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宁 季晓霞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2 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 上海 200072
胃痛一号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临床观察*
薛 宁1,2季晓霞2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2 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 上海 200072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胃痛一号方对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疗效及胃镜、组织学分级疗效。同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PGⅠ、PGⅡ、PGR、CRP,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将符合标准的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口服,治疗组予以口服胃痛一号方,分别观察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评价、胃镜疗效、Hp检测、PGⅠ、PGⅡ、PGR值、CRP等。结果:胃痛一号方中医证候积分疗效优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胃镜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组织学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5%,两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血清PGR(即PGⅠ/PGⅡ值)有明显上调作用,且胃痛一号方的作用优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同时胃痛一号方、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对患者血清CRP均降低作用,且胃痛一号方作用强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结论:胃痛一号方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症状积分,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胃镜疗效、组织学疗效,且疗效优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胃痛一号方、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对于胃黏膜Hp感染未见明显治疗作用,并对血清PGⅠ、PGⅡ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均可上调PGR值,以及下调CRP值,提示其可能为胃痛一号方临床疗效作用机制。
肝胃不和型 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痛一号方 血清胃蛋白酶原Ⅰ 血清胃蛋白酶原Ⅱ PGR值 幽门螺旋杆菌 C反应蛋白
本研究运用胃痛一号方对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小结如下。
1.1 病例选择:分述如下。
1.1.1 纳入标准:参照2003年《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属肝胃不和证;根据我国2006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根据内镜以及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年龄在18~70岁之间(含),男女不限。
1.1.2 排除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存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合并消化道溃疡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合并肝胆胰腺疾病者;酗酒或合并使用其他可能影响疗效观察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者;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1.3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试验方案规定用药的病例,需予剔除;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
验、盲法试验中被破盲的病例、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的病例,均应视为脱落。
1.1.4 中止试验标准: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应中止试验;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迅速恶化者应中止试验。
1.2 随机分组方法:按照完全随机化方法,入选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通过SPSS 21.0取得随机数字,将全部随机数从小到大排秩,1为治疗组,2为对照组。
1.3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我院消化科门诊部及住院部所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6~69岁,平均52.45±2.05岁;合并冠心病16例,高血压病14例,冠心病及高血压病7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8~68岁,平均52.43±1.79岁;合并冠心病11例,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及高血压病1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对照组: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916),每次10mg,每日1次晨起口服。
2.2 治疗组:予以口服胃痛一号方(柴胡、黄芩各9g,郁金、厚朴、路路通各15g,海螵蛸30g,延胡索18g),由我院自动煎药机制成200ml的密封包装药液,每日2次,口服。
两组均治疗8周。
3.1 中医证候疗效:参照2010年《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3]标准,包括胃脘疼痛、胃脘痞满、泛酸、嗳气、胸胁胀痛。同时,将临床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记0、2、4、6分。
3.2 胃镜观察:观测患者胃镜镜下黏膜充血和糜烂的受累程度,参照2003年大连全国慢性胃炎专题讨论的胃镜分级标准[1]:0级:黏膜无明显充血,未见黏膜破损;Ⅰ级:局部黏膜与周围黏膜比较明显发红,呈分散或间断线状,可见单发黏膜糜烂;Ⅱ级:黏膜充血呈密集斑点或连续线状,可见多发局部糜烂≤5;Ⅲ级:黏膜充血广泛融合,可见多发广泛糜烂≥6。
3.3 组织学诊断:参照2003年《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按炎症活动性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或0、+、++、+++)。
3.4 Hp检测:对纳入患者均进行胃镜下黏膜活检快速尿素酶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
3.5 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R(即PGⅠ/PGⅡ)测定:此检测由我院检验科协助完成,对纳入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8周时清晨空腹取肘静脉血进行检测。测定血清PGⅠ和PGⅡ值后计算PGR值。
3.6 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此检测由我院检验科协助完成,对纳入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8周时清晨空腹取肘静脉血进行检测。
3.7 安全性观测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系统。所观测得的值,如果是呈正态分布则表示为±s,予重复测量检验;如呈非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形式表示,予非参数秩和检验;等级资料予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5.1 疗效评定标准:分述如下。
