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廖巧玲 王友和 马朝永
火红往事
文_廖巧玲 王友和 马朝永
1 余丽萍是一名普通的武汉市民,从小在原武昌工人文化宫边长大,1954年修建文化宫时,她还是个2岁的小姑娘。
“许多上了年纪的武汉人都会记得工人文化宫里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那时武昌工人文化宫周围有好几家国营棉纺厂,还有电厂等,文化宫便是工人师傅以及附近居民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看电影、打篮球、跳舞、唱歌、学习、培训等,文化宫门口从早到晚人潮不断。”余丽萍回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文化宫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少。”
经过一段时间的萧条后,2010年初,政府考虑在原有基础上重建武昌工人文化宫,并升格为武汉工人文化宫。2015年12月26日,崭新的武汉工人文化宫正式对外开放。余丽萍说:“想到又可以回到装饰一新的工人文化宫里去学习,去重温过去的时光,我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只是,重修后的文化宫,里面的文化项目有哪些?跟原来的有什么不同?该怎样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让其成为职工、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乐园?余丽萍表示出作为一名市民的疑惑和担忧。
2 如果现在仅凭借地图上的标注或导航定位,想找到武汉的四大工人文化宫,确实很难。
“武汉文化宫到了!”记者日前来到武昌江边,因“工人文化宫”而得名的公交站附近却找不到其昔日踪影。
往回走了100米左右,在市民杨志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新的武汉工人文化宫。
“这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工人文化宫。”老杨说。
杨志的家就在文化宫的院墙外,70多岁的他见证了这里的兴衰沉浮。他介绍说,1954年武昌工人文化宫建成时他才十几岁。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华中工业重镇的武汉,为满足工人的文化需求,武汉市总工会在全市兴建了武昌工人文化宫、江汉工人文化宫、硚口工人文化宫和汉阳工人文化宫等多家工人文化宫。如今,为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这四大工人文化宫已被整改、整合,昔日身影难觅。
位于循礼门饭店附近的江汉工人文化宫,已被一座双塔楼的商业广场取代。据了解,其中保留了四千余平方米作为文化宫的领地,或将履行原江汉工人文化宫的各项职能。
市民严芳对记者说,当年的江汉工人文化宫,是汉口主城区工人们娱乐活动的主阵地,这里歌舞厅、电影院、图书馆无所不包。面对现在的重建,严芳希望能再现当初的文化娱乐功能,“我就是想在文化宫里跳支舞,找找当年那种年轻的范儿。”
在汉西路旁的硚口工人文化宫,因其电影院又得名“硚口宫”,目前已经拆除,同样不见了当年熙熙攘攘的人群。
而位于月湖之畔、江汉之滨的汉阳工人文化宫旧址,已经演变为琴台剧院管理处。
3 “现在能有几个年轻人晓得文化宫是做什么的,冇得了。”说这话时,余燕摇了摇头。
或许,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工人文化宫留存的记忆不仅仅是几栋楼、几个球场和几家电影院,而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他们的“青春记忆”。
记者了解到,当年修建武昌工人文化宫时,院墙是用竹竿子打的围栏。尽管条件简陋,但那里成为了工人学习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阵地,篮球场、演艺厅、溜冰场、歌舞厅、露天电影院、免费图书馆等应有尽有。“一下班就有很多人往文化宫里面去。”
当时,武昌工人文化宫附近分布有武昌热电厂,还有武汉市第四、五、六国营棉纺厂等众多工厂,很多工人下班后便到文化宫休息娱乐,或者学习“充电”。
很多工人都在文化宫门口照过相。原武汉市第五棉纺厂老职工康建国家里,就摆满了他从1962年到1983年21年间和家人朋友在武昌工人文化宫门前照的相。工厂和家几次搬迁,他都将这些黑白的、大小不一的照片保存着。“那个时候不像现在,那时的照相馆还是国营的,拍张照片都要排半天队,不容易。”康建国说。
不少武昌老工人都记得武昌文化宫1959年的那次烟花会,那是他们非常难忘的一次盛会。“建国十周年大庆,文化宫提前半年就做了准备工作。快到十一国庆时,就到各工厂的广播中播放当晚放烟花的消息。”余燕说。当晚烟花会散去时,几万观演工人走在当时泥泞狭窄的和平大道上,排头见不到排尾。“积玉桥到三角路一段都是人,加起来至少有10里路长。”
提起文化宫的过去,老武汉人不得不说的还有里面的电影院。
对于硚口片区的市民来说,到被他们称为“硚宫”的硚
口工人文化宫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是他们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是最开心的事儿。
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硚口工人文化宫电影院,也是硚
口区第一座电影院,1200多个座位的放映厅,成为当时上至古田、下至硚口路十几万人口和数百家企业职工观看电影的首选之处。每次硚口工人文化宫放电影,附近几十家企业会排队订包场,一票难求。时常出现有人拿粮票、肉票,甚至是自行车票换取电影票的事情。
