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全林
质量提升是向强国跨跃之本
文丨张全林
高质量的产品背后,一定站着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将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质量人才培养的主体,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提升中国质量的基础工程。只有培育众多的“中国工匠”,中国质量才能叫响擦亮。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质量基础。
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质量建设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早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还特别提到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质量问题。保证质量是提升民生水平的需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近年来,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具体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抓起,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升了国家的竞争力。
我们在许多领域提出强国目标,诸如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等等。所有这些最直接、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和追求目标,无疑都要落到质量上。某种意义上说,大国和强国的根本区别就是质量的高下。在创新驱动下,中国质量不断向中高端迈进,中国创造的品牌形象初步显现。在智能手机领域,中国品牌去年贡献了全球1/3的出货量;在互联网领域,全球上市互联网企业市值排名前10强中,中国已占3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大疆、摩拜单车等品牌更是在海外“圈粉”无数,成为行业佼佼者。但也要看到,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迫切需要下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公共产品、各种用品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如车辆多了,载重大了,自然对道路质量标准的要求要高。一些地方农村的公路,总是修来修去不经用,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计标准低,经不住高频度的辗轧。不仅存在产品缺斤短两的问题,还有一个设计标准的问题。改革标准供给体系,才是治本之策。推进地方标准化综合改革,加快引进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提升国内外标准一致性程度,才能整体提高中国质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质量是管出来的,这意味着需要构建一套科学严密的管理体系。如建立质量分级制度,倡导优质优价,有利于引导、保护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积极性。开展高端品质认证,可以有效推动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从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强对质量的全方位监管,是维系质量标准的外部条件。健全质量违法行为记录及公布制度,加大行政处罚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可以倒逼企业在质量问题上不敢含糊。
高质量的产品背后,一定站着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将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质量人才培养的主体,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提升中国质量的基础工程。只有培育众多的“中国工匠”,中国质量才能叫响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