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背景下的文学类文本教学

2017-10-21 10:48付瑶
东方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付瑶

摘要:文学类文本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高考中占比较大的文体,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之中是必不可少的。所谓文学类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现代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主要的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在小说、散文、杂文和戏剧教学之中,学生在平时接触的也大多是这些文体。因此,本文以高考背景下的文学类文本教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能帮助文学类文本教学得到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高考阅读

阅读教学是现今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旨趣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笔者在分析了近十年的语文高考全国卷后,发现高考中的文学类文本主要以小说、散文和杂文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剧本与现代诗歌在考试之中则基本没有涉及。因此本文中的文学类文本以高考中出现的文本类型,即文学类文本为主要探究对象。

一、高考背景下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现状分析

通过对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概括分析,笔者对于文学类文本在教材中存在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发现了如下的现象规律。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比例偏少

与其他在高考中同样涉及的文体相比,文学类文本有六个单元共19篇文章,文章的数目虽多,但是在教材中的比重并不算大,又有加“*”号的略读文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相对于古文、诗歌来讲也并不多,对于文学类文本的理解学习有一定困难。与实用类文本不同,文学类文本在阅读中更加强调“原意追索”,这也就要求学习者通过一定篇目的阅读、讲解与理解来形成相应能力,进而运用到实际的考试之中。但是这样篇数并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这种教学目的和考试要求,也不能使得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来掌握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点和答题思路。

(二)教学实际中的文学类文本深度不够

文学类文本大多比较深刻,而且需要学习者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并且产生自己的理解,这些能力虽然不能完全在课堂上实现,但是这必须有教师一定时间和篇目数量的引导才能帮助学习者拥有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基础。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 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文学类文本的理解与作答并没有实际意义,也起不到关键性作用。

(三)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文学类文本分析较难

高考中的文学类文本自身就存在晦涩难懂的特点,而学习者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既没有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没有阅读理解的基础,这就使得学习者在高考中更倾向于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题目设计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每一篇文章的结构与内容都千差万别,因此答题内容也不尽相同。学生的课堂学习缺乏自身理解的学习过程,在平时又没有自由阅读的能力提升时间,学生的文学类文本解读能力并不突出,在高考有限又存在高压的时间内更难以准确理解分析,获得分数。因此在高考之中选择有规律范式的实用类文本的考生更多,得分也更多。

二、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的教学难点

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与学习的经历,以及对于现今文学类文本教学的现状的观察分析,笔者发现了几点关于文学类文本教学中不易实现的教学难点,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普遍篇幅较长,而所谓的课前预习作业很多时候对于学生来说形同虚设,那么文本内容就使得学生感到陌生,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又不能给予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来阅读文本。学生对于文本很难拥有整体性的把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很难比较全面地理解课文分析内容。因此这一难点就要求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或充分调动学生在课余时间来完成文本的预习,文本阅读的完成对于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讲解存在很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而且能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二)学习者阅读能力的高效培养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素养工具方面的,也有人文方面。偏重工具方面的有:理解文字能力、理解词语能力、辨认文体能力、理解文体脉络能力。分层次多角度的观察能力以及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等能力;偏重人文内容的有:对事物的理解和体验能力、感悟和思考能力、想象和审美能力、发现和创新能力等。 文学类文本的课堂教学归根究底仍是对于学习者阅读能力的培养,文学类文本更加注重自身感受的挖掘,学习者只有利用充足的时间阅读,形成自我的分析理解感受,教师才能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讲解引导的而过程结束之后总结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考试中的文学类文本解答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课堂外阅读习惯的长期养成

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内,教师对于阅读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也非常必要,但最终的目的除了运用到考试之中,更主要的还是在平时生活中的能力运用。文学类文本除去课堂教学的内容更要求学习者能在课堂之外有一定的延伸阅读,不单是预习与复习,更有其他文本阅读的延伸,阅读能力在这种课堂之外的阅读中更得到强化和延伸。但这种阅读习惯的利用和养成在教师的教學进程中不可或缺,不能对于这一方面置之不理,因此要合理地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自由阅读也要很好约束和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堂之外的阅读助力课堂教学。

三、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的教学方法

根据上面对于教材以及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总结,对于文学类文本的课堂教学方法,笔者提出了一些有关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高中课堂文学类文本的教学。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解读endprint

从语文课程论视角来看,阅读教学内容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即语文情感。 这些阅读教学内容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之中,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要尊重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要预先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水平,根据不同的能力水平来设计教学环节;要充分了解学生在阅读文本之中所产生的疑惑与不解,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要尽可能理解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的个体感受,根据这些感受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理解方向和情感内容靠拢。

(二)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

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而且需要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文学类文本的课堂教学在教授理解方法的同时也要教学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和理解方法,而且阅读能力的培养仅凭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的,需要学习者通过平时的自主阅读来强化和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课外阅读,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也要有意识地安排学习者在课堂之外的时间也进行阅读。

(三)根据高考总结文学类文本的答题规律

通过分析总结十年的文学类文本文字题目类型不难看出题目类型相对比较固定,基本上围绕着文本的描写、语句、主要人物、写作主旨等几方面来设计题目,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比较显而易见的规律来设计教学,更可以通过分析高考题目的答案来总结答题规律,在平时教学之中滲透进文学文本的答题侧重点,在阅读讲解时将答题规律及方法教授给学生,通过专题讲解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按照专项来学习巩固阅读方法。以这样的教学为基础学习者在考试之中大体上就能做到对各种题型心中有数,也更愿意选择文学类文本作答。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所。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 高中阶段的文学类文本教育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习者给学习者一张升学的门票,因为在高考的大环境下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教师不能只注重于高考的教学,也应在教会学生应试的同时也教会学生文学文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根本上“会阅读”而不是“会答题”。

参考文献:

[1]史洁.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3]屠锦红.我国阅读教学改革的突围之路[J].课程与教学,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双减”背景下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业布置高效化的探索
暗藏玄机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优化高中语文作业讲评方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