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舜
[摘 要] 随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应用,很多专业领域和课程单独采用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是难以满足课堂的需求,混合式教学法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是“互联网+”、教学信息化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在室内装饰施工课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现代数字化教学的优势两者相结合,优势互补,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关 键 词] 混合式教学法;数字化教学;六步教学法;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206-01
一、混合式教学法在室内装饰施工课程中教学方法与手段
的应用
室内装饰施工课程中有很多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施工工艺,为实现不同的应用主体,材料和工艺都需要对号入座。采用了校内和校外对号入座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室内装饰施工学习领域的全部教学内容根据施工流程分为六个学习模块,学习模块的实施均采用“六步教学法”,即:新课导入、如何施工、教师示范、学生操作、检查、评估。
室内装饰施工在教学手段有多媒体演示法:图文并茂,声画同步,提高直观认识;实训室教学:在实训室中进行针对性讲解,强化认知;材料市场调研:重视市场信息,强化直观认识;施工现场教学:现场施工讲解,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工作室为平台,整合教研室资源充分拥有的发挥行业企业优势让学生更加贴切地体会到项目和设计的真实感受;真题实做:对已完成的实际项目进行真题实做,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任务布置、网络发布课题。课前让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并提交资料,针对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校内外基地结合施工现场讲解和教师示范操作,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动手能力,来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混合式教学。
二、混合式教学法在室内装饰施工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一)特色与创新点一: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实行小项目投标教学
室内装饰施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该课程实操性、行业性、变化性极强。在进行课程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系数较大,要么没有合适的参观工地,要么没有稳定的校企合作企业,要么在特定时期内没有合适的项目背景。综合这些原因,可整合教研室资源成立各自的工作室,通过工作室项目沉淀、设计积累慢慢将这些项目引入课堂,在课堂上通过实际的项目给学生展示和讲解,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将项目过程、资料和视频建立资源库以便学生温习和课前预习。对层次较高的学生,如大三顶岗实习的学生,将工作室小型项目以发布招标公告的形式公告给学生,学生以投标的形式进行投标,获得项目的团队按照市场的规则进行操作。由于这些项目本身较小,基本以设计和指导施工为主,学生实操性极强。学生利用工作室平台,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小项目中标为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实习的积极性。
(二)特色与创新点二:实行“师徒制”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层次相对不齐整,有学习兴趣强,理论学习不错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基本占不到班上学生的15%,还有大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太愿意学习。但是这一部分学生的实操能力较强,能很好地完成该内容。對于这一部分学生实行的就是“师徒制”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三)特色与创新点三:整合特色的教研室资源,紧密结合行业、企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的真题实做
我院建筑装饰教研室资源较好,其中有三位老师有自己的工作室,一位有自己的装配式定制厂,还有一位跟行业协会联系紧密、已经引进一个合作企业入住建工实训基地,企业在基地建立了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建筑及装饰材料展示厅,展示厅既是企业的材料展厅也是学生学习基地。这些都为为学生提供真题实做的条件,对不懂的问题可以直接对接工作室或者企业,不理解的可以随时去展厅参观学习,企业不间断对展示厅的材料进行更新。让专业的发展紧扣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的学生也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混合式教学法在室内装饰施工课程中课程考核模式的
应用
室内装饰施工课程考核模式分为:专业技能成绩和职业素
养成绩两大模块,前者占70%,其中自评占10%、小组评占15%、老师评占25%、专家评占20%;后者占30%,其中考情占10%、操作规范占10%、安全性占10%。考核标准参考建筑装饰行业施工规范和湖南省技能抽查考核标准的相关考核标准进行。
参考文献:
[1]赖蓝鑫,谢莉.新形势下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材料与工艺的创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3):92-93
[2]罗友,王茂林.室内施工工艺课程创新教学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143-144
[3]张超,夏建红.工作室制度教学在室内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30-31.
[4]孟晓惠,王东.高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2):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