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邬晓鸥
【摘要】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间的数字鸿沟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对于拉动农村地区消费市场,改进农业生产效率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总结和分析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于描述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现状、揭示鸿沟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制定弥合鸿沟的政策都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从城乡数字鸿沟的表现、形成原因、测度、影响及弥合对策等五个方面综合分析了我国对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 城乡 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7.010
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不同国家、地区和群体所存在的“数字鸿沟”已成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信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世纪初,我国研究者提出要重视和研究数字鸿沟问题。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间的数字鸿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对于拉动农村地区消费市场,改进农业生产效率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我國的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水平、城乡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制度环境等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有别于其它发展中国家。总结和分析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于描述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现状、揭示鸿沟形成原因和影响,制定弥合鸿沟的政策都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表现
对城乡数字鸿沟的研究发现,“鸿沟”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利用程度、居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
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存在巨大差距。城乡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较为明显。农村的数字电视入户率低,多数省市农村电话网建设还停留在行政村通电话的水平,多数省市的农村宽带接入停留在乡镇通宽带的水平。刘骏、薛伟贤(2012)通过分析2000~2009年城乡人均通信业固定资产投资差距,指出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远远落后于城镇。
城乡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存在差距。城乡公共服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信息化水平、信息资源配置方面。城乡中小学在生机比、信息技术教师的计算机普及率、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软件资源和师资等方面分配不公,表现出了数字鸿沟。此外,城乡信息资源配置也存在差距,例如农业类网站少、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少、信息单一、难以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城乡信息消费与信息技术利用存在差距。在硬信息消费方面,城乡居民在移动电话、计算机拥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在软信息消费方面,城镇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稳定增长,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增长率则有所下降。城乡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利用上,无论从网民数量、运用网络的频率和目的、网站建设等方面均存在差距。
城乡居民信息意识与能力存在差异。城乡居民因教育资源不同而导致信息意识和能力方面存在差距,城乡居民信息素养差距较大是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体现,农村居民的互联网使用意识弱于城镇居民,他们更偏向于解决温饱问题。
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
城乡地理条件因素。我国现有的农村地理环境和居住条件,不利于网络工程实施,使得建设困难,造价高,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运营成本大大高于城市,无形中增加了农民获得信息的困难。由于地理条件差异导致城乡数字鸿沟,在国外的同类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体制因素。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为研究者们普遍诟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先加强了对城市的投资,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发展相对停滞。此外,农业信息化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使得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难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因素。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是我国城乡数字鸿沟产生和扩大的又一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农民都是小规模生产,农民缺乏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强烈需求,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导致运营商缺乏在农村地区增加投资的积极性。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因素。研究者们认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无论在数量或增幅上都落后于城市居民,引起了城乡鸿沟。世界经合组织就曾提出城乡数字鸿沟的本质是城乡的经济鸿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设备的购买、网络信息的使用均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受教育水平的因素。不少研究者认为农民较低的教育水平是城乡数字鸿沟产生和扩大的直接原因。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不仅造成他们的知识储备量、知识结构与城市居民差异较大,而且造成他们信息技术使用技能低,使他们在选择信息、利用信息方面与城市居民相差较大,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生活习惯的因素。城乡居民的社会生活习惯也存在造成城乡数字鸿沟的原因。城市居民的闲暇社会活动偏向于对未知信息的获取,善于通过网络获得使用满足。农村居民则偏向于在熟悉的小范围内进行交流,互联网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城乡数字鸿沟的测度
根据测度的对象不同,城乡数字鸿沟的计算可以分为微观测度和宏观测度。前者是计算某一特定群体的城乡差异,后者偏重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城乡差异,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