5.1.1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参照2010年《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3]标准。临床痊愈:证候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证候积分减少>75%;有效:证候积分减少≥50%;无效:证候积分减少<50%。
5.1.2 胃镜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3年大连全国慢性胃炎专题讨论的胃镜分级标准。近期临床治愈:胃镜复查黏膜糜烂消失;显效:胃镜复查黏膜病变急性炎症基本消失,且内镜下黏膜充血糜烂减轻2个级别以上(含);有效:胃镜检查黏膜急性炎症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或内镜下黏膜充血糜烂减轻1个级别;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之病例,而未恶化者。
5.1.3 组织学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3年《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近期临床治愈:活检组织病理证实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显效:活检组织病理证实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炎症活动性恢复或减轻达2个级别以上(含),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有效:活检组织病理证实黏膜急、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别;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之病例,而未恶化者。
5.2 两组中医临床证候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治疗8周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8周)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5.3 两组中医各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胃脘疼痛、胃脘痞满、泛酸、嗳气积分、胸胁疼痛各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8周后各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1。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40 40胃脘疼痛0周3.98±1.58 4.53±1.59 8周1.65±1.19*Δ 2.70±1.65*胃脘痞满0周3.68±1.90 3.23±1.98 8周1.20±1.34*Δ 1.98±1.64*泛酸0周3.75±1.79 4.08±1.87 8周1.40±1.58*Δ 2.20±2.07*嗳气0周3.03±1.62 3.53±1.36 8周0.80±1.09*Δ 2.13±1.40*胸胁疼痛0周2.50±0.64 2.60±0.98 8周0.60±0.59*Δ 1.23±0.83*
5.4 两组治疗8周胃镜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8周胃镜疗效比较
5.5 两组治疗8周组织学疗效比较:见表4。
5.6 两组治疗8周胃镜Hp测定:两组治疗8周后胃镜HP测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5.7 两组血清PGⅠ、PGⅡ、PGR、CRP比较:见表6。
表4 两组治疗8周组织学疗效比较
表5 两组治疗8周Hp测定比较
表6 两组治疗8周 PGⅠ、PGⅡ、PGR、CRP比较(±s)
表6 两组治疗8周 PGⅠ、PGⅡ、PGR、CRP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1。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40 40 PGⅠ(μg/L)0周50.33±3.61 49.88±4.82 8周50.65±6.81 49.76±4.74 PGⅡ(μg/L)0周5.65±3.23 5.66±0.53 8周5.54±0.65 5.54±0.61 PGR 0周8.93±0.70 8.88±1.10 8周9.27±1.68*Δ 9.12±1.55*CRP(mg/L)0周6.71±0.84 6.70±0.80 8周5.64±0.82*Δ 6.35±0.82*
5.8 不良反应:在本试验过程中,无病例因服用胃痛一号方而出现主诉不适的情况,观察各安全性观察指标前后均未出现异常变化,说明胃痛一号方对受试者未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和毒副作用。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相互协调方能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以滋养人体,这种“胃气”的正常运作,全赖“肝气”正常之疏泄。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因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则可乘犯胃土,发生肝胃不和之证。临床上患者多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气血壅而不行,不通则痛,由于气血相依,气滞日久,还可导致瘀血形成,瘀阻络脉;肝气久郁化火,五脏之火又以肝火最为横暴,火性炎上,灼肝胃之阴,加重疼痛,即为叶氏所指“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4]。
我科运用协定方胃痛一号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浅表性胃炎,方中柴胡、黄芩疏泄肝胆之气,清泄内蕴之湿热;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厚朴味辛、性温,行气化湿,温中止痛,消痞力强,使气有出路;路路通通经活络止痛;海螵蛸收敛止血,制酸止痛;延胡索理一身上下诸痛,有散瘀理气止痛之奇功。纵观全方,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
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是一种具有消化功能的内切蛋白酶,PGⅠ主要由胃底腺主细胞分泌,PGⅡ由幽门腺和十二指肠Brunner腺体分泌。其水平可以反映胃蛋白酶分泌以及胃黏膜状态[1]。有研究证实PGⅠ和PGⅡ在浅表性胃炎患者显著高于体检人群,并随着炎症强度和炎症活动性的增加而升高[5]。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的指标,血浆中CRP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癌浸润时迅速显著地增高,有研究表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s-CRP水平较健康者明显升高,可作为慢性胃炎患者疾病预后和发展的指标之一[6]。
综上所述,胃痛一号方对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考虑与其抗炎症反应,降低胃黏膜损伤等治疗作用相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1]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317.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介入诊疗,2007,12(1):55-61.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1):66-67.
[4]施存甘,邢章浩.邢章浩从肝论治胃脘痛经验浅述[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1):13-14.
[5]潘惠芬,仲宇,赵缜.胃蛋白酶原检测在浅表性胃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6):1560-1561.
[6]夏昕.超敏C反应蛋白在慢性胃炎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13-15.
2015~2017年上海市杏林新星人才培养计划,编号:ZY3-RCFY-2-2089
2017-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