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绍兰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推进与实施,我国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了由内部控制、政府控制以及社会控制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但同时,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有效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新问题。本文从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以及业绩评价制度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业绩评价制度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业绩评价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业绩评价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是我国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是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建立的一系列社会服务组织,在我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对其内部控制及业绩评价进行探讨是尤为必要的。
首先,从理论层面上来讲,与西方国家相较而言,我国与内部控制相关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的对象大多数是现代企业,针对行政事业单位方面的探究明显不足。所以,探析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以及业绩评价状况,对我国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完善作用。
其次,从现实层面上来讲,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尚待提高,且普遍缺乏一整套完善、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特别是如今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事业单位一旦出现违规、腐败等现象,其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及业绩评价现状进行考察,寻求改善良策,这对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管理水平、遏制贪污腐败现象以及提升事业单位公益性服务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业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首先,事业单位的內部控制不够有效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导致的。事业单位与企业相比,其行政氛围较浓,内控环境稍差。现如今,部分事业单位仍没有形成对内部控制应有的关注度,并且,对内部控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理解。加之事业单位本身性质的复杂性,就致使其在内部控制的建设方面略显不足。另外,一些事业单位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运行与评价标准体系,使得这些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问题的处理上依赖于传统的经验,致使其较少甚至是几乎不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往往当一些问题已经出现时才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此时已经是为时已晚。
其次,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起来后,其执行程度也有待加强。虽然随着我国相关政策方针的推进与实施,我国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了由内部控制、政府控制以及社会控制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规范也越来越完善。然而,很多事业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实施,出现了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挂在墙上,而不是付诸于实践的现象。另外,我国事业单位目前的领导人制度也不利于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我国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制度致使单位领导人对事业单位有较大的权力,这些权力包括对会计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的控制。一旦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部门及人员存在这种控制行为,会计部门的人员很可能在领导施加的压力下进行不规范的会计操作。
最后,在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中与考核机制有关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一些事业单位还没有将对单位内部人员的考核与业绩评价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针对改制后的事业单位而言,即使事业单位将人员的考核机制与业绩评价联系在了一起,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建立的一系列社会服务组织,因而其与一般的企业单位不同,除了满足一般企业单位的盈利目标外,还需满足一定的社会目标。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一般的企业单位相较稍微复杂一些。具体而言,我国事业单位的业绩评价体系既不能用改制之前的评价体系,同样也不能够简单地套用现代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目前,对改制后的事业单位而言,其在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其业绩评价体系中的财务指标没有真实地将事业单位的业绩情况表现出来。目前改制后的事业单位大多采用两个会计指标来衡量单位的业绩情况,一个是总资产报酬率,另一个是净资产收益率。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业绩,但由于该指标是仅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计算的,导致在该指标下,事业单位可能会出现短视行为或是违规会计处理(如操纵利润)等行为。其二,事业单位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缺乏反映社会责任的指标,而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对事业单位来说是与经济目标同等重要的。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业绩评价体系有效性的对策
(1)提高事业单位领导的重视度与人员的参与度。如上所述,如果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都没有足够的关注度,那么内部控制很可能只是一个形式,而不能付诸于实践,达到其本该有的效果了。因此,若想增强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整体运行中的有效性,首先要提升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度。其次,事业单位应提高全员的参与度,而不是仅有内部控制部门参与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工作。而若想让内部控制在单位运行过程中发挥出理想的效果,还取决于实施具体控制活动的人员的素质。对此,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能够明确掌握党与国家的政策路线,并应具备一定的财经法规知识,注重对本单位的经营管理,重视且支持单位的内控建设与具体落实工作。另外,由于不同层级的人员可能对于内部控制概念框架以及具体内容的理解程度有差异,事业单位领导可以组织一些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培训,以加强工作人员对内控的充分理解,这有利于内部控制具体有效的实施。
(2)完善事业单位的业绩评价体系。我国之所以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就是为了提高其经营业绩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所谓业绩评价,就是从单位的自身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其竞争环境、单位性质以及业务流程特点等,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本单位的综合评价体系,来对单位一定期间的业绩状况进行评价。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既要实现经济目标,又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其兼具经济与社会的双重目标,与一般的企业单位有所不同,在建立业绩评价体系时,不能仅关注财务因素,还应关注社会因素。本文认为,对事业单位而言,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应囊括下面的特点:全面性、客观性、相关性。全面性即业绩评价指标应全面、完整,将财务性指标与非财务性指标(如:社会责任的实现程度)都囊括在内;客观性是指事业单位在确定财务性指标时,应尽量选择那些基本数据资料能够得以验证的指标,进而促进事业单位业绩评价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业绩评价指标应与事业单位当前阶段的整体目标相关,而不能相矛盾。
(3)加强事业单位信息的对外公开力度。加强事业单位信息的对外公开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的有效性。事业单位应及时公开有关信息,尤其是涉及人事调动以及单位财务方面的信息。一旦事业单位信息对外公开的程度提高了,单位外部监督,尤其是社会监督的力度也随之提高了。这样,就促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能够处于单位内部监督、政府监督以及社会监督下,形成全面的三位一体的有效监督模式,以保证事业单位有效运行,更好的实现其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红玲.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业绩评价浅析.金融经济,2012(06).
2.李艳.浅谈改制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财经界,2015(03). (责任编辑:郭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