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目前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处于饱和状态,职场的新形势对大学生的培养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据调查研究显示,目前雕刻与家具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书本教学阶段,尚未与当前变幻的就业市场要求相适应,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毕业求职的道路,导致学生与职位需求脱轨严重,因此,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引进雕刻与家具设计专业迫在眉睫,建立起具有创新思维、技术实践能力、职业特色鲜明的家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中国家具业的不断發展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进步。
[关 键 词] 雕刻与家具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013-01
“工学结合”应用在教学模式之中的基本要求是在学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等多个领域中全面贯彻落实学习与就业高度结合的理念,从而使我国雕刻与家具设计专业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努力发展成为推动全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贡献力量。但我国目前的雕刻与家具设计专业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职业需求落差较大、高校课程改革和就业市场脱节等一系列的问题,就此,本文在分析工学结合在雕刻与设计专业中应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为高校的课程优化和改革有所启示。
一、工学结合在雕刻与家具设计专业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建设未能充分体现职业需求
虽然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雕刻与家具设计专业的设置与结构调整基本是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的,但据调查研究显示,很多的高校教师反映:事实上专业建设没有进行充分全面的市场调研,雕刻与家具设计专业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没有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专业结构的设置仍需要不断调整与优化。
(二)课程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雕刻与家具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依旧仅仅局限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专业教师依旧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仍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取”的落后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仅需完成课本上的课后习题,而没有相关的工作岗位模拟等实践活动。
(三)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雕刻与家具设计专业的教师基本上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走上讲台开始授课的,缺乏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专业教师的能力要求。此外,高校中还有一大批兼职教师,他们主要是企业的上岗职工,虽然已经在工作岗位中获取了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由于是兼职的原因,其工作重心偏离学校,工作状态较为松散,并不利于专业课程与师资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优化工学结合在雕刻与家具设计专业的举措
(一)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目前的家具行业正处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的阶段,市场上急需一大批能够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生产、技术、销售和管理高技能人才。但我国现有的家具行业中技术人才缺乏,人才结构极其不合理,目前的家具研发工作基本是由低素质的未经严格培训的职员承担,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家具业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明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时提高针对性和适应性,要适应专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真实需求,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增强办学特色
专业的教学要紧跟行业的发展,高校在办学时要特别突出以下三大特色:(1)增强职业特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增强行业特色,为家具行业添砖加瓦,保持其行业优势;(3)增强专业特色,培养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全国同等级专业中有所凸显,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标。
(三)提高师资力量
教师是促进专业发展的力量源泉,高校要优化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高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帮助教师了解职业岗位的动态发展趋势,教学方法和市场需求保持同步。此外,高校可以实行校企合作,鼓励教师走上职业岗位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了解岗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雕刻与家具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全面充足地贯彻落实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去,仍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来优化和创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保持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要求相适应,促进我国家具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娟,罗凤姿.基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高职教学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167-168.
[2]岳晓峰,刘娴萍,唐新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7(7):244-246.
[3]卢宗业,吴海波,陆莹,等.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1(1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