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视角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机制探析

2017-10-21 07:42张玉双
关键词:区域间结构性供给

张玉双

(中共株洲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湖南 株洲 412008)

区域协同视角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机制探析

张玉双

(中共株洲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湖南 株洲 41200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的重要举措。从区域协同视角出发,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并指出区域弱创新能力和恶性竞争导致了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增加,最后结合区域性特点,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从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完善市场机制及区域制度管理等方面构建动力机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机制;区域创新能力;区域恶性竞争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结构性问题凸显。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并在2015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主要措施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区域基本单元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程度和推进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那么,如何从区域层面重新认识和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供给侧问题的形成,区域层面的成因都有哪些?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在哪?这都值得深思与探讨,因此科学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

一 为何要进行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时代背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源于西方供给学派萨伊所主导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萨伊定律则是诠释此学派的代表理论,即市场可以自动调节资源配置,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其经济政策体现为以市场为主导地位,政府不加以干涉市场自由。此供给理论由于里根及撒切尔夫人的成功应用而名声大噪。

与供给理论及英美供给学派的应用案例相比,我国新常态下所提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其时代背景不同。里根经济学与撒切尔夫人的供给改革是基于经济滞涨状态下发起的,主要解决通货膨胀、企业赋税过高等问题,其采取的是减税、减少政府支出、国企私营化措施。而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所赋予的任务是在新常态下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如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问题。[1]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内涵

1.国家战略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改革”,其实质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在要素领域的深入细化。[2]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我国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供需错配的结构性比例失衡,而非供需总量不足,[3]为此改革的重点放在供给侧,通过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侧和需求侧达到相互协调、相互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目标和最终目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理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虽然中央明确了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重要战略任务,但这并不能代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部内容,可以说,这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期工作重点,相信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推进,战略任务也会随之深入。

2.区域协同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与区域协同发展中提高区域经济效率的着力点不谋而合。区域经济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标准,也是我国区域差距拉大的主要决定因素。[4]随着区域经济增长的飞速发展,影响区域经济效率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区域发展参差不齐、区域规划遍地开花、区域开发无序、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地方政府事权界限模糊、区域间市场融合度不高、地方企业市场竞争意识薄弱等,这都成为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主要构成要素。为此,从区域协同层面看,要真正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不止是完成多少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指标,而是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彻底转变区域发展的错误思路,针对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区域发展,调整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政策,从而达到区域内“结构合理、产业协调”和区域间“差异化发展、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动态平衡的协同目的,进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这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致,即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各子系统的共同发展,达到经济活动绿色化、生态化转向,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新常态下的时代选择,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要求。

2.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有效手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强调的是尊重市场主体地位,通过市场自动调节及政府的适当调整来释放供给活力、优化供给结构,而生产要素的空间自由流动可以通过改变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成本来影响区域产业格局,同时促进区域间经济交流,形成经济发展的关联联动。为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优化协调区域发展空间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

3.参与区域产业重建和产业结构重整的主要途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任务就是区域产业能够顺利转型升级,而产业结构调整更新升级的过程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为此,参与区域产业链分工及产业结构重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5]

二 供给侧问题的主要区域成因分析

(一)企业因素:企业弱创新能力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在区域化特征明显的今天,推动供给结构的优化调整,区域经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这关乎区域发展能否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顺利转型。在供给侧问题上,区域创新能力不足引起的有效供给不足加剧了供需结构失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了更好地满足更高端的需求,实现高品质供给,满足市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在于创新,[6]而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不足已是不争事实,其最主要体现是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上。

第一,由于区域管理约束等原因形成的区域壁垒致使区域供给主体长期受地方保护隔离市场,导致区域性的供给主体长期处于“温室”而缺乏创新能力。模仿型创新让诸多企业尝尽甜头快速实现加速发展,但随着边际收益递减和模仿空间逐步压缩,难以在后期发力时取得预期效果,尤其是面临严峻形势使外需市场不得不转向内需市场时,创新能力不足就导致产品与服务综合竞争力下降,外加需求改变与市场开放水平越来越高,许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井喷式涌入致使区域性的供给企业无法及时转型来适应内需。如:中国钢铁、水泥等行业只重视规模投资,而不注重技术的改进,只注重总量的提高,而不注重质的飞跃,这都是导致产能过剩、库存增加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二,区域原始型创新供给远远不足。原始型创新是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具有独特性、典型性、原创性等特征。原始创新能力的不足体现在供给侧问题上,就表现为处于技术链上游的基础创新供给不足迫使技术链断裂,而使中下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应用创新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迎合新时期需求端多元化要求。

