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婧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江苏原生态民歌的传统演唱方法与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做比较,探究在不失原生韵味的基础上如何用良好的演唱方法使江苏原生态民歌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江苏;原生态民歌;美声唱法;通俗;继承与发展
江苏的原生态民歌,起源于历代江苏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过程。在数千年古老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原生态民歌作为人民大众广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远古时期一直流传发展至今。几千年来浩如烟海的江苏原生态民歌,顺应各种场景、人物与风土人情,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体裁和丰富的歌种。
一、江苏原生态民歌传统唱法与美声发声技法的比较
歌唱是民族声乐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江苏的原生态民歌无论是唱词和曲调,其风格和特征都要在演唱中被人感知,因此必须用一定的演唱方法去体现,才不会失去它的原生韵味。一方面,我们要学习这些原生态民歌的吐字行腔和情感表现,因为这些是民间传统唱法的真谛,是基础;另一方面,在我们传统的演唱方式中存在着许多不足,造成了诸多劣势,例如,传统唱法演唱江苏原生态民歌,基本运用自然嗓音,即真声,发出的声音偏亮、尖、细、紧、单薄,音域较窄,音色的变化不丰富,所以容易限制歌曲的表现,影响音域的扩展。如《拔根芦柴花》、《鲜花调》这类有寓意性的歌曲,这些歌曲常是以物喻人,一般表现的是羞涩的少女形象,歌词中表现的这些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微妙的,也是极其细腻的,这就需要用声音的强弱,音色的变化来表达,而传统唱法演唱时由于歌唱方法的欠缺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借鉴美声唱法中的长处弥补传统唱法的不足,简而概之即“洋为中用”。
早在五十年代后期,声乐界就已正式提出了西洋唱法“民族化”的口号。其要求与实质为:认真地学习、研究民族唱法的那些理论、技法、曲目等,更积极地把西洋唱法和我国的民族语言、审美习惯结合起来,从而使我们的民族声乐得以继续巩固和发展,使我們的声乐艺术更加丰富多彩。这一宗旨在民族声乐发展的实践中已获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在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歌唱家如周淑安、应尚能、黄友葵、喻宜萱、葛朝祉、周小燕、郎毓秀、等,将西洋美声唱法带到中国,并将其糅合进本民族的歌曲中,大量演唱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从20年代起在国内一些大城市举行独唱音乐会,传播声乐艺术,还开始了声乐教育,为我国培育出大批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他们虽然是受西方教育,但在国内的演出和教学中,坚持“洋为中用”的宗旨。这些都是一些接受西方教育在民族声乐方面发展成绩卓著的例子。
在江苏原生态歌曲传统的演唱方法中,存在着许多不足。除了真声的过度使用和音色方面的缺陷,还有其它一些制约声音和歌曲表现力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喉咙不够打开,有些人天生拥有一条宽亮的嗓子,却一味的模仿故意将喉头上提,将声带做作蹩窄了,这样使得声音不通畅,矫揉造作的成分过多,全身各部分的共鸣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发出的声音尖锐干瘪,没有润泽。此外,对于气息的运用欠妥。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出,至喉乃噫其词……”所谓“自脐间出”即是用丹田气[1],也就是说,演唱的呼吸要气沉丹田,这样发出的声音才可收放自如,而在江苏原生态歌曲传统的演唱中,气息浅而短,这造成喉头位置的上提和唇、齿、舌等发声部位的紧张,所带来的后果就是音色、音质和音量这三个共鸣力形成的嗓音特征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声音的投射方向等都受到阻碍,使声音缺乏穿透力。这些演唱方法上的不合理性是制约江苏原生态民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如何借鉴美声唱法中的技巧弥补传统唱法的不足呢?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借鉴的原则是:科学的发声,民族的吐字;在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的优点来丰富我们的传统唱法[2]。
二、江苏原生态民歌与流行元素的融合
江苏的原生态民歌来源于乡野农村,要想融入当今的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被当代的年轻人所接受,就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吸收流行的元素,注入新的活力。在演唱方面,我们不必局限于中国民族唱法,所有的歌曲都可以用现在年轻人所喜爱的通俗唱法演唱,我们的目的是发展,只要是促进发展的,我们都可以尝试。《茉莉花》如今已香飘世界各地,这首歌如今已有许多种演唱版本,除了民歌美声唱法的,还有通俗歌手重新演绎的,另有法语演唱的《茉莉花》,不论是配器还是演唱风格上,都完全不具有原来委婉柔美的风格,听上去更接近于摇滚,别具一格。这证明了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创作角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将江苏原生态歌曲的曲调作为音乐素材,改编或创作出一些江苏风格的歌曲,这些歌曲曲调流淌的是我们原生态民歌的血液,实质上来看,这些原生态民歌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是得以发展的一个表现。在这一点上,我们已有许多成功的先例。如电影《马路天使》中的《天涯歌女》就是贺渌汀先生根据苏州小调《姑苏风光》改编而成的;同样是这部电影中的插曲,《四季歌》是根据《哭七七》的音调改编而成的。又如在全国各地广为传唱的《太湖美》也是吸收了《大九连环》的音调创作而成的。
[参考文献]
[1] 傅雪漪.谈昆曲演唱的用气.音乐研究,1958,02.转引自喻宜萱主编.声乐表演艺术文献.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1980:38.
[2] 张越男.学习民族唱法的几点体会.人民音乐,1957,01.转引自喻宜萱主编.声乐表演艺术文献.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198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