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 合
宝玉:母亲要的是什么
◎ 百 合
图/春 生
一
严格来讲,宝玉的一生中有四个母亲。
第一个是他的生母王夫人,她给了他生命。
第二个是他的奶妈李嬷嬷,她用自己“血变的奶”哺乳他长大。
第三个是他的祖母史太君贾母。他从小在贾母身边长大,全凭贾母的悉心照顾,贾母对他尽的其实是母亲的照看责任。
第四个是他的长姐元春。宝玉出生时,王夫人年纪已经不小,元春便主动担起了对幼弟的教养责任,姐弟俩“同随祖母,刻未暂离”。宝玉才三四岁,元春已经教他认了好几千字,“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只可惜,女大不中留,元春这个小母亲没等到宝玉长大,就被皇帝收走了。奶妈李嬷嬷待到宝玉长大,也告老解事了。宝玉就在贾母和王夫人的眼皮子底下待着。按理说,她们有共同爱的人,应该婆媳齐心、其利断金,把宝玉教得更好才是。
但全然不是这么回事。这两位的教育理念大相径庭:贾母溺爱太过,王夫人又慈爱欠奉。
宝玉摔玉,贾母劝说了一句话,令人瞠目结舌:“你生气,要打骂人都易,何苦摔那命根子!”这真是视自己为金玉,视他人如粪土。谁规定一个人生了气就能拿别人当出气筒,随便打骂?联想到后来宝玉踹袭人心窝子的那一脚,何尝不与他潜意识里贾母的教导相关?
宝玉长大了,自然要念书,但一有个好歹,老太太便说是“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后来宝玉也跟着学会了,一听说老爹贾政要检查自己的功课,便装病逃课,说自己被唬着了。
宝玉生病时,老太太指着宫里来的太医说:要是治不好我孙子,我就“打发人去拆了太医院大堂”—这也太不讲理了,您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想当“医闹”啊!
但有弊就有利。宝玉性格自信开朗,懂得分享,就像一个小太阳,充满爱的能量,对人对物不吝赐予,这与老太太给他营造了一个有爱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老太太是真疼宝玉,马道婆刚忽悠两句,老太太就在佛前给宝玉供上了每月五斤油的海灯来祈福;宝玉出门,身边跟的小厮身上要带几串钱,遇到僧道和贫苦人就施舍,为的是多积一点儿福报,唯恐宝玉有闪失。
贾母这样的慈爱,在王夫人身上几时看见过?书中仅有的一次写王夫人抱着宝玉哄,还是给贾环推蜡灯想烫瞎宝玉的眼做铺垫。
想想也不奇怪。宝玉出生后,老太太很喜欢就抱去养了,王夫人又不能拦着,天天围着宝玉看也看不够的是贾母;底下使唤的人一大堆,王夫人不用为宝玉吃喝拉撒的事费心,宝玉生病时衣不解带去照顾他的人是李嬷嬷;至于早教,王夫人有个好女儿,也代劳了。需要王夫人这个亲娘亲力亲为的事毕竟太少了。
但孩子就是这样,谁带就会跟谁亲。多少父母都怨自己孩子不贴心,一回溯过去,多半是孩子幼年时,父母把抚养的事情假手他人。
所以,王夫人这个妈当得宝相庄严,既有点儿省事,也有那么一点儿不亲切。宝玉与她之间永远没有和贾母那样亲密无间、其乐融融。同是当娘的,宝钗喊薛姨妈是“妈”,而宝玉见了王夫人,要恭恭敬敬地称一声“太太”。宝玉刚耍个贫嘴,王夫人就说:“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
二
但是,王夫人不爱宝玉吗?她当然爱,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母亲。
否则,她不会在袭人说出自己的忧心之时,感激涕零地脱口而出“我的儿”,并把宝玉托付给袭人:“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
她也不会在怡红院安插眼线:“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唯恐宝玉走错一步,坏了名声。
她更不会下狠手逼死金钏,贬斥晴雯,撵走四儿,把芳官发落到尼姑庵。
袭人刚一开口提议宝玉搬出园子,王夫人马上就紧张:宝玉是不是和谁“作怪”了?怕孩子被勾引坏。
这就是她爱宝玉的方式,充满了警觉和焦虑。母亲做得这么辛苦,还不是因为对儿子的真实情况掌握得不够多。
她也有她的难言之隐。
“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王夫人长子贾珠)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只是有个原故……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儿,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倒坏了,所以就纵坏了他了。”
