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柏 易
法治中国 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综述
■丨柏 易
遵义市红花岗公安分局干警巡逻
这五年,在历史长河中虽是一瞬,但由此开启的法治中国新时代。全国上下同心、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越来越完善。当然,我们还将面临新问题,迎接新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党情,全面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领域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法治中国建设永远在路上。
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2017年7月3日,国务院在中南海举行宪法宣誓仪式。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国务院任命的39个部门的62名负责人依法进行宪法宣誓。
宪法宣誓承载着执政者对法治的信仰,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步的缩影。五年来,一系列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应运而生,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找到了有效方式,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编纂迈出关键一步,这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民法总则中专门设立“特别法人”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居民(村民)委员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特别法人资格,是适应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发展的立法安排,给出了民事法人制度独创的“中国方案”。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2013年和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两次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国务院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后提出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律作出统筹修改,将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的改革措施上升为法律。
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律的修改,为中国对外商投资全面实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奠定法律基础,是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外资开放度、透明度和监管水平。
“对与现行法律规定不一致、修改法律条件尚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全国人大常委会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决定,为局部地区或者特定领域先行先试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乔晓阳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作出17项授权和有关决定,涉及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等方面,确保有关改革试点在法治框架内依法有序推进。
改革深化到哪一步,立法就要跟进到哪一步。最高立法机关始终坚持立法和改革决策相统一、相衔接,及时修改完善涉及改革的法律。十二届全国人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13个修法决定,统筹修改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74件次,为相关改革试点试验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
不仅是最高立法机关,作为执法主体的政府部门也在法治的框架下,积极推进改革,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公开审批流程,提高审批透明度,压缩自由裁量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改革发展破障闯关,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声中,法治政府建设驶入快车道。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规划了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法治政府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
按照法治政府建设的路线图,我国各级政府工作部门全面推行清单制度,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和责任法定化,厘清权力的边界。
浙江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省级部门行政权力从几年前的1.23万项精简至4092项。江苏实现了“三级、四同、一分、一压缩”,即相同的权力事项,在省市县三级名称、类型、依据、编码相统一,明确省市县三级的层级分工,压缩自由裁量权……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的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均已公布。
在行政决策程序立法方面,地方各级政府扮演了先行先试的角色。今年3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制度》出台。至此,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了关于重大行政决策的程序规定。绝大多数省份制定了省级重大行政决策规定,如《浙江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重庆市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等。
地方立法对决策程序的规定日趋精细化,提高了可操作性。《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要求:“决策起草部门应当充分考虑、采纳听证代表的合理意见;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贵州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明确:“重大决策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决策承办机构负责组织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工作。”
地方先行先试为中央立法积累了经验。2017年6月1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围绕“全面履职,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不该管的事情放手给市场”这一目标,各级政府大刀阔斧简政放权,推行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这一改革简称为“放管服”。
五年来,国务院部门累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18项,“非行政许可审批”概念成为历史;国务院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削减70%以上,中央层面核准的投资项目数量累计减少90%。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强调,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各级政府要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打造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湄潭马山镇新建村(潘义军/摄)
每年划定要点之后,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持续进行专项督查。人们可以清晰看到国务院各部委和省级政府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信息,以及各部门、各地方的权力清单。
财政资金信息和“三公”经费信息是公众最为关注的。从中国政府网可以直观地看到,安徽不仅公布了省级政府的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同时公布了除涉密部门外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115家省级一级预算单位(包括党委、人大、政协、人民团体等部门)的相关信息,并同步进行解读。北京市在公开年度决算时,还制作了公共财政预算的决算总收入、决算总支出结构图,决算收入和决算支出重点科目完成情况对比图,年度“三公”经费支出规模对比图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写入法律,行政复议改革向纵深推进……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更多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探索“绿色继承”服务,足不出户公证到家;推进狱务公开,杜绝暗箱操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行政改革扎实推进,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司法行政改革事关民生福祉、事关法治社会建设、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五年来,在已出台实施的86个司法行政改革文件中,已落实47项,其余39项还在持续推进落实中,并拟定了落实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完成时限和具体举措。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多措并举,努力打通司法行政改革“最后一公里”。