(二)市场因素:行政性区域市场分割致使供需错配

不可否认,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在改革初期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对抗愈发激烈,破坏区域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的弊端逐步显现,甚至严重阻碍了经济转型升级。[7]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财政税收,房地产库存猛增;规模效应明显的行业,企业的兼并重组也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限制,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或阻碍运行效率;区域间由于地方保护普遍进行区域市场分割,①导致市场信号失真,干扰宏观经济平衡,使社会资源要素无法通过市场实现最优配置,市场机制受限,尽管本地企业有可能在“地方市场保护”中获得短期经济收益,但长期来看“温水煮青蛙”式的区域保护环境造成了企业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淡薄,甚至打破市场供给需求平衡自动调节功能,导致供给侧问题愈演愈烈。

(三)政府因素:地方政府恶性竞争导致无效供给增加

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每一步的前行,无不与利益密切相关。比如,如何让“僵尸企业”牺牲自身利益退出市场,让去产能的存量利益冲突减少至消失是最棘手也是最难以处理的。对于区域来讲,中国经济发展的供给侧也会受到许多不同区域利益主体的影响。在区域管理思路受制的约束下,区域间利益主体在发展经济中往往会存在恶性竞争引发整个供给端出现不协调、不稳定、不匹配等情况致使难以实现帕累托改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客观条件上,区域差距拉大迫使地方政府有“捷径超车”发展思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被委以重任。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在全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炙热期,地方政府面对区域差距及绩效考核的压力,“速度偏好”不免产生,这既有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速的主观因素,也有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利益驱动的客观因素(见表一)。地方政府在发展本地经济产生“捷径超车”的发展思路,为后来区域发展的产业结构失衡埋下隐患。

表一 供给侧问题主体因素成因分析

2. 实施路径上,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相近引发供给雷同。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区域经济利益采取相近的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致使区域规划繁多、发展定位相似、区域特色不突出,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攀比心理,面对朝阳产业一哄而上,竞相出台实施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发展本地经济,导致供给的产品和服务遍地开花,并普遍存在重复建设、供给结构雷同、产能过剩、重量不重质等现象,进而导致区域间产业结构相似度趋同。②使得区域竞争进入恶性循环。

(四)外部因素:区际激烈竞争环境致使国家宏观政策效果不理想

区际竞争被认为是中国已有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国经济整体运行进入了新常态,各地的增长空间普遍受压、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如果地区间再一味地展开激烈竞争,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负面效应就会更加明显,最突出的就是导致中央政府对经济总体的长期发展规划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影响整体规划和布局,造成由点及面的供给侧问题全面铺开。

三 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机制构建

(一)总体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所以在区域层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整体把握区域协同发展整体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是统一筹划,只有考虑到全国局势及地区的长远利益去实现才是理性的发展思维。二是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继续深化市场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趋势,虽然过去一味强调地方政府要尊重市场,但仍有相当差距,为此真正理清、理顺政府与市场界限尤为重要。三是注意区域异质性特征。任何区域都存在禀赋差异,区域发展时应呈现多层次的区域特征。只有内外联动,协同发展,全方位寻找区域发展新动力,才能适应新常态下区域发展新局面。

(二)动力机制探析

完善的动力机制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企业、市场和地方性政府的区域供给结构性问题后,笔者试图从内外两个层面构建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机制(见图1)。

1. 探索区际间开放、协同创新,培育原始创新动力。[8]一是统筹全局,从“鼓励区域内自主创新”向“鼓励区域间协同创新”转变。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及时转变原有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思路和模式,从“鼓励区域内自主创新”向“鼓励区域间协同创新”“鼓励多维开放式创新”转变。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积极研究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区域间协同创新成功案例,借鉴和推广适合当地的先进做法,在协同创新的宣传、成果推介及产业化运作及知识产权分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将区域间协同创新联盟计划纳入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区域间协同合作离不开科学的区域产业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应明确区域间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并作为自主创新的典型模式加以强调。针对区域间协同创新的合作领域、具体推进措施及步骤进行详细规划。三是引导大中型企业率先组建区域主导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企业是区域创新供给主体,应引导企业在亟待突破的技术创新领域寻求多样化的途径学习先进的创新理念,积极探索官产学研的新型合作方式。针对重大项目展开联合攻关,探索建立规范的区域间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为区域间更深层次的创新联盟组建及运作积累经验,重点推进,由点及面,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通过对创新理念、创新方法的改进来实现用技术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弥补技术链源头创新供给不足,全面提升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及生产效率,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产品品质,切实改善有效供给不足。

