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宽带新用户不到两万,BAT?参与混改能拯救联通吗?
回答人: 老解
7月19日,中国联通对外公布了2017年6月份的运营数据。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相比,虽然中国联通的移动出账用户数据在上半年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但增长数量仅为中国移动的三分之一左右。
面对当前的颓势,中国联通能否借助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实现逆转,甚至击败领头羊中国移动,还需要借助这个机会逐一落实如下3条战略构想:
首先,以退为进,争取更多政策扶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中国联通做试点就是因为在三大运营商的市场竞争中,中国联通所处的弱势地位最为明显。政府希望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中国联通的竞争实力,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相对均衡的竞争格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联通公布的半年度运营数据越差,其在与部委沟通、方案审批过程中所获得的政策红利就有可能越多。
其次,审时度势,确定合理的取舍目标。
根据工信部、中国IMT-2020(5G)推进组的工作部署和三大运营商的5G商用计划,我国在 2017 年将展开5G网络第二阶段测试,2018年进行大规模试验组网,在相关国际机构公布5G正式标准后,2019 年启动5G网络建设,最快于2020年正式商用 5G 网络。
对照这份5G商用时间表,如果中国联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能在今年获得批复,落实相关战略投资者引入直至资金到位,估计最快也要到2017年底或2018年初,而2018年已是 5G 大规模试验组网的年份。
所以,混改引入的资金将会直接投入到5G试验和5G建网准备中去。由此可见,中国联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取得突破的目标,必然不是4G, 而是已在日程表上的 5G。
最后,精准打击,力抢5G先机优势。
在3G时代,中国联通曾经辉煌过。而中国移动也是借4G市场实现了从一骑绝尘到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因此,对中国联通而言,要想在5G上重返辉煌,必然就要通过混和所有制改革的机会最大力度地争取到政策扶持来实现针对中国移动的精准打击。
有哪些专门为中等收入阶层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回答人:Cairo
最“宏大”的一个陷阱应该是,建立了把消费水平与个人成功、自我认同和人生幸福画等号的价值体系。因为国内教育体系中对成功、幸福、梦想等关键话题的失语,这些关键词的定义权便被拱手送给了网红、微商和购物导流网站。
你没有梦想的时候,旅游公众号告诉你裸辞飞去托斯卡纳种花养马就是梦想。你听着觉得好像有道理,原来这就叫梦想。
你周末在家加班还被女朋友甩了觉得不幸福的时候,有人告诉你挂着HiFi耳机坐在MUJI懒人沙发上,敲擊清脆的机械键盘就叫幸福。你听着觉得好像也有道理,原来这就叫幸福。
你看到小学同学发了财,羡慕嫉妒恨,渴望肯定和成功的时候,银行告诉你,申请下这张VIP环球黑卡住在Ritz-Carlton吃蓝鳍金枪鱼,你就是成功的时代精英。你听着觉得好像也有道理,原来这就叫成功。
总之,你不知道怎么就“被中产”了,然后被裹挟在为中产定制的消费升级浪潮中。其实不管是你、微商、中关村的投资人,还是把“中产”挂嘴边的媒体,都不知道中产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为了鼓励消费造出的概念。买我东西的就是城市新中产,不买的就是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简称民工。
绝大多数人都在向往“更好的生活”,但更好生活的定义权已经被商家垄断了。他们提供了太多途径来从表面上帮你解决成功、幸福、梦想这些涉及人生意义的需求,不过是帮你造个梦再来圆梦而已。本来成功都要摸爬滚打几十年,梦想都要经过千锤百炼,幸福都要不断反思自我,从柴米油盐里感悟。现在只要买买买就可以了,岂不快哉。
如何看待各地出台的“共享单车限制令”?
回答人:皮耶霍
从年初开始,包括ofo和摩拜在内的共享单车各品牌之间的惨烈竞争就已经进入了不比谁的技术更先进、商业模式更可持续,而是无休止地抢地盘、争用户和比融资中。似乎在这场竞赛中,唯一的取胜方式就是不断提高共享单车的投放数量。
这次上海等地对共享单车新增投放的叫停,更像是一张赛场上的限速令,结束了共享单车“摊大饼”式的疯狂扩张。以此为标志,共享单车行业的赛道规则将会彻底改变。
8月3日,在《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已经明确指出,投放量巨大和违规停放是共享单车行业目前最为突出的两大问题,并提出了包括对企业、用户不文明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记入信用记录,对用户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充分利用车辆卫星定位、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强对所属车辆的经营管理等要求。
在“下半场”的竞争中,最重要的可能并不是用户规模的提升,而在于科技创新下对精细经营的把握。《意见》中也表达得非常清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要落实对车辆停放管理的责任,推广应用电子围栏等技术。”这意味着共享单车品牌今后必须具备给共享单车安装具有GPS功能的电子锁,能够利用位置大数据平台分析和管理单车等技术能力。
从行业内部角度来看,共享单车新规对于各家公司的影响也不尽一样。对于行业前三名之外的企业来说,暂停新增投放,意味着已经失去了挤进市场的机会。对于ofo而言,管理模式相对粗放,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过去可以凭借着不惜成本的单车投放数量,顶着巨大的坏车率提高用户规模,如今在“下半场”的竞争中可能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发展模式。如果还坚持目前这种高投入、高损毁、低回收的“摊大饼”式发展,那么一旦停止新增投放,受到的打击将是很大的。
一家公司的“估值”是怎么估出来的?谁来估?
回答人:黄席盛
写得通俗易懂一点,大概是这样:
第一阶段,认为公司的价值等于未来利润总和,但未来的利润要按照一定的利息折算到今天,所以用DCF法(现金流折现法)来估值。基本的运算方法是:估值=第一年利润+第二年利润x折现率+第三年利润x折现率x折现率……
第二阶段,发现DCF法对假设敏感性极高,被中介机构各种花式包装。但大家发现,市场各个交易的价格实际上包含了市场参与者对公司的假设,这个假设要比中介机构提出的更准确。所以大家使用可比公司法来估值,基本的运算方法是:A公司估值=B公司估值/B公司指标xA公司指标
第三阶段,资本开始投资早期项目,早期项目无法按上述两种方式估值,基本原则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供给方(投资方)的决策依据一般是按回报倒推,比如:某公司预计拿完本轮融资后过1~3年有一定概率可以成长为估值10亿元的公司,那么本轮可以给2~4亿元的估值。再往前推,如果一个优秀的团队,预计成长1年后有20%的机会按3亿元估值融资,那么本轮可以给到3亿元x20%=6 000万元的估值。
第四阶段,VC轮次的交易案例比较多,大家就总结出一些规则:
种子轮(只有人):这个轮次不同的创业者背景和title,估值各有不同,我认为可以锚定的参数是“CEO年薪”。一般而言,年薪50万元以下的CEO,估值在500~3 000万元;年薪在50~100 万元的CEO,估值在3 000~8 000万元;成功创业者或者大企业高管带团队整体出来,估值在1~2亿元。
天使/A 轮:这个轮次我认为可以锚定的参数是“本轮投前估值/上轮投后估值”。如果企业发展达到预期,这个数可以是200%;如果企业发展不达预期仍然可融资,这个数是100%~150%;如果企业发展超过预期,这个数是200%~500%;只有企业正好赶上了风口,这个数才会在500%以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