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娜提·胡斯曼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课文的内容,更多从言语表达形式的角度实施课堂教学,在分析文本内容时,注重品味语言文句,提领课堂教学。只有把握好文本教学中言语表达形式的层级性,才能将阅读教学更多地落到实处,做到从“教课文”到“教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言语冲动;言语天性
引言:每个人都具有极大的、无限的言语天赋,每个人都具有极大的、无限的言语潜能。只要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顺应并促成学生言语潜能和个性的最大发展,所有的孩子都应当可以成长为言语天才。
1小学语文言语表达存在的问题
1.1受方言影响大。孩子受家庭和周边环境影响,从小就习惯用方言表达。不管是在口头表达还是在书面作业上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见,方言的“魅力”随处都在散发。
1.2语文课堂教学训练不足。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参差不齐,甚至一些老教师还是通过传统的“世袭”走上这个岗位,没有什么学历可言,加上班级生数特别多。老师对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关注度不高,在课堂上给孩子言语训练的内容不充足,只是走传统的路子:背好书、写好字、考好试。或者是老师想给孩子加强训练,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
2牧养孩子的言语天性路径
2.1教师语言儿童化。儿童化语言是指符合儿童心理、儿童语言习惯和接受水平的规范化语言。教师恰当地使用儿童化语言,可以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艰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得知识。低年级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片精美、语言浅显易懂并且贴近儿童生活及表达,需要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使教材充分发挥作用,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让孩子听得懂、乐于听、想要听,孩子在有兴趣听的基础上更愿意来表达。
2.2挖掘文本的文体特征。从文体特征来说,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本有童话、剧本、诗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同一文体的内容虽各有千秋,但是却遵循着固定的文体规范,有着共性的文体特征。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言语形式”阅读教学中,应从大局着手,从文体特征出发,让小学生从整体上分析这些文体的文学特性,便于他们在自由阅读中辨别不同文本的文体构造。
2.3活动贯穿,完善儿童的言语习得。言语的习得不是仅靠一组对话、一个活动环节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在一个具体、完整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朗读、查找、演示、表演、模拟、操作等活动,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言语训练空间。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首先组织学生通过网上下载图片资料或者去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以供课堂上的交流之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展开课文的学习,以使他们初步具有对克隆技术较为完善的认识。当学生对克隆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又组织他们展开辩论,说一说克隆技术对于人们生活的好处,以及人应该不应该被克隆。如此教学,从课前学习资料的搜集到课中学一系列的辩论活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增,并深深地沉浸在这一系列与科学相关的活动中。
2.4在读写结伴中活用字词。长期以来,读与写各自为阵,彼此分割,虽然具有针对性,但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读是写的基础,学生从经典作品中获得语言的积累,就会将优美的词句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作文也是对阅读的检验,能促进对学生的生活情趣的陶冶。教师要让读写相伴,以读促写,寓写于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1)语段听记。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却忽视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以致出现语缺词穷的窘境,阅读不仅仅是体悟情感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从积累词汇、赏析词句,学习语句的表达,夯实自己的“基本功”。(2)活学词语。学生只有能活学活用词语,才能真正的掌握词语的意思,并灵活運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由表及里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才会让语言的学习增添了厚度,才能避免写作时词缺语穷的状况。要根据学生理解的空白处,深入文本理解词义,学会灵活运用,才能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入。(3)锤炼词句.教师强化炼字训练,让学生辨别其中的细微差别,提升自己的语感。如《桂花雨》一文中“浸”字写出桂花香气弥漫于整个村子里,给人带来欢乐的氛围,将摸不到的桂花香写得触手可及。
结束语: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还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都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钥匙。”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知识的宝库。”孩子认识世界、汲取知识、扩大眼界,都要凭借语言进行。因此,基于言语表达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