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
摘要:职业学院是培养实践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基地,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其人才培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储备情况。因此,职业院校若想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建设,必须在培养理念方面加以更新,并实施特色化的改革方案。鉴于此,本文重点分析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的变化趋势、定位以及改革路径。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
前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新兴、热门的专业类型,目前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十分紧迫。而职业院校作为重要教学基地,旨在向社会供输更多高素质管理人才。因此,院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上,应重点更新培养理念,加强教学体系改革。
1职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变化趋势与改革定位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隶属于职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其包含的学科领域主要有教育、医疗、卫生、科学等多个领域,该专业所呈现的综合性特征比较显著。随着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呈现出明确的发展趋势,即改变传统技能性培养目标,更新为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的培养理念。同时,在素质理念支撑下,职业院校在该专业的改革定位上也进行了有效明确。院校开始重视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并以此为依据,对培养理念、课程体系,以及教学与评价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
2职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化改革路径探究
2.1方案设计特色与优化。职业院校若想向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对当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创新。在传统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院校应综合当前市场环境对此類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合理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培养理念上,院校应该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管理创新意识等为目标,践行以生为本原则,细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而为学生构建优质的学习环境。
2.2课程体系优化与特色。中职院校在组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时,应该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完善,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凸显专业特色,进而完善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体系。首先,在重构课程体系时,院校不妨合理借鉴其他优秀理念和方法,比如说课程群和顶级课程等。其次,院校需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将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合理安排到专业课程体系当中,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加全面、具体。同时,教师在安排基础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将一些扩展课程,如经济学、社会学课程,以及通识基础课程,如心理学、哲学、英语等课程引进到课程体系中,从而保证课程体系专业覆盖面更加全能全面,全面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养。
2.3实施特色分层培养模式。为培养该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职业院校在进行教学特色改革时,应该重点创新培养模式。作为专业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构建特色化的分层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个体不同发展要求,分层次地制定培养方案,从而实现专业学生全面发展。首先,教师应该对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潜能进行深入观察并发掘,掌握学生专业学习具体情况,并对其进行合理分层。之后,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对培养目标、教学任务以及专业发展定位进行合理分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规划需求,分别设定科研型、创新型以及就业主导型培养方案,以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培养体系下,找准自身职业发展定位。
2.4校企联合,强调实践技能培养。在全新的培养理念支撑下,职业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技巧,提高管理能力。因此,学校不妨与相关起的建立有效联系,通过校企联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首先,院校结合当前社会对该专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合理设计实践课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实践探究掌握相关管理要点。同时,企业应该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实训空间,让学生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相关工作实习,加深学生职业意识。
2.5构建发展型的特色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决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建设的重点要素。因此,职业院校为了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创新,必须加强评价体系创新与完善,立足于学生发展需求考虑,构建特色性的评价体系。院校应创新多种评价方法,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通过实习、笔试等多种方式考查,完善评价体系,为今后培养方案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结论:综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特色专业类型,在当今教育领域所承载的专业地位十分显著。职业院校为了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培养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改革,彰显专业特色,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从而为我国公共事业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