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加上“无监督学习”算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AI,再加上众多AI开源框架或系统,为众多开发者在内容价值精准判断领域,提供了极大的机会空间。
在1955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AI)理念之后,历经上个世纪50年代、80年代两次“波峰—波谷”的跌宕,21世纪的AI在“深度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推动下,再次成为IT显学、国家战略和公众热词。
这一波AI复兴,被预测有3个阶段的突破:服务智能、科技突破和超级智能。目前,正处于AI与各行各业开始紧密结合的服务智能阶段。比如,在棋类竞技领域,从围棋到国际象棋,AI都足有余力作为人类的指导老师,这一块的代表是“阿尔法狗”和“深蓝”;再如,在医疗领域,从辅助诊疗、医学影像到新药研发、健康管理,AI都是一名“全才医师”,其速度和准确度,足以将误诊率大大降低、预防度大大提前,这一块的代表是IBM的沃森AI系统;还如,在交通领域,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正在让特斯拉、谷歌、百度的無人汽车越来越逼近规模化商用的门槛。
如果说,AI更擅长于逻辑思维主导的“左脑”,故而能够在上述领域率先取得突破。那么,在文化、艺术等内容创作领域,AI是否能取得同样的突破?
科技和文化企业正在努力尝试这一点。比如谷歌让AI学会创作诗歌和歌曲,担任足球比赛的直播评论员;从路透社到新华社和腾讯,都有机器人小编,负责财经领域的新闻撰写;以新闻聚合与智能推荐而闻名的“今日头条”,获得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和资本估值……但这些,只是“AI+内容”的起步阶段,真正具有开创性的应用领域,依然在等待业界和创业者去开荒拓土。
首先,是内容价值的精准判断。几年前,源于美版《纸牌屋》的火爆,刮过一阵儿“大数据决定论”的风潮。可惜,很多声称利用大数据精准预测电影票房、剧集收视的机构,其预测结果与市场表现南辕北辙。事实上,大数据加上“无监督学习”算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AI,再加上众多AI开源框架或系统,包括但不限于TensorFlow、Caffe、Theano、Torch、DMTK、DTPAR等,为众多开发者在内容价值精准判断领域,提供了极大的机会空间。
其次,是分众内容场景的地理化与AR化。正如通过谷歌地球引擎对疟疾传染源精准定位,得以实现智能化防治,包括内容产业在内的诸多行业,都可以得到举一反三的灵感。事实上,分众化的内容与相匹配的场景是今天内容产业竞争的关键环节,而基于分众化受众和场景的地理定位和增强现实(AR),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千人千面”。说到增强现实,在苹果ARKit和谷歌ARCore两大系统级开发平台面世之后,大大降低了开发难度,将主要考验内容创意和创作者的想象力。
再次,是内容流行趋势的预测。2017 秋冬纽约时装周上,腾讯优图发布了《AI+时尚:中国95后流行色报告》,借助人工智能领域的人脸识别与图像处理技术,分析2016年QQ空间相册的千亿公开照片,得到了属于中国95后的流行色“95度黑”;而在时尚电商平台Thread上,用户只需上传个人照片和填写基本问卷,就可以得到AI时尚顾问的算法推荐——Thread从高达3.7万亿种搭配组合数据库中,挑选出AI认为最适合的那一款。事实上,对很多知名时装设计师来说,AI助手软件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灵感工具。
内容创意是无限的,而AI的服务智能能力正在一日千里地提升,这里面的开创性场景和领域,正在等待业界的尝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