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 明 陈小平 李海波
还山一片青还水一泓碧
——记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工作
■撰文/李 明 陈小平 李海波
近年来,余姚市认真贯彻落实《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四明山区域毁林开垦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决定》文件精神,立足生态修复、注重堵疏结合,有序实施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工作,推进四明山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取得了扎实成效。如今,四明山区域的奉化、余姚、鄞州等十几个乡镇,已实现生态修复面积2万亩。截至2016年底,四明山区域的石漠化面积减少2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73%。根据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计划,到2020年,四明山区域将完成禁止开发区生态修复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6.5%,森林蓄积量达到245万立方米,宁波“绿肺”的功能将更加凸显。
明确生态修复指标。2013年,余姚市制定《余姚市四明山区域退花还林经营方案》(2013—2017),建立了约束性指标:在禁止开发区内一律禁止发展花木生产,自2013年2月1日起5年内全面退出1.2万亩已种花木,并进行生态修复,以种植香榧、红豆杉等珍贵树种,特色经济林或生态景观树种等方式,培育经济型生态公益林;对5年内未退出的,责令通过封育措施,培育成水土保持林。为此,以四明山镇、大岚镇、鹿亭乡和梁弄镇为主,各地积极开展四明山区域内生态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四明山累计禁止开发区生态修复面积1.25万亩。其中,按年度划分,2013—2014年合计2438亩,2015年3772.5亩,2016年3795.5亩,2017年完成上报面积2500亩(待验收为准),能全面完成宁波下达给余姚的修复指标(其中四明山镇8937.6亩,大岚镇2979.6亩,鹿亭乡339.4亩,梁弄镇209.4亩)。
生态修复初见成效。早期生态修复到位或修复规格较好的地块,已基本达到幼龄林的标准,如四明山镇茶培村三接岭红豆杉基地,2012年珍贵树种造林时,红豆杉苗规格为高度50厘米、根径1厘米以下,至今已达到平均高度200厘米、根径4厘米左右。通过冬季时的卫星图片判析,较多地块呈现花卉林下绿色植被的情况,反映了近5年来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工作颇有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2014年12月3日,余姚市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关于下达2015—2017年四明山区域森林生态修复任务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生态修复的年度完成面积、技术要求、考评以及资金保障等内容,并将这项工作列入乡镇年度考核,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修复工程的落实。分管市领导高度重视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重点工作,每月带领有关部门领导组成检查小组,奔赴四明山区域有关乡镇开展生态发展的落实与实施情况的检查,形成了“一月一检查、一月一汇报”的领导督查制度。山区各乡镇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森林生态修复工作,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加强项目支持。为推进四明山区域的生态修复,余姚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四明山区域加快发展“415”生态高效农业的意见》(“415”即万亩观赏花木园、万亩优质茶园、万亩生态果蔬园、万亩两用竹笋园和15个上规模的休闲农业基地),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四明山区域生态高效农业、推进森林生态修复。其中,对集中连片面积在20亩以上,种植香榧、薄壳山核桃等生态型经济树种或者套种珍贵树种达到规定密度、经验收合格的林地,给予每亩1300元以内的补助,推动生态公益林区、天然阔叶林区和坡度25°以上的林地实行退花还林。通过“415”项目(“415”项目中累计种植2000多亩),近年来推广了红豆杉+香榧、红豆杉+红叶石楠、香榧及其他乌竹等种植模式,带动了花卉农户自愿套植树种的积极性,加快了区域内生态修复进程。
加强宣传引导。为推进四明山区域森林生态修复,市、镇两级政府开展了多层次的宣传发动工作,特别加大对村级基层的宣传力度,明确要求各村贯彻落实好宁波、余姚文件精神。通过授课、电视等形式宣讲,增强了区域内农户对花木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印制分发1.8万余份《关于四明山区域“三区”分类保护管理的村民告知书》到农户,印制3200余份“三区”规划公告发放至花木大户。同时在宁波方向、余姚方向交通路口各设立一块大型宣传牌,并着重在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设立多块小型宣传牌,切实做好“三区”规划、严禁毁林开垦的政策落实,基本做到了禁令家喻户晓,政策深入基层。
加强监管执法。近年来,余姚市以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为重点区域,建立了护林队伍,根据定人员、定工资、定地段、定职责、定考核的“五定”办法,严格执行森林资源保护绩效考评,严查毁林开垦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特别是四明山镇重点区块,重点发挥余姚市四明山镇生态保护管理队作用,近3年来当场阻止在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种植花木的行为4起,有效遏止了毁林开垦行为。
确保修复质量。为规范推进四明山区域森林生态修复,确保修复质量,出台了《余姚市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由有关乡镇农办负责,所有树种均通过招投标形式采购。在验收上,通过招投标方式委托第三方验收,并结合市级核查确定年度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种植面积后,给予政策补助。同时,为更好地掌握造林实情,还增加了各村、各地块的样地监测,随机选定每100亩或150亩为一个样地,来核实各村各地块的种植质量。
生态修复工作,仍有较多困难。一是镇、村间修复树种选定难,从近几年来乡镇间、各村修复树种选择和种植情况来看,出现镇、村间树种选定不一致的情况:有的要种香榧,有的要种红豆杉,相互对比之下,在经济效益与植株规格层面,农户出现一些抵触思想,影响了生态修复工作的有序推进。二是农户不按标准及规定配植,有的农户擅自将部分定植地块的配置苗木进行异地处置,如将少量香榧苗种植到自家房前屋后等,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三是山区较多农户仍依赖于花卉经营收益,由此会出现一些擅自或故意损毁修复树种行为,如喷打除草剂或起苗时折压,造成修复树种生长或存活率低下,给保持生态修复成果及有效补植带来困难。四是乡镇在修复管护方面的人员、精力有限,修复树种种下去后的后续管理难以及时跟进。
切实解决问题,拿出解决方案。一是强化村级公益林专职管护队伍建设,加强营造林管护,从而建立起长效管护机制。二是建立村级管理奖励机制。村级管理是生态修复成败的关键环节,为进一步落实生态修复地块、完成修复面积、确保修复质量,建议给予一定额度的考核奖励,以提高村级管理的积极性。三是落实补植养护期。生态修复是森林经营中一项需要长期管护的任务,建议通过封育管理,落实三年以上的补植养护期,达到一定郁密度(至少0.3)后再经生态修复成效验收。四是加强政策支持。建议进一步加强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政策支持,通过农旅结合,发挥山区的生态休闲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巩固修复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