图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机制

2.重建优化产业结构,差异化发展,激发区域产业活力。面对产业结构雷同、各工业园区重复投资的态势,当地区域需要围绕自身外部产业圈层实现内部产业精细合理化的专业分工,针对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选择比较优势产业,降低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同质化”撞车概率,确定自身本地化规模经济的产业,不断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匹配度,科学分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发展有自主品牌支撑的产业,打造区域产业品牌,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实现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和产业竞争优势交互增强,这是实现共赢、区域利益最大化的竞争模式,也是区域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

3. 完善市场机制,增强市场需求内生引领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是经济要素自由流动,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及政府的适当干预协调,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多年来,地方政府试图用政府力量将产能集中在更具规模的地方优势企业手中,但事实证明,政府对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存在较大主观性,因而成效不显著。归根结底,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是病根,在我国市场经济还需要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要推进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就需要在发现和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过程中,更注重需求导向,做到“激发”和“引领”并重。

积极融入和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注重新型商业模式的培育和创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构建区域产业体系相结合,在新的消费升级潮流中抢占商机,探索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着力优化市场准入机制,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区域分割,促进资源要素及商业产品的自由流动和有序竞争,营造市场准入、交易、竞争、消费的良好环境。要改革区域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区域市场监管制度,清理和废除妨碍区域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着力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同时,地方政府应为本地区域企业开拓国际国内需求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弥补市场“盲区”,如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增强相应金融政策支持、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分工与协作,实现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与市场需求有机衔接,重构产业竞争格局,淘汰低效率产业,化解产能过剩。

4.注重区域合作,完善区域管理,提升政府外部推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真正落到实地,就必须突破区域利益藩篱,实现区域协同发展。[9]由于我国区域规划的原因,要将利益不完全一致的不同区域糅合在一起,顺利开展区域合作,其关键是要认识到现代竞争的实质是协作式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我国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协作式竞争已经逐步开始萌芽并发展,也取得了诸多成就。当地政府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现在的区域竞争都是在协作的基础上得以开展,现在的区域利益关系也不再是“单赢”,而是强调“双赢”和“多赢”。为此,要解决区域利益博弈,顺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新树立协作式竞争、开放式竞争的发展思路。

首先,建立跨区域的区域协调机制。在全国各个城市群建立各级区域协调发展管理机构,负责利益协调、政策制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等工作。针对跨区域的项目建设、产业对接及投资合作等,探索联合共建、股份化运作等途径实现利益共享,尝试通过利益补偿来有效防止区域恶性竞争。其次,建立动态检测与跟踪的评估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势必会影响短期区域经济增长并减少地方财政收入。若要想让去产能、去库存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从区域制度管理上下功夫。为更好的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应针对区域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的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活动,探索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动态检测和跟踪,防止出现区域扶持成本与收益大相径庭,从而确保预期效果。 最后,加大选择性“有效投资”的领域及力度,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融合新模式,拉动民间资本与社会资金供给,提升投资效率,杜绝重复建设及产能过剩这种行为,在去产能、去库存的同时,遏制新产能释放。

注释:

② 区域产业结构相似指数算法:

(i地区与被比较区域J地区,Xik、Xjk分别表示产业K在i地区和j地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区域产业结构相似指数0表示产业结构完全不同,1表示产业结构完全相同)。

[1] 贾 康.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制度供给的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16(3):5-7.

[2] 陆根尧,智瑞芝,李太龙.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区域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 2014(12): 83-89.

[3] 金 碚.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N].人民日报,2016-03-07(7).

[4] 胡鞍钢,周邵杰,任 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 清华大学学报, 2016, 31(2): 17-22.

[5] 陈效林.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N].光明日报,2016-06-29 (15).

[6] 张可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区域管理创新[J]. 区域经济评论,2016(3):24-28.

[7] 王晓芳,权飞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创新路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16(3):3-12.

[8] 张玉双.两型社会视角下区域绿色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3):95-98.

[9] 喻新安,杨兰娇,刘晓萍.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N].光明日报,2014-03-15(7).

StudyontheDynamicMechanismofSupply-sideStructuralReformfromthePerspectiveofRegionalCollaboration

ZHANG Yushua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arty School of CPC Zhu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Zhuzhou 412008, China)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in China’s new norm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ollaborat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regional weak innovation ability and vicious competition lead to little effective supply and much invalid supply.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for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the realiz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regional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dynamic mechanism;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regional vicious competition

F121

A

1671-1181(2017)03-0022-06

2016-12-29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长株潭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及推进机制研究”(15YBB068);株洲市社科课题“区域协同视角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机制研究”(zzsk17022)。

张玉双(1985-),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区域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间结构性供给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