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燕婷
初中语文教材中,童话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童话由于其本身的通俗易懂,之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反而在课堂重点难点的确定上增加了难度,由此导致教师对教学环节与课堂时间难以掌控,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也微乎其微。本文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童话课文《七颗钻石》为例,从可行性、必要性和具体要求三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童话教学中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问题。本文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童话课文《七颗钻石》为例,探讨初中语文童话教学中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问题。
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童话文本的可行性
其一,就童话的特点而言,童话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童话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幻想,采用拟人等方法,写出的新奇有趣的故事。”这一特点使其对于学生的初步阅读不会构成任何障碍,《七颗钻石》一文,学生可以在初讀文本后就概括出故事的经过,并能把握爱这一主题。这为深入解读文本提供了思考基础,同时也可以节约课堂时间以用于深入解读。同时,童话还有反映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深入解读的意义。
其二,就初一学生的思维变化特点而言,初一是学生从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时期,学生的思维广度快速拓宽、思维深度逐步加深。他们已具备了基本的文本阅读能力:对于文本的内容,可以准确概括;对于文本的教育意义,可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除此之外,他们在阅读中开始追求提升,强调个人感受,绝不盲目从众。这样的思考阅读,使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童话文本具备了可行性。
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童话文本的必要性
以《七颗钻石》为例,这篇童话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书,同时也选入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但编者的用意绝不相同。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识字、概括故事经过、了解爱这一主题,是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把握文体特征、深入解读文本,才是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正如萨特所言,“文学对象是一个只存在于运动中的特殊尖峰,要使它显现出来,就需要一个叫做解读的具体行为”,童话的学习需要每个学生自己的解读。
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童话文本的具体要求
(一)老师自己要先“吃透”文本,深入解读。
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并非言之即可为之,这首先要求老师自己要先“吃透”文本,不能只按照阅读的初步印象或只参照教学参考书来指导学生。
《七颗钻石》是一篇以爱构建的童话:小姑娘辛苦地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是对至亲的爱,因而水由无到有;她把水倒了一点给狗喝,是对动物的爱,因而水罐变成银的;生病的母亲把水让给女儿,是对子女之爱,因而水罐变成金的;口渴难耐的小姑娘把水让给了路人,是对陌生人的爱,因而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并涌出水流。
这一爱的主题,是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初次阅读后就感悟到的,这种爱步步递进,学生也可体会。但是,文字的深意远不止此。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大旱灾,小姑娘要出门找水,自然也是非常口渴。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为母亲找水直到累倒,其孝心可见一斑;而找到水后,即便口渴难耐,但仍不喝,急于拿回去给母亲,其孝可感动天。而母亲呢,母亲说自己反正要死的而不喝,是真的因为即将要死而不喝吗?当然不是,是宁可自己死,也不愿喝这几乎可以用以续命的水,因为她要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女儿。母女二人,同样是对至亲的爱,母亲的爱中既包含如女儿般的忍、省、让,更高于女儿的程度,这是牺牲!
而小姑娘再也忍不住要喝水时,过路人来讨水喝,小姑娘终是压制下想喝的欲望,把水给了他,这是对陌生人的爱。但是,这一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并不只是小姑娘自己的口渴与陌生人的讨水这一组而已。小姑娘还陷入了一个道德两难的境地——这水是母亲几乎以生命为代价省给她喝的,而对方是一个陌生人。是满足母亲最后的心愿以成全这伟大的母爱,还是把希望留给口渴的过路人,这是孝顺和博爱之间的选择。而小姑娘几乎没多思考,只是咽了口唾沫,就把水让出来了,可见其对生命的尊重,对于生命平等的认可。这种认可不仅仅体现在此处,也体现在了前文小姑娘把宝贵的、用于给生病母亲喝的水主动给狗喝,这种对生命平等的认可显然超越了物种限制、关系亲疏、自己的生理情况(口渴至极),由此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这种博爱的可歌可泣。
(二)教师要给学生以阅读的时间,要允许学生有多种合理的解读。
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不可执着于预设的答案,要允许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认为,小姑娘要把妈妈让给她的水送给过路人,文本没有写妈妈对她这一举动有任何不满,可见妈妈也是具有博爱精神的,也是尊重每一条平等的生命的。文字中隐含着的这种爱是妈妈品质的传承,正是因为妈妈是这样以身作则的妈妈,所以女儿才会在耳濡目染下有这些优秀品质。
这样揣测作者未写之文字得出的感悟,可能超出了老师的预设答案,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该承认并肯定其理解,切不可随意否定与责备。当然,若是学生的答案过多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而脱离了文本,也应及时纠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初中语文童话教学中的深入解读,可以让学生以课文为例,学会自己解读文本,获得自己的阅读感悟,做到入情入境,入理之深,从而真正体会到童话这一文体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