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韩雨桑
月下之河河中映月
■撰文/韩雨桑
月河,正如其名,其水弯曲抱城如月,这是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一条支流,南边贯通了南湖,沿着南湖景区坐船可以直接到达月河。这里的白天热闹非凡,晚上在月光和水光的掩映下,繁华褪去,显出些许静谧。街区内,传统的民居依水造势,古街深巷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小桥流水人家展现了浓厚的水乡古城风情,众多百年老字号透射出旧时嘉兴“江南府城”的繁华。月河之景,虽为今造,也颇有风韵。
在一座石拱桥上远望月河,在两边房子的掩映下灵秀生动,宛如一位未出阁的小家碧玉,淡泊怡情,古朴细腻。观赏建筑有时候可以换一个角度,比如倒映,可以让人从另一个角度欣赏建筑物,建筑物本身与它在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观赏感受。
江南水乡,水网如织。提到水乡,广义上往往涵盖了长江以南广阔的地区,而精准地说,真正称得上水乡的就是杭嘉湖平原这一带。湖泊星罗棋布,小桥流水比比皆是。古运河畔的黄金水岸绵延了1700多年,京杭大运河沿月河历史街区南侧一穿而过,运河两岸灯火万家,官舫贾船,穿梭不绝。月河街区以平行的“三河三街”为基本格局,“京杭大运河”“外月河”“里月河”三河基本平行又在北丽桥附近相汇,其空间布局极具特色;“中基路(历史上称中街)”“坛弄”“秀水兜街”三街由于紧邻运河和府城而成为繁华的商贸地带。为凸显江南水乡的灵秀气质,外月河、秀水兜等水系在区域内逶迤相连,并与古运河环通,12座造型古朴的石桥更添水乡韵味。水的灵气和“老房子”的厚重在这里得到完美结合。在石板路上悠闲自在地踱步,再到月河码头去瞧瞧摇曳的乌篷船,饱览旧时水道的古风遗韵,相信在这里一定能够满足你对江南水乡的无限畅想。
岸边绿植,清新自然。有水之处必有山。然而月河给人的印象并非奇山,而是大片的绿树成荫。河水环绕,旁边除了白墙灰瓦,更有岸边杨柳依依。“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元好问的这首诗就称赞了杨柳的风姿绰约。那围墙躲在翠竹、爬藤之中,建筑倒映在河水之中。翠竹种类繁多,这里用的是凤尾竹,株丛密集,竹干矮小,枝叶秀丽。凤尾竹密生小枝,细柔下垂,潇洒脱俗,风姿秀雅,能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常常栽于河边、宅旁,也可与假山、叠石配植。竹子的寓意大多是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
明清建筑,复原古朴。月河两岸街巷里的屋瓴、屋檐、门槛、窗檐、窗柜一直到门前石阶,线条笔直,街巷的天空细细窄窄,好似“一线天”。二层楼房门面采用一门二吊窗的样式,门楣上饰以精美浮雕,窗棂以镂空花格装饰,两边房屋之门梁一侧为方木,一侧为圆木,以示阴阳合对,凹凸有致,建筑艺术粗中藏细,紧凑整齐,充分展现江南水乡“枕河而居”的民居建筑文化。据说月河街区的民居整治修缮坚持原真性、可识别性、可逆性和修旧如故的原则,采用落架大修的方式,街区内现有的水泥路、沥青路将复原为旧石板路,门、窗、墙体、屋顶等也会符合街区风貌要求。清末民初时,月河街区的建筑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集中了大量那时候的建筑群,民国时期,中基路就是嘉兴繁荣的商业区,曾有商铺、作坊数百家,民房稠密,有名望的当铺、茶馆、洋货店、商校、农具制造店随处可见,当时著名的“高公升”酱园等老字号商店都坐落在这里。
嘉兴粽子,名满天下。嘉兴粽子尤以本地品牌“真真老老”最为著名,粽子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著称。汉唐以来,嘉兴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区,有“天下粮仓”之称。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是一个以反映嘉兴粽子历史与粽子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该馆以挖掘和展示嘉兴鲜明的特色历史文化、建设文化大市为宗旨,通过科学的展陈手段,全面反映粽子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弘扬粽子文化,振兴传统产业,使之成为文化、休闲、旅游的一个特色景点。在这里,可以看到最原始的粽子制作方法,看到老手艺人娴熟地做出一只只晶晶亮亮的肉粽,香气扑鼻而来,令人流连忘返。配料时,用的是肥瘦适中去皮的腿肉,按横丝纹切成长方形的小块,然后放入盆内,不用酱油浸拌,而是加入少量的食盐、白糖、味精、白酒等,用手反复拌搓,直到肉块出现“小白泡”为止。烧煮时也和一般煮法不同,不是用冷水,而是用开水落锅,不让粽子里的味道走失。
鱼米之乡,清蒸白丝。嘉兴的水产资源特别丰富,阡陌之间鱼塘星罗棋布,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有汾湖。其中的白丝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美食谱上占有一席之地。白丝鱼喜食小鱼虾,游动快捷,有“浪裹白条”的美称,然而白丝鱼出水即死,故市价昂贵。清蒸白丝鱼的烹饪很讲究原料,做法细腻,重在保持鱼的原汁原味。在杀净鱼身时加少量的盐腌制2小时以上,取出洗净再放进白嫩豆腐,加上佐料待到五成熟时加料酒,再放入蒸笼5—6分钟即可,品尝时入口鲜嫩,味浓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