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数超过500万件,提供法律咨询2800余万人次。
为了让更多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湖南省司法厅将全省经济困难标准调整为市州人民政府确定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两倍或者低收入家庭标准;海南将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请求损害赔偿等9类民生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河南积极推进值班律师工作,法律援助机构在市县两级法院和两级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站覆盖率均为100%。
在传统“拿证来证”模式下,因继承人不能完全提供上述材料而无法顺利办理继承的情形较为普遍。对此,云南省昆明市明信公证处主动揽起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你办继承、我找证据”的绿色继承服务应运而生。
2016年,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进一步放宽经济困难标准,20多个省份将经济困难标准调整至低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或者低保标准的两倍。
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推进,司法鉴定作为科学证据在诉讼活动尤其是司法审判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16年11月,安徽省太和县毛庄20多名村民陆续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症状,尿血、吐血、嘴上起泡、淌血止不住。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鉴定人临危受命,从村民血液和食用油中检出溴敌隆成分,确定村民系溴敌隆中毒,并有效锁定毒源。警方根据这一重要线索,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
司法部积极推进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司法鉴定质量建设和监督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去年,全国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共4872家、司法鉴定人54198名,共完成各类司法鉴定业务213万余件。
防范冤假错案,维护刑事司法公正,是律师的使命和职责。在呼格案、聂树斌案、陈满案、钱仁风案等一些重大案件申诉再审纠错中,律师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律师已经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律师32.8万人,有律师事务所2.6万多家。去年,全国律师办理各类诉讼案件354万多件。
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不能只停留在列席政府会议、审查政府文件上,更要走出机关大院,到群众中去,替百姓解难,为政府分忧。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曾一度是信访重灾区,当地政府经过多次调研、找准症结,出台了恩施州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尽快实现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
广东、北京、山东、江苏等地大力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广大律师“固定坐诊”“按需出诊”相结合,“线上服务”“线下服务”相结合,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截至去年底,全国律师担任各级政府法律顾问57万多家。
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深入推进司法行政改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健全防范冤假错案机制、严格规范减假暂、完善执法司法制度、深化司法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机关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无罪,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去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第一审判庭内,法槌落下,发生于21年前的聂树斌案沉冤昭雪。
呼格案、张氏叔侄案、陈满案……十八大以来,政法机关以极大的勇气,依法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截至去年底,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重大刑事冤假错案34起,有力提振了全社会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一个冤假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99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中央政法委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分别出台相关意见,通过建立完善机制,在执法办案各环节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全力防范冤假错案。
实践中,公安机关推行讯问全程录音录像,浙江、江西等地率先取消破案数等不科学、不合理的考评指标,避免民警受压力而刑讯逼供、办错案假案。检察机关对重特大刑事案件提前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不合法的取证行为,坚决排除非法证据。法院严格执行法定证明标准,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坚持疑罪从无,将冤假错案堵在司法审判的大门之外。
冤假错案与非法证据密切相关。今年6月,“两高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为从源头上杜绝非法证据的产生提供了制度保证。
久押不决案件,严重侵犯在押人员合法权益,损害司法公正。为此,中央政法委下发专项清理指导意见,中央政法各单位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摸清底数、逐案清理。最高检持续推进久押不决案件专项清理,2013年核查出的羁押3年以上未结案的4459人,到去年底已全部清理纠正完毕。
8月5日清晨,77名涉嫌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从斐济被押解回国,标志着我国首次从大洋洲大批量押解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成功回国。政法机关重拳出击,2016年以来,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1.9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8万余名。今年上半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群众财产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12.3%和30.8%。
各级政法机关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新期待,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公安机关开展为期三年的清理整顿工作,至今年4月底,清理重复户口306.7万个,纠正登记项目差错1101万项,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重号由171万人减至8人。于去年7月启动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工作,为补办丢失身份证、换领到期身份证而不远千里奔赴老家的现象得以终结。
曾经环境污染没人管、国有资产流失无人问等情况较为普遍。2015年7月,最高检开展为期两年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9053件,改革得到社会各界普遍欢迎。如今,通过修改民诉法和行诉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已正式建立。
为解决立案难、执行难这两个长期困扰群众的难题,法院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在法院受案数大幅增长的情况下,95%的案件当场立案;全国法院向执行难全面宣战,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加强联合惩戒力度,累计公开失信被执行人信息749万人次,超百万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义务。
回首五年,法治正在成为13亿多人民的共同信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迈上新的征程。展望未来,法治中国建设必将继续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