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共识培育路径分析

2017-10-20 06:40刘小燕冯显德
知识文库 2017年9期
关键词:共识少数民族利益

刘小燕 冯显德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的一个主要主体,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于国家的意义。因此,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质内容的价值共识尤为重要。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共识

价值观是价值主体关于价值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价值是关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因此,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主体在对价值现象做出判断的时候,一般都是从自身需要出发,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对事物的重要性及善美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判断。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纷繁复杂,既包括知识性认识,还包括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了本民族本地区的鲜明特色。在价值多元的基础上,怎样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既保留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有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的世界之所以呈现出相对的和平稳定繁荣的景象,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世界各国人民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但同时又有着共同的价值诉求和期盼——和平与发展。世界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同样离不开共同的价值诉求和期盼。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国家和民族在任何条件下都是难以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一个社会要是没有共同的信仰,就不会井然有序,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发展都会成镜中花水中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因此,在价值取向多样化以及利益主体多元化并存的现代社会中,在尊重价值差异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地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目标和方向的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个体,形成共识,将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到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标中,以达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契合,使国家、社会、民族始终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流的一致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正是在科学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并结合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的前提条件下,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培育和践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这无疑为全体中国公民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价值遵循,也为国人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冲击和多元文化交汇的状态下确立起共同的信仰和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指明了方向。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到现在,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教育以及践行,应该说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凸显,价值认同在全社会正在形成,正能量的弘扬已经蔚然成风。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其成长发展环境的特殊性,比如生活起居環境、文化养成氛围、民间民俗影响以及宗教信仰等,使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自然而然也就打上了具有诸多特性的本民族文化环境的烙印。尤其是民风民俗、文化环境、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从文化差异方面来看,中华文明本是由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国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无疑是绚丽多彩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各民族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文化差异,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还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当个体认知与大众认知出现分歧以及部分利益和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大都会从本民族的利益和诉求出发,自觉不自觉地将一些落后的甚至是糟粕的东西也视为本民族的不可侵犯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同时对其他民族可资借鉴和学习的具有满满正能量的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加以排斥,进而陷入到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泥淖中去。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的话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矛盾和问题,进而影响各民族的团结稳定以及共同发展和繁荣。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价值共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世界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孔子“和而不同”更是智慧地揭示了世界的本真图景。任何事物都是一元与多元、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没有个性的共性和不包含共性的个性都是不存在的。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价值共识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二、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共识

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凝聚价值共识的先决条件。无论是放眼世界还是着眼于中国,价值共识都凸显为当今十分紧迫的理论课题和实践难题。而对于肩负中华民族未来发展之重大使命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形成价值共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价值共识形成的重要基础就在于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1840年以來,各民族在抗击外敌入侵中同仇敌忾,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付出了重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人类不仅客观地存在着价值的差异性、多元性,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如对真善美的弘扬,对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向往。当人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诉求的时候,就能达成空前的团结。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明确表达了这一思想,即一个想要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的阶级,为了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进行革命的阶级总是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新的阶级之所以可以这么做,是因为其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有更多的联系。古今中外人类历史的发展概莫能外。由此可见,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诉求是实现最大限度的团结和联合的先决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百多年以来包含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期盼,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这一共同目标和理想的感召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会成为多元价值体系所能接纳的一元价值精神。

实际上,各种不同价值评价体系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相通的价值诉求,这样也才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交往与合作。世界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多元价值世界总是体现为一元与多元、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人的价值活动从来都内涵着概括多样性现实和寻求共同性的努力。任何人类社会的团结,都源于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即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认同。

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铸就共识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从其本质上来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这一本质属性同样体现了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特点,这一特点使人在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冲突和调和之中。而相似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活条件无疑会成为实现个人、民族、国家、社会价值认同的基础。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们在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及生存方式下生活就能达成整体相似或一致的“共通性”。众所周知,不同利益集团或社会集团的形成最终是取决于其经济利益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全国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加上我们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正确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当然,形成價值共识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诉求,且这个目标和利益诉求在一步步地变成现实,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缩小,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逐步趋于合理的区间。当今中国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的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也能切身体会到国家和本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能够把本民族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国家认同、社会认同、政治认同等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就价值共识的内在含义而言,共识不是某种现成的存在,它是需要人们在不断的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去辨别、追求、培育而“达成”或“达致”的结果。也就是说,它是生成的效果认识,是“对思想的思想”的结果。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幫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他我”情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透彻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使命感、责任感,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本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强大的合力,进而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坚力量。

【该文章是国家民委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共识凝聚研究”(14HBS002)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猜你喜欢
共识少数民族利益
Jiao Ayi| 《娇阿依》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BEIJING CONSENSU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d education(Ⅲ)
少数民族的服装
I Love You, Dear China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