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崇福 黄恩超
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全面转型,社会层面对于“人才”的观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在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下,国内高职院校从教育资源、教学手段、培养方案等角度做出了大量优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教学质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中筛选若干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提升措施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关键问题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人才结构的重大变化,对于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使人们不断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主要在于人才是否拥有社会需求的实际操作技能,由此,高职教育所呈现的“质量问题”,也源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水平高低。根据《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总结,关键问题集中在“师资队伍”、“教育理念”、“职业培养”三个方面。
1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分析
1.1师资队伍方面:理论、实践教学能力不匹配。十八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力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从建构主义理论分析,“知识”并不是老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获取启发,实现知识“内化”的过程,即只有实现了“意义建构”,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从这一角度分析,尽管高职院校中师资队伍的水平不断提升,但在理论、实践教学方面的能力不匹配,同样局限了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不匹配”意味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存在脱节。一方面,当今社会中各领域科学技术都在飞速发展,知识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容易出现教学理论滞后的现象。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实践的较高水平,但局限于“教学”的定位,關于生产、经营、管理等实践方面的内容,无法与理论很好的配合,甚至会产生教育信息混乱的现象,此外,一些院校注重引进高学历人才,却忽视了实践方面的不足,这都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2职业培养方面:实训、就业开展模式形式化。结合现状而言,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能够自觉地展开“实训”与“就业”相结合——客观上,这是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案,以高职院校模拟的社会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但相对而言,“实训”的开展模式要远比“就业”容易操作,所发挥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也较弱,这一过程中就容易呈现“形式主义”现象,学生“走走过场”,将重点放在就业实习环节。然而,就业实习依赖的政府、企业帮扶条件十分有限,也未必适合学生专业领域,无法保障有效的培养效果。
2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措施
2.1释放“自主权”重构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教师仅仅凭着热情、努力是不够的,在坚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从职业教育体制层面对教师进行“松绑”,赋予其一定的教学工作自主权,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例如,“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中涉及较多的学科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精简,或者进行丰富,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案。
2.2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扭转教育理念“偏差性”。针对广泛存在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的“偏差性”特点,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制度,完善学院、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机构的监控措施,例如针对学校教师而言,可组织听课活动、观摩活动,对于工厂实习,可定期抽检产品、绩效考核等,形成广泛联动的质量保障机制。
以“机电技术教育”为例,该专业下所涉及的机械设计、制造与电学、自动控制技术等,在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均有广泛运用,也是各国应用科学竞争的重点领域,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机电技术教育”知识体系的更新,那么学生在就业之后很容易出现“不合时宜”的落后现象,“产学研”无疑扩大了师生接触专业领域的边际,能够了解到书本上所不具备的信息,从而开阔眼界、提高竞争力。
3结束语
总体而论,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稳步提升的效果,在高等教育发展领域也有一定成绩,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全社会亟需大量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前提下,更要正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整理次要矛盾,循序渐进地展开问题解决。面对出现的分歧、意见,高职院校要坚定自身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不断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中列举了主要问题、提出了对应措施,以期抛砖引玉,对提升高职院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