4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大潮悄然而至。在社会文化市场的冲击下,一成不变的工人文化宫渐渐有点不适应时代了,热闹非凡的工人文化宫逐渐门庭冷落,曾经光环照耀的四大工人文化宫甚至靠出租场地维持生计。
当时为武昌工人文化宫电影院职工的老刘,感受最为明显的就是:“当时就感觉没什么人来看电影了”。
变化还不止这些。
1997年前后,工人文化宫经历了一场改革,之前吃财政饭的工人文化宫要自负盈亏了。“每家文化宫都有几十名职工要吃饭,只得找别的出路。”老刘说。
和武昌工人文化宫面临的情况一样,江汉、硚口、汉阳文化宫,将注意力全部转向了市场经营,或办培训班,或组织演出。
但市场经营效果甚微。“困难的时候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下来。”
再后来,几家文化宫甚至不得不出租场地,将业务承包给外面的人。
老照片
记者了解到,当时三层楼高的武昌工人文化宫,除了门楼和图书馆没有出租外,里面的场馆几乎全部出租。
硚口工人文化宫的老工人杨爹爹说,武昌和江汉两文化宫所在的位置有优势,那里的商业价值远远高于彼时交通还不方便的硚口文化宫,能租出个好价钱。而硚口文化宫窘迫时,职工甚至成为停车场里的看管员。
5 财政“断奶”后,面临生存压力的工人文化宫开始自负盈亏,然而受到设备陈旧等因素影响,在消费多元化发展的市场冲击下,如何保持原来的吸引力成为最大考验。
事实上,要让公益性的工人文化宫“创收”,原本就存在很多争议。
但工人文化宫不能就此消失。
2010年,武汉在原址上重建并升级武昌工人文化宫,其他工人文化宫有的被拆除后重新规划,有的已经在默默重建。
漂亮的楼宇,整齐的广场,错落有致的剧院……2015年 12月 26日,投资5.2亿元的武昌工人文化宫华丽回归,并更名为武汉工人文化宫。重建后的文化宫集职工培训中心、职工服务中心、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职工体育健身中心和职工文化广场等“四中心一广场”于一体。落成开放后的文化宫不再局限于武昌片区,而是要为武汉市全体职工提供服务。
据了解,重建后的工人文化宫功能定位和之前有一定差异,但目标仍然是贴近民众实际需求,保持其传统的文化功能和公益性服务不丧失,同时市场化运作稳步进行。
然而,这些努力与尝试,能否为处在困境中的工人文化宫发展探寻方向?
工人文化宫是开展公共文化、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改革开放过程中,工人文化宫的定位和运作机制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失去财政支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背景下,为了开展好工人文化宫的工作,应该大力推进工人文化宫管理体制改革,及时调整和适应变化的
经营环境,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的资源优势,促进工人文化宫在新形势下——
“各地工会要抓住国家将工人文化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这一有利契机,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进一步调整事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工会资产向发挥工会职能和提供公益性服务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着力推动职工服务供给与职工实际需求有效对接,下大气力做优做强服务品牌项目,推出富有工会特色、深受职工群众欢迎的‘拳头产品’,实现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协调发展。”
9月25日,在我省工会资产暨加强和规范工人文化宫管理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董永祥如是强调。
据了解,湖北省总工会2015年以来累计拿出1500万元,同时地方配套资金,专项用于文化宫改造升级,有效推动了全省工人文化宫硬件建设;近几年依托工人文化宫建立职工书屋、实施职工(农民工)技能培训、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每年参与职工近千万人次。
一度“没落”的工人文化宫似乎正一点点努力找回昔日的辉煌,重新赢得对职工群众的吸引力。
工人文化宫的改革发展经过了三个10年,尽管也取得不小的成绩,但面临的依然是那些挑战和困难
时空追溯至2007年5月26日,江苏常州,全国工人文化宫改革与发展论坛拉开帷幕。围绕职工文化发展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工人文化宫改革与发展等问题,近百位文化宫主任进行了理论探讨。
1987年,他们中不少人曾因同样的主题汇聚常州。
转眼,已30年。
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以10年为尺度去回顾,任何一个领域都能显示出波澜起伏的发展曲线。“可是,工人文化宫的改革发展虽然经过了三个10年,尽管也取得不小的成绩,但面临的依然是那些挑战和困难。”一位老文化宫人如此慨叹。
据了解,那次论坛共收到论文52篇,那些视角各异的论文,指向的却是同样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工人文化宫的公益性?文化宫如何主动走向市场与坚持公益性原则的有机结合?如何妥善解决文化宫的拆迁、改造和重建问题?如何“退商还文、恢复文化形象”,提高文化宫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
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始终没有偏离同一核心——文化宫如何生存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并保持“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本色不变。
