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凌
既然是“产业”,就得有产业的精细分工,就得有能把恢宏目标分解成严密工艺流程,并一步一步完成的“产业工人”。
当我们以“产业”的角度来谈论一个行业时,严格说来,这意味着该行业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数量充分的精通该专业的人才,并且每个环节之间的人才数量是合理匹配,可以衔接起来完成整个产业分工下的各种工作。在高速增长了十多年后,如今我们的电影行业会被假定至少已经培养出了足够的专业人才。然而,当真正的业内人士浏览朋友圈时,面对频繁出现的招聘广告,又会深深地怀疑——这个行业的门槛真的这么低吗?
譬如,最常见的电影宣传公司的招聘要求是“脑洞大”。但是,几乎所有的营销理论都会谈到,做好任何产品的营销推广,第一个核心是了解产品,第二个核心是做好目标受众分析,第三个核心是选择适合的渠道和方法进行信息传达。懂得一部电影,显然比弄明白一款洗衣机的功能要复杂得多。毕竟电影不是一种物理存在,而是涉及情感、價值观甚至哲学思考的精神产品。观众看电影并不是刚需,其需求动机是柔性的、难以量化评估的。这种明显要比普通商品更有挑战性的营销行为,岂是“脑洞大”就可以胜任的?
同理,电影项目的开发,涉及市场考量、题材选择、类型元素、剧本的策划和撰写、制作团队的搭建等,复杂的项目还需要做动态预演、特效前置等工作。开发做得好坏,决定了预算和周期的完成度。举个例子,任何人盖高楼,第一件事都是要请土木工程师来计算各种和力学承重有关的数据,决定挖多深的地基。尔后,才会考虑楼到底刷什么颜色的外墙、安装什么颜色的玻璃——这种看上去很花哨的事。
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公司从刚毕业的学生里招聘项目策划呢?这些年轻人无论有多高的热情、看过多少电影,或者亲自写过几个剧本,都还没有亲自完整经历过从想法到完成再到见观众的过程,他们对预算下用何种方式制作才能完成一个故事难以预判。然而,又为什么电影行业里就有这种拿上亿投资让菜鸟操盘、负责开发的呢?
这种“大胆用人”的风格出现在近五年的行业里,一方面是因为行业发展太快,别说人才培养跟不上速度,就是教人理论的教师和带人练习的师傅都缺乏;另一方面,是因为为了忽悠资本市场所编出来的各种“一招鲜”“一门灵”理论,被不明就里的新公司新老板信以为真并“勇于实践了”。所以当大举投资了“大IP+小鲜肉”而亏到欲哭无泪时,泪眼朦胧的投资人们依然想不通,当年自己拼尽全力才挤进去的投资份额,怎会换得如此下场?
上述的种种表现可以归纳成一个词,就是——业余。
所谓业余和专业的区别在于:业余的把偶然当成必然,把黑马当趋势;专业的会尽量总结更大样本统计数据背后的规律,绝对不把一次偶然当灵药。业余的乐于砸大价钱赌“爆款”,专业的总是会强调爆款可遇不可求。业余的朝三暮四无常性,随着风头转向;专业的专注于自己长处并努力弥补自身短板,求精深求自我提升。
如果那些相信凭借IP和“鲜肉”等三两个热词就能判定电影“好坏”的业余人士占比众多,那么无论我们的年票房多高,中国电影业也还难以被称为“产业”——因为既然是“产业”,就得有产业的精细分工,就得有能把恢宏目标分解成严密工艺流程,并一步一步完成的“产业工人”。
从这个角度,笔者更希望渐趋降温的投资热能吓退盲目的业余玩家,让中国电影尽早迈入“产业”元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