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火山》课例研究报告

2017-10-20 11:04姚瑶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烈度震级多媒体教学

姚瑶

【背景介绍】

《地震与火山》是上海教材专题5“板块运动”中的内容。地震现象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在各种媒体中已经了解众多关于地震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初高中地理的衔接,充分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设计】

环节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一开始,大屏幕播放中央电视台对汶川地震的報道,要求学生找出相关信息。之后在一张以世界地图为背景的幻灯片上,以极快的速度出示近年来的大地震。

环节二 找规律,体验研究艰辛。

出示近些年四级以上的地震震中分布图,找出地震的分布规律。

环节三 辨异同,学会比较学习。

要求学生对照板块构造图和地震分布图,看中国的位置。我国正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汇点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其中台湾省是我国地震频发的省区之一。

环节四 做实验,学会因果类比。

因果类比是以一对象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桥梁而进行的类比推理。具体地说,因果类比是借助A对象的因果关系来概括科学事实,探索与之相似的B对象的原因(或结果)。本文借助竹片或泡沫板断裂时对手的震动来探索地震的形成原因。

让学生亲自进行折断实验,同时提问:1.用力将竹片向下弯时,你手上感觉如何?2.断裂的瞬间手上的感觉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3.如果地下岩层不断地受到外力会怎么样呢?因果类比使学生清楚了地震的成因。接着观看视频:岩层挤压后弯曲,能量集聚后,迅速释放产生地震。除自然原因引起的地震之外,人类以其巨大的力量影响着地层。

教师小结并提问:从成因看,我们目前不能控制地震的发生。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地震都会引发灾害,事实上每年地球上就会发生500万次的地震,对于小地震我们根本就不必考虑防御。

环节五 测大小,认识观察能力之重要。

提问:你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地震的大小呢?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新闻报道中的震级。屏幕显示两则新闻报道请学生比较分析:1960年摩洛哥的阿加迪尔城发生5.8级的地震,15秒内,旧建筑物全部倒塌,现代化商业区、旅游区的建筑50%—80%遭到破坏;1975年我国海城发生了7.5级地震,但造成的破坏程度反而没有前者大。

由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地震知识,所以一般都能说出很多可能的原因,然后教师再作小结: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烈度。不同的地震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这指的是一般情况,但烈度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地质构造。师生共同分析的过程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的含义,震级、烈度的含义、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环节六 做游戏,体验生命珍贵。

屋子突然摇晃起来,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通过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到地震时作为震区的人应该注意的事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接着给大家介绍一些地震时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同时说明,虽然目前同学们提到的有些方法、措施尚不能实施,但我们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震认识的深入,人类将来一定能避免地震带来的损失甚至可以利用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人类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适宜的课程材料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把对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地理知识,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普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力。首先,我认为创设的情境要有度。不是创造的情境越多越好,而是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给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习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学生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验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其次,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许多青年教师也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但是不可能每一课都要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特点,利用多媒体优势,营造浓厚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大大提高学习主动性,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也有它的缺点,如教学中的容量不足、对知识点的强调和展现时间过快等,所以在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猜你喜欢
烈度震级多媒体教学
基于累积绝对位移值的震级估算方法
地震后各国发布的震级可能不一样?
新震级国家标准在大同台的应用与评估
高烈度地震区非规则多跨长联连续梁抗震分析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
中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与矩震级的统计关系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如何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318国道沿线芦山地震的震害特征与烈度区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