文化宫经济的短暂繁荣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资产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不严、经营人才缺乏等先天不足,而文化市场的兴起又对文化宫的生存形成了巨大冲击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南方一些城市文化宫最先“试水”,随后全总于1987年召开第四次全国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工作会议,对文化宫的改革做出全面部署。自此,全国大多数工人文化宫积极按照“以文为主、多业助文”的思路锐意改革,有的破墙开店,形成了“围墙经济”;有的与外商合资,宫企共建,开发文化资源等。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之初不少文化宫确实尝到了“甜头”。由于许多文化宫地处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加上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稍加经营便业绩不凡。初涉商海的利润所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上级拨款不足带来的公益事业“经济危机”,而且一度出现了文化宫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甚至比上级主管工会机关人员都要好的局面。也正是基于此,不少城市将工人文化宫定性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完全的企业化管理。
但是,文化宫经济的短暂繁荣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资产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不严、经营人才缺乏等先天不足。事实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些弊端很快暴露出来。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的兴起、社会上各种娱乐场所激增,又对文化宫的生存形成了巨大冲击。一部分文化宫很快陷入衰落萎缩、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的困境。
尽管困难重重,工人文化宫30年的改革发展之路仍留下许多可圈可点的足迹,如阵地设施有了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有所提高、内部管理得到加强、活动项目更加丰富多彩。
更重要的是,一些文化宫在市场经济的历练下,尽管有过困惑、迷茫,但始终坚守阵地并迎来了希冀。它们不仅增强了“造血”功能,走上了“服务—创收—发展—更好地服务”的良性发展轨道,使文化宫在群众性、公益性和宣传教育功能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展示,而且探索形成可贵的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时代特色的文化事业发展经验。
工人文化宫面临的困难及成因不外乎社会文化市场的冲击、文化消费结构的变化、经费的不足、人才的匮乏、功能定位的两难等等
由于全省文化宫发展不尽平衡,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每一家文化宫谋求生存的路径各有特色,但面临的困难及成因却是相似的,不外乎社会文化市场的冲击、文化消费结构的变化、经费的不足、人才的匮乏、功能定位的两难,等等。
拿经费短缺来说,各地文化宫喊了几十年,但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事实上,对于工人文化宫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及相应的经费支持,并不乏法规政策的依据。
——1950年8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的《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的组织条例、工作条例和选举条例》规定,工人文化宫的经费来源为:工会文教经费、政府和行政的补助、文化宫有些活动的收入。
——199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县以上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建设的若干意见》(总工发[1997]23号)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宫的性质和职能,即工人文化宫是工会所属的社团所有制并实行定额补贴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2016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工人文化宫管理的意见(试行)》(总工发[2016]21号)再次强调,突出工人文化宫公益性服务性,强化其服务职工功能。并要求工人文化宫不得整体出租、承包,各级工会要用1年时间把工人文化宫从依靠出租、承包为主获取经济收益,转变到向为工会、职工和社会提供文化服务为主获取效益上来。
——2017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工会工人文化宫和职工书屋与地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等共同纳入公共文化设施范畴。
可实际情况又如何?
