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
在高职文学鉴赏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感受人文精神、鉴赏人文知识和创造人文体系的能力,是文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音乐、美术对学生性情的陶冶、感情的培养,文学的鉴赏能够使学生在人文精神的获得、人文知识的欣赏、人文内容的创造、人文观念的确立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主张在明晰高职文学鉴赏教学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倡人文精神的构建。
當今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思潮地涌现,信息的极大丰富,都为年轻一代思路的开阔、精神的不稳定提供了土壤。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中的文学鉴赏教学,无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无不渗透着人文精神。如何在文学鉴赏中挖掘教学内容中潜在的人文精神,揭示其内在人文价值,使学生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经典的人文魅力。本文擬从三个方面探讨高职文学鉴赏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一、明确人文精神的来源
加强文学鉴赏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学习,首先需要明确人文精神的来源,人文精神可以来源于自然景色、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三个方面。
1.自然景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文学作品中,日月星辰,雾雨雷电,长虹落日,瀑布山溪,道路宫殿,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精神,是文学鉴赏中吸取人文精神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作品中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人文熏陶,尽量使学生在鲜明生动的景色中感悟大自然的美好,对心灵进行净化,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浓厚感情。
2.社会生活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中往往能够体现出多种人文内涵,人是社会的中心,因此社会人文主要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本身的人文精神及其社会生活行为中体现的价值。在众多文学作品的鉴赏中,教师应当着重展现社会生活的人性美,善于抓住作品中人物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内在的情操、思想、心灵,从而使学生自身产生较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人文精神体系的构建。
3.文学艺术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文学作品鉴赏中,不仅要鉴赏内容、背景、人物、事件,还要研究它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课文中所蕴含的艺术人文,提高学生自身对人文精神的感受、创造能力。比如在高职文学的作品中可以从结构和声韵节律两方面入手进行艺术探索。古人讲究的文似看山喜不平,这个不平,就是要一波三折,消除掉单调的韵味,使读者“兴味”不平,也使文章在变化中创新,在创新中体现人文。再比如一些诗歌的创造和鉴赏,形成跳动多变、节奏轻松活泼的韵调,在短语、句、节当中广泛运用对仗、排比,形成了作品节奏匀称而音调铿锵的艺术美感。
二、明晰人文精神的构建程序
加强文学鉴赏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学习,需要明晰人文精神的构建程序。
1.第一步:能够感受到人文精神。叶圣陶说:“欣赏文学要由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单教学生逐句听讲,那么,从事教师的讲解尽是欣赏的妙旨,在学生只是听教师欣赏文学罢了。”这就是说,高职文学鉴赏是师生共同的欣赏实践,而不单是听教师的实践,而是应当让学生感受、揣摩、体会一字一句,从而发掘文章的人文底蕴,感受文章中的人文气息。通过鉴赏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社会生活中、文学作品中的各种形态。这些事物的感性形象都为人们的感知活动提供了可能,而学生们对人文精神的感受和追求也是从这些最基本的要素感知开始的,由对这些要素的感知开始,升华出更丰富的精神满足,就是人文精神的一种。
2.第二步:能够发现人文精神。法国雕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是没有经过人类加工创造的,人们通过感官、视觉更加容易感知,而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就是要让人去发现。在高职文学鉴赏过程中,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鉴赏,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理解能力、人文情操。从而发现隐藏其间的人文精神。
3.第三步:能够表现人文精神。一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从来都是要由外而内、由表及里,从认识到熟悉,从内化到运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本质在于继承和创造人文精神。文学作品的鉴赏的主要任务虽然不在于培养文学艺术家,而在于为文学艺术的欣赏者和学习者提供精神土壤,从而提升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因此,文学鉴赏课堂上除了引导学生感知、发现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知识,同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来进行人文精神的创造。
三、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文学鉴赏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如何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要努力做到对经典文本虚构性和真实性地把握。
1.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有意识地强调作品的虚构性。虚构,换言之,就是想象。长期以来,在文学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了作品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却在人文体系中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固有的特殊性——虚构性。诗歌、散文需要虚构,小说同样需要虚构;浪漫主义需要虚构,现实主义同样需要虚构。应当明确一点,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更要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学习作者对人们认识领域的启迪作用。比如,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文学鉴赏中,这样一个简单的像是童话一样的故事,情节没有任何曲折之处,语言也简练到几乎枯燥的地步,但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作为一个孤独的硬汉形象,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给学生的思想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有意识地强调作品的真实性。这里主要是要在文学鉴赏中注重作品的情感真实,而非内容的真实性,我们强调虚构的重要性,但是虚构并不意味着想怎么表达都可以,并不是胡编乱造。文学作品一般都要以宏观的情感为基础,如果说,人的情感是作品的主旋律;文字、语言则是记录这些旋律的简谱和五线谱。喜怒哀乐的情感,无论哪一种都可以通过文字真实自然地流露与表达出来。比如,在《百年孤独》的鉴赏中,其中高贵而博大的同情心,以及对落后排斥文明的抗议,都表现在文字上,虽然这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含蓄包容的,虽然我们几乎无法马上感受到情感的真挚,但是可以在经久的品读中获得。我们在文学鉴赏当中也要着力培养学生对情感的学习和运用,让学生领略作品中的情感,让学生试着去表述可能相同的角色的情感,以《飘》为例,在欣赏南北战争的庞大历史画卷时,也要注意欣赏斯嘉丽的坚强,欣赏玛格丽特·米切尔流露的真挚的情感,如果可以,先可以试着运用相同的手法来表现其他的文明碰撞,比如拿破仑战争。
一部文学作品,有了伟大的构思,有了大爱大憎的真实情感,才能够真正打动人心,影响到人的生产生活、行为方式。在文学鉴赏中,尤其是高职文学鉴赏课程中,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这种影响性,引导学生领会情感,领会情感背后博大的情怀。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构筑文学知识体系的同时,实现对人文精神的自觉构建,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有意识地推动人文情感的迸发、人文体系的构建、人文关怀的实践。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