原来不是她偷懒,是老太太在,王夫人插不上手。正因为插不上手,王夫人只好在外围以防范为主,一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以高压态势打压以儆效尤,但难免矫枉过正,甚至跑偏。
相比较王夫人的杯弓蛇影,贾母则是一派举重若轻。
她也担心过宝玉学坏,但她不听挑唆,而是自己观察判断:“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辨明情况后,她才放手让宝玉去和丫鬟们交往玩耍。
黛玉初进贾府时,宝玉还未露面,王夫人就先紧张兮兮地给黛玉打预防针,说自己有一个“孽根祸胎”,反复强调让黛玉以后不要理睬他。
轮到贾母,行事风格完全是反着来,哪怕刚见面就闹了一场“摔玉”,贾母照样敢把宝玉和黛玉放在一处养,“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在成长路上相依相伴,根本不担心他们闹矛盾、出意外。
就连给宝玉挑伺候的人,她们的审美取向都截然相反。
贾母看上的是美丽伶俐的晴雯。晴雯的模样、利索劲儿,包括针线活都是一等一的,贾母认为将来只有晴雯才配得上给宝玉做妾。而王夫人看中的是袭人、麝月,理由很搞笑:“这粗粗笨笨的倒好。”反而只要看到模样标致、聪明外露的,她就一律认定是狐狸精,都要肃清。
纳妾尚且如此,何况娶正妻呢?钗黛之争,说穿了还不是这婆媳二人的分歧?
王夫人对贾母有腹诽,可贾母也未必能看得上王夫人,否则不会把贾府交给人精一样的孙媳妇王熙凤管。
贾母对大儿媳邢夫人说过一句话,很能代表贾母对小儿媳的看法:“你兄弟媳妇本来老实。”—人家不是老实,是内敛隐忍好不好!
人生处处是妥协。明明“道不同”还要“相为谋”,贾母和王夫人要保持表面上的婆慈媳孝,只好暗地里各自为政。
三
在《红楼梦》中,贾母和王夫人的感受、看法完全一致,不是碍于面子而是由衷的一致,只有一次。
宝玉那日见园里的桂花开得正好,便折了两枝,打算插瓶观赏,忽然孝心大发,想起来这是自己园里的新鲜花,不敢自己先玩,要先敬长辈,便巴巴地拿了一对联珠瓶,亲自灌水插好,带着丫鬟秋纹把这两瓶花一瓶给贾母送去,一瓶给王夫人送去。
老太太见了,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逢人就说:“到底是宝玉孝顺我,连一枝花儿也想的到。别人还只抱怨我疼他。”而且爱屋及乌,连平时根本不入自己眼的秋纹都看着可爱了很多,说她“可怜见的,生的单柔”。还单柔?贾母是没见秋纹往别人脸上吐唾沫的刁泼样子。
待到秋纹把花送到王夫人屋里时,王夫人正带着几个人翻箱倒柜地找自己年轻时的衣裳,一见了那花儿,衣裳也不找了,只顾看花了。又有王熙凤在一旁凑趣儿,夸宝玉怎么孝顺、怎么知好歹,有的没的说了两车话,让王夫人面子上更加有光彩,更开心了。
她们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情:打赏秋纹。
老太太赏了几百钱,王夫人则直接给了秋纹两件自己的衣裳。
赠人鲜花,手有余香。可惜向来势利的秋纹没有这份文艺情怀,除了钱物,她更在乎那份荣宠体面。她反复喜滋滋地强调的是:几百钱和衣裳都是小事,难得这个脸面和彩头。
还不是因为她充当了一次爱的跑腿,传递了一份孩子的孝心,见证了两代母亲最幸福的时刻—她们最爱的那个孩子,给了她们一份爱的回馈。过她们眼的金玉珠宝无数,都抵不上宝玉从园子里现摘的这一枝鲜花。
这就是天下的母亲们,她们要的并不多,一枝鲜花足以让她们开心得忘乎所以。
然而,等宝玉渐渐长大,钗黛之争愈演愈烈,矛盾积聚已久的贾母和王夫人也许最终将撕破脸。脂砚斋说宝玉的最终结局是“撒手悬崖”,也许就和这两代母亲的撕裂给宝玉带来的痛苦有关。
编 辑/葡 萄
图 说
1977年恢复高考后,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现在的大学生也应该向他们看齐,上课坚决不玩手机、不睡觉!
1977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少年班,招收了21名少年大学生。这是少年班的学生在上物理实验课——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认真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1984年,某高校学生在联谊活动上的“英语角”用英语热烈交谈——这份对学习的热情才是学霸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