种复苏期,这种复苏是对现在赤峰的空间态势的描述,并非是对整个历史过程的描述。
3.2赤峰滨水区的空间特征
3.2.1“非主流性”特征
从锡伯河的现状来分析,从消费模式上没有形成主流的消费空间模式,既不是以休闲消费为主、也不是以商务性消费为主、更不是以高端的展示型消费为主。
3.2.2“单一名片”特征
从锡伯河的文化品质来看,比较单一,目前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对红山文化的引入,将锡伯河与红山结合起来,对外以红山文化的宣传为主导,这种单一名片化减弱了锡伯河作為母亲河的重要影响力。
3.2.3“线形”特征
目前在锡伯河已经开发利用的区域,主要是沿通向锡伯河的道路方向形成了一定商业性消费空间,而在沿河道方向,除了零星的休闲公园以外,并未形成具有集聚效应的消费空间,
3.2.4“布景”特征
从赤峰的相关规划中所提及的规划理念可以看出,锡伯河往往被借用为其它地区发展的一个大型的人工布景,往往成为其它地区发展的衬托。
4、塑造消费空间引导滨水区的利用
4.1推行空间的“身份化”
“身份化”是对空间认同感的一种塑造。一是引入一个好的品牌概念或者一个新意的规划理念,以理想理念作为消费的原型,塑造一种精神寄托;二是在理想原型的基础上,寻找与知觉相对应的物质符号,使得这种内容可看、可触、可感三是要寻根,即从文化的角度来扩展空间的相关联系,将滨水空间氛围与城市发展氛围完全的融合起来,找到更多的支撑条件;四是充分的表明“身份”的不可复制性,这种不可复制性只能是通过地域特色来表现。
4.2展现空间的“差异化”
一是城市旧区,由于具有一定的消费基础和形成了一定的消费氛围,在开放度较低的城市也更加容易形成定势思维,因此在消费行为上还是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导,不易进行大力度的调整;二是城乡结合部,由于这一地区的环境碰撞、行为碰撞等较为激烈,从消费的角度来对空间的处理上,更应该强化这种碰撞,体现多元消费文化在这一地区的生长,并通过空间的塑造,引导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氛围,创造出丰富的消费品牌。三是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新型区域,由于这一地区的历史氛围较弱、而生态环境优越,在空间的利用上需要结合自然生态资源,加大核心竞争力的宣传力度,以引进高端的消费品牌为主导,形成强有力的聚集效应。
4.3紧跟空间的“潮流化”
赤峰锡伯河滨水区从历史看,可以作为母亲河、而从现状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希望、发展模式来看更是一块“处女地”。由此,在消费层面更要强调高端性。通过空间的塑造,逐步体现时尚的消费理念。“潮流化”还体现在对创意形式的追求,包括提供能够发展创意产业的空间载体,并能够引入世界的先进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进一步指导空间的塑造。
4.4体现空间的“地域化”
从赤峰城市的發展历程来看,滨水区在城市空间的演变和社会关系的形成上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一是整个赤峰市的空间格局,基本上是围绕着锡伯河两侧展开,形成“左右逢源”之势,这样滨水空间起到了联系与交流的作用。二是体现在赤峰市人民的性格上,在实地调研中,本地居民很明显的表现出对锡伯河空间的向往,更诉说着一种情怀。
4.5推介空间的“组合化”
一是写物,结合滨水空间与红山的关系,从形态和功能关系上给予最直接的描摹,如同“走向珠穆朗玛感受地球之巅”一样;二是可以采用反常的手法,可以借鉴美国一个小城镇的推介方式:来看一看美国最平庸的小镇;三是通过塑造标志性的地物,运用好的建设项目,通过国际性的建筑招标,打造建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