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雷 霖
一盏灯,将南域点亮
文丨雷 霖
本文选自《品味遵义》
今天的正安新州,汉时的毋敛坝,贵州文化鼻祖尹珍的故乡。
走进务本堂,仿佛看到了东汉时期的这位先贤。
尹珍是个标准的读书人,把读书上升到了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他不像一般的读书人那样,把身板读得比竹简还要薄。他要走那么远的路,求学前要从毋敛坝走到洛阳,求学后又从洛阳走回到乡里毋敛坝,教学之中,依然要山山水水上上下下坡坡坎坎地走。而且,他不大可能像孔子那样坐着车到处走,那是北方,平。尹珍走的是西南蜀道,山路,陡。况且,好多地方大都没有路,得靠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探出条路来。
尹珍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尹珍自幼聪颖好学,天资过人。常有奇思怪想,不会沿规循墨。不然,他绝不会产生北上求学这一个当时当地大多数人可能想都没有想过的奇怪念头。再者,如果他不是一块读书的奇材,即使北上求学,也没什么大用的。
尹珍行事大胆,甚至冲动。爱好追寻刺激,崇尚自由奔放,敢于孤身荒野,也会单骑赴敌,做什么事都会拼尽全力,明知无结果都在所不惜。只有这样,他才敢把自己丢进深山,渡过大河。他才敢四方行走,用脚尖探出一条路来。
尹珍有着一副结实的身体,有着一颗勇敢而智慧的心。他胆子大,他目光硬,他有气质,遇到强盗,他没发怵,倒是强盗先发怵了。他敢出手,但不会对人下手。因为他心里装着一个大大的“仁”字。
尹珍的心是温软的,是慈悲的。在路上,他会为受伤的蚂蚁流泪,他会为长者折枝,他会为孺子摘果。身在他乡,他会时常梦见老母。知识越学越多,眼界越来越宽,看到的就越来越深,自己却越来越感觉无知,越来越感觉渺小,也越来越感觉卑微。
尹珍成为了大学问家,却觉得自己一无所知。尹珍成了大书法家,却觉得自己不懂书法。尹珍成了大教育家,却觉得自己并不懂教化。甚至,他成了西南教育的宗师,他还是觉得自己仍有许多不足。
对人,尹珍怀了谦卑;对生命,尹珍怀了敬畏。他胆子大到极点,也小到极点。他什么都不怕,又什么都害怕。他什么都懂,却又好像什么都不懂。他是好多人的老师,但好像一切东西都成了他的老师。直到死,尹珍都认为自己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自己是一个人。
许慎《说文解字》,让中国文字孕育的中国人的方正精神,不再摇晃,不再闪浮,不再飘荡。而是踏踏实实地立在中国大地,支撑起中国人千年的脊梁。
尹珍官至荆州刺史。辞官回乡将原来的学馆改名“务本堂”。务本堂来源于《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尹珍带回来一盏灯,将神州的南域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