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翠清
[摘 要]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与促进下,新的课程形态正在建立,新的学习生态正在形成。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外兴起之后便迅速传播到中国,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利用网络接受大师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成为广大学习者的追求。在线开放课程应时而生,为人们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并以其优质的资源得到学习者的追捧。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在线开放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008-01
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性,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已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元素之一,其作用已是不可替代的。由于信息技术的影响,教学由常規教学演变为多媒体教学,进而演变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课程也由普通课程演变为网络课程,如今演变为更加完美的在线开放课程。
一、在线开放课程的特点
1.规模化。在线开放课程规模可大可小,开展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十几万人。
2.全开放。MOOC,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
3.全在线。MOOC,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
4.特色优课。在线开放课程开发都由名师主持,最终形成一些优质特色课程,在网络中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
5.团队智慧。一门成功的在线开放课程,都由一个相关人员组成的团队开发而成,其中凝聚了团队中每个人的智慧,最终形成每个成员理想的课程。
6.过程完整。在线开放课程是以微课视频为核心,按照授课进程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呈现的是完整的教学过程。
7.活动体验。在线开放课程在设计时,采用专题式、项目化、任务式等形式,所以学习者参与度比较高,有良好的活动体验。
8.多任务、半自主。在线开放课程采用自主学习模式,学习者学习需求明确,对学习者能动性、自控能力、自学能力要求比较高。一些专业技术课程多采用任务式课程设计。因此,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是多任务、半自主。
二、在线开放课程内涵
以网络为平台,依据课程目标、学习需要和知识体系,基于数字化资源、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灵活有效的多种学习模式、支持多种学习对象、多种学习终端而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与学的活动。
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点
1.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关注点应放在在线学习的三个构成
要素——平台(King)、内容(Queen)、活动(Soul)上。
2.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理念应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师职能转变为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服务、支持、指导、帮助作用。
3.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基本宗旨应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习者能力为重点,关注学习过程。
4.在线开放课程设计应遵循目标控制原理,即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遵循要素分析原理,即在对教学中涉及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三个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要遵循优选决策原理,即集中开发团队集体智慧,选择优质决策实施。要遵循反馈评价原理,即反馈评价是在线开放课程重要的环节,应设计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价体系。
5.在线开放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为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评价性原则。
6.在线开放课程应实现四个转化。要将教材内容转化为符合学习需要的学习内容,要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可执行、可实践的学习活动,要将动态效果转化为生成性的目标与学习结果,要将结果性(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发展性评价。
7.在线开放课程设计的层次结构。课程设计应包含三个层次,基于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基于章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基
于学习的知识点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先进行学情现状、基本知识分析,进而分解知识点、基本技能,最终由这些逻辑单元组成课程目标。
8.学习资源建设包括教材、微课教学视频、学生学习PPT、拓展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优质学习资源:全新的教材、新颖的微课视频、精致的PPT、同步的资源。
9.学习活动规划包括学习进度、作业、基本活动、具有课程特色的项目和任务。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作者、编剧、导演、演员,学习者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状态。
四、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重视学习活动的始终,主讲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始有终,发挥互动交流环节的再学习功能,发挥效果检验与测评环节的诊断激励功能。学习顺序是先学后教,学习内容要差异互补。线上学习要科学安排学习进度,关注学习过程。线下学习也十分丰富,有集中答疑解惑、案例赏析、重点难点的强化丰富、理实结合、实践实训、合作探究、项目化学习交流、热点讲座、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周丹,陈丽婷.基于SPOC的高职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6(16).
[2]陈颖,陈献辉.对MOOC教学的探讨[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3]牟占生,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5).
[4]蒋翀,费洪晓.面向MOOC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9).
[5]黄孟遥.MOOC给教师带来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