城乡数字鸿沟的微观测度。孙立芳、李月(2008)基于经合组织对数字鸿沟的定义,用个人数字能力指数的指标体系来测度城乡数字鸿沟,指标体系包括ICT设备占有情况、互联网利用程度、ICT基本技能三个部分。利用该指标体系,她们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届新生的城乡数字鸿沟进行了测度。该测度体系主要针对新入校的大学生,普遍适用性受到限制。李艳等用网络不平等指标来分析中学生群体中的城乡数字鸿沟,该指标体系包括五个维度:技术设备、网络使用自主权、社会支持的可获得性、在线活动、网络技能。利用该指标体系,作者对江苏南通地区中学生群体的城乡数字鸿沟进行了测度分析。endprint
城乡数字鸿沟的宏观测度。在宏观测度研究中,研究者们起初直接利用信息化水平指标开展测度,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提出了专门的城乡数字鸿沟测度指标体系。国家信息研究中心的“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城乡数字鸿沟总指数”,考虑到了互联网普及率这一因素,但缺乏对“使用”的考量。刘骏、薛伟贤(2012)从信息技术的“意识”“接入”“利用”“环境”四个维度来构建城乡数字鸿沟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权重,然后选取中国31个省区为样本进行了城乡数字鸿沟测度。
城乡数字鸿沟的影响
分析数字鸿沟的影响,对于人们认识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性,促使有关各方采取积极措施以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具有积极意义。
政治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数字鸿沟会带来城乡政治权利的不平等。我国城乡之间因为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城乡居民无法公平获得政府信息,农村的电子民主较难实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会加剧城乡矛盾,不利于政治稳定。
经济方面。由于数字鸿沟,农村居民不能及时获取改善经济状况的信息,从而造成经济鸿沟。薛伟贤、刘骏(2014)借鉴Romer经济增长阻尼理论,构建了我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测度模型,利用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的阻碍作用越来越显著。
社会生活方面。研究者们普遍认同我国数字鸿沟已成为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它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文明差距,使得农村在互联网环境下继续封闭,与文明社会日渐疏远。数字鸿沟也不利于农村城镇化进程,使原来的农村居民难以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中。
教育文化方面。由于城乡数字鸿沟,农村师生缺乏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育信息,使得城乡中小学教育质量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使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加剧了精神贫困,城乡之间的教育文化差异阻碍了我国文化普遍均等的发展。
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对策
无论是分析城乡数字鴻沟的表现、测度、原因还是探讨数字鸿沟的影响,都是为各方采取弥合鸿沟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所以,提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对策往往是相关研究的重点部分。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村地区信息技术设备购买和使用成本。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降低农村居民信息技术使用成本方面,基于我国的国情,政府起着主要的作用。一是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应适当补贴,降低网络运营商在农村的投资成本和信息服务的价格。政府财政拨款为村、乡配备计算机,作为共有的生产资料。二是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可对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设施方面的项目在审批、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国家还应把普遍服务纳入到《电信法》中。三是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职能。政府应着力推进三网融合,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
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城乡之间显著的收入差距导致城乡一系列不平等,即使在我国浙江等富庶地区,不少地方城乡居民收人差距仍较大。为了弥合数字鸿沟,必须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政府应着力解决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问题,减轻农村居民负担,提高他们满足信息需求的经济能力,同时动员服务机构广泛参与,提高广大农民应用网络和信息增收方面的能力。
确定重点和优先顺序,循序渐进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我国地域范围广,地形条件差异大,东西部地区、各省的情况有别。应首先对农村类别进行适当划分,采取有差别的策略,才能更好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在弥合鸿沟的过程中,可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龙头来拉动缩小城乡间的“数字”差距。
研发适合农村特点的新技术。农村通信落后的地区大部分是自然条件恶劣和经济落后地区,农村通信技术应满足“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的要求。在现有条件下,提升农村居民通过已有设备(如广电等设备)以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降低网络使用对硬件设施的要求是缩小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可行办法之一。
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城乡数字鸿沟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学界对数字鸿沟的表现、形成原因、测度、影响和弥合鸿沟的对策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取得了众多理论成果。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尚待共同探索,主要包括:
(1)对于数字鸿沟测度的纵向研究较为缺乏,今后的研究如能对相关政策执行前后的城乡数字鸿沟进行比较,将有利于把握政策的有效性,优化决策方案。
(2)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分析比较缺乏,在各种城乡数字鸿沟的影响分析和测度指标中,都缺乏对城乡居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分析。在相关对策建议中,如何培养农村居民认识、查找、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改善生产与生活的研究较为缺乏。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西部地区城乡信息鸿沟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11YJC870013)
参考文献
刘骏,薛伟贤,2012,《城乡数字鸿沟测度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预测》,第5期,第68~73页。
孙立芳、李月,2008,《城乡数字鸿沟的微观测度及比较分析—基于对大学新生的调查》,《经济论坛》,第14期,第80~84页。
李艳、赵乾翔、郭玉清,2012,《城乡中学生网络不平等现象探析——以南通市为例》,《中国电化教育》,第9期,第117~123页。
薛伟贤、刘骏,2014,《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测度研究》,《软科学》,第1期,第44~48页。
责 编/杨昀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