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章
摘要: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两者间进行有效的结合,才创造出现有的陶瓷文化。另外,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为陶瓷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讲述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之间的联系,进而对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之间进行相应的梳理。
关键词:陶瓷艺术;陶瓷工艺;联系
一、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的辩证关系
(一)工艺不等于陶瓷艺术,艺术需要工艺来实现
所谓艺术,是具有灵魂的、思想的,陶瓷艺术家在进行陶瓷的制作时,主要是以工艺材质来表达出陶瓷艺术家的思想主题,但工艺材质又不能决定陶瓷艺术本身,陶瓷艺术的文化、思想只有在工艺材质得到高效的运用,才能使陶瓷艺术的文化及思想得到很好的表达。例如,单种色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颜料,无法充分表达出具有任何意义的事物,但是,艺术家将这些颜料进行有效的组合,并对某种物象进行绘制,与陶瓷造型进行相结合,能够表现出陶瓷的艺术。又比如,在陶瓷上随意将青花料进行涂抹,虽然已然将工艺做得非常好,但是所绘制的图案的思想主题没有得到表现,同时也未与陶瓷造型进行结合,即便将陶瓷烧成后,也不能算是一件陶瓷艺术作品。
(二)陶瓷工艺应服务于陶瓷艺术,艺术是工艺的最高境界
陶瓷艺术是陶瓷艺术家在陶瓷的器体上进行相应的绘制而形成的陶瓷藝术作品,进而能够达到某种目的。陶瓷艺术家通过在陶瓷器的坯体上展开艺术处理,从而使得陶瓷成品能够实现其艺术价值,以及表现出陶瓷艺术家的艺术修养。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两者兼和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陶瓷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主要体现在材质的性能、技术处理等方面。而陶瓷艺术则是体现在精神文化中,是为了能够充分将陶瓷制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表达的一种形式。艺术是陶瓷作品的核心,而工艺表达的是一种手段,根据人的艺术思想进行陶瓷的制作。艺术是前提,工艺是基础,工艺是服务于艺术的,艺术是工艺的最高境界。
二、两者既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工艺技术需要根据一定的科学性、规律性开展,人的技术水平以及科技条件制约着工艺技术的发展,而艺术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它是开放性的、自由性的,能够进行随意性的发挥。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之间即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通过工艺技术能够充分将原材料转变成以物质的形式表现的产品,工艺技术服务于艺术,而艺术是否能够得到准确的表达又需要工艺技术来体现。
(一)陶瓷艺术中工艺材质的特殊性
工艺材质是陶瓷艺术的基础,这里的工艺材质指的是瓷胎和瓷质的光泽度、透明度和滋润感等。陶瓷艺术家需要对不同的质地材料体现在与其相符的地方,才能将其材质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如若陶瓷艺术家对工艺材质的性能以及特点不熟悉,将会难以创造出优秀的陶艺作品。因此,陶瓷艺术家需要对工艺材质的性能以及特点充分掌握,并且在展开艺术创作时,懂得如何善于利用材料质地,进而能够将材料地质的美感最大程度的进行体现。
(二)陶瓷工艺与陶瓷艺术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艺术主要服务于工艺,而工艺又需要陶瓷艺术家对艺术的掌握度来决定。进行陶瓷作品的制作通常需要进行成型、修坯、装饰、施釉、烧制等工艺步骤,每一步工艺的技术进步,都为艺术提供了技术“养料”和“条件”。例如,只有充分提高了修坯工艺的技术,才能制作出薄如蝉翼的胎瓷;只有充分提高了雕塑工艺的技术,才能使得陶瓷能够更加逼真、更加精致;只有烧成工艺得到有效的改进,才使得陶瓷的色彩得到更好的体现,美化陶瓷的整体效果;装饰手段以及工艺的创新,才有了釉上的粉彩、新彩,釉中彩和釉下彩,装饰手段的提高,为陶瓷作品带来精美绝伦、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工艺为艺术带来另一番天地,而艺术则需要通过工艺技术来实现,所以说,陶瓷工艺与陶瓷艺术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工艺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技术水平以及科技条件影响着工艺技术的发展;而艺术是属于开放性的、自由的,陶瓷制作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思想进行陶瓷制作。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特点,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两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无法割舍的。陶瓷艺术主要是通过精神层面进行体现,而陶瓷工艺则是通过物质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方式来体现的。陶瓷工艺是陶瓷艺术的重要途径,同时,陶瓷工艺是服务于陶瓷艺术的,陶瓷艺术是陶瓷工艺发展的最高境界,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在陶瓷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净仪.浅论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的关系[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02):22-23
[2]谭雅之.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的若干研究论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9):17
[3]龙德明,李慧文.陶瓷艺术和陶瓷工艺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3):50
[4]周丽萍.浅论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的关系[J].景德镇陶瓷.2014(05):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