“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文化宫的资金渠道或基本缺失,或无法保障,摆在多数文化宫面前的已不是增加投入的问题,而是连最基本的经费来源都没有保证。”
一位有着近40年工会工作经历的老文化宫人感慨道:要文化宫“自负盈亏”,那么文化宫的经济利益从哪来?在政府不增加投入、上级工会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在职工群众身上想办法(提高票价)、在还算富裕的场地上想办法(租赁场地)、在运作项目上想办法(什么项目利润高就干什么)。他忧虑地表示,经费严重短缺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困扰着工人文化宫的办宫宗旨和方向。
如果说经费短缺带来的还只是苦恼的话,那么更令文化宫人惴惴不安的,还是伴随城市扩建风而来的对文化宫地盘的“蚕食”。
虽然《工会法》和相关文件都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侵占工人文化宫的场地、设施”,“根据城市规划或其他特殊原因,需占用工人文化宫所属地产和房产时,必须经当地政府批准并补偿条件相当的占地面积和建筑物或资金。”但这些年来少数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特别是随着兴建城市广场风的刮起,已经吹倒了为数不少的工人文化宫。
尽管面临不少困难,但近年来我省在政策指导、管理规范和组织领导等方面都加大了力度,有理由对工人文化宫的未来充满信心
2014年,湖北省委出台《关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意见》,将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等事业单位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同时,省总工会通过与政府联席会议、政协提案等渠道,提出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工作时统筹考虑将文化宫纳入公益服务体系。
2015年召开的湖北工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工人文化宫不允许整体出租承包。要清理“僵尸工人文化宫”,对有机构有编制,但没有开展活动的,应逐步恢复其服务功能。
各级工会也积极争取资源、创优环境,积极争取党政支持。武汉市总工会在武昌工人文化宫原址新建武汉工人文化宫,总投资5.15亿元,争取政府资金1.2亿元;黄石市工人文化宫改造被列为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市政府给予项目用地出让金先征后返和城市建设配套费用全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天门市政府将新建文化宫纳入政府“十件实事”,财政出资1亿多元,新的文化宫构成该市标志性建筑群……
此外,黄冈市红安县总工会抓住县委、县政府城市规划和建设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园的机遇,将工人文化宫土地资产置换,新建文化宫5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宜昌市五峰县总工会抓住县城从五峰镇整体搬迁至渔洋关镇的历史机遇,争取县委、县政府在新县城黄金地段划拨用地4.2亩,投资700万元建设新文化宫,2014年投入使用。十堰市总工会抓住政府将文化宫列为市工业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契机,对文化宫实施维修改造升级,将文化宫整体外观、天井、回廊等进行改造装饰,并在顶层加盖房屋550平方米,有效拓展了文化宫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湖北工会始终坚持工会文化阵地服务职工的宗旨,推动文化宫把社会效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在文化宫阵地的功能设计、项目布局、活动安排等方面加强指导,突出主业、强化服务,打造职工文化桥头堡。
文化宫举办职工书画展
宜昌市工人文化宫每年深入重点企业、工业园区和乡镇、社区开展“走进职工”大型慰问演出5场和小型慰问演出50场,每年坚持在职工(农民工)集中的工厂、工地或社区开展免费“送电影”30场,每年免费培训育婴师和金蓝领500人,受到广大职工群众欢迎。同时,在强化服务功能上,宜昌市总工会将地理位置毗邻的工人文化宫、工会职工学校、职工服务中心进行整合,打造集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和帮扶维权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武穴市总工会将5层综合楼科学划分功能布局,一楼为服务大厅和职工书店,二楼为培训教室和职工书屋,三到五楼为职工文体活动场所,做到日日有娱乐,月月有活动,每天接纳活动人数达到1000人次。荆州市总工会依托文化宫组织各类协会,延伸职工文化工作手臂,把文化宫打造成为职工文化活动新“枢纽”。文化宫内的京剧票社自1953年10月成立至今,专门为票社提供活动场所。几十年来,票社精心挑选具有正能量的剧目,以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职工群众,社员中先后有20多人次在市级、省级、国家级的票友大赛中获得大奖。
在文化宫改革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难的现实背景下,这些简单的梳理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明确可行的路径,但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各地作为至少表明了一个指向,那就是工人文化宫不仅要办,而且必须办好。
最近,一系列旨在促进工人文化宫改革发展的措施正在推进——
7月27日,全国工人文化宫清理整改工作推进会在广州召开。总结推广工人文化宫清理整改工作经验,研究部署深入推进清理整改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工会资产服务职工、服务基层的作用。
9月25日,湖北工会资产暨加强和规范工人文化宫管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荆州召开。传达学习全国工人文化宫清理整改工作推进会精神,总结交流前阶段全省工会资产暨工人文化宫聚焦主业、回归公益和清理整改的工作经验,安排部署今后全省工会资产暨加强和规范工人文化宫管理工作。
据了解,我省工人文化宫清理整改工作已进入关键性攻坚阶段,整改任务艰巨,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主体责任不落实,清理整改措施不力,推进速度较慢,后续工作跟进乏力等。
工人文化宫要面向职工和基层、面向工会、面向社会提供宣传、文化体育、教育培训、展览服务。这是已经明确了的全国工人文化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一如我省工会资产暨加强和规范工人文化宫管理工作现场推进会所强调的:工人文化宫是工会直接服务职工群众的重要阵地,要始终坚持以职工需求为导向,突出公益性和服务性,增强职工群众归属感与获得感。
(注:本文部分内容综合中国工会财会、中国职工教育、文化产业、工人日报等报刊的相关论述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