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明确了制约校企深度合作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利益诉求。通过对企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在人才培养、合作院校发展和自身机制建设投入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激发校企深度合作的积极性的具体补偿策略,从而保障了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中的协同育人作用。
[关 键 词] 利益相关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016-0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新时期高素质技术与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1]但企业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利益不均衡,导致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不能长期保持下去,使校企合作表面化、短期化。[2]目前造成校企不能深度合作的现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利益诉求。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研究对象。利益相关者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股东利益至上”理论的突破,有效地应对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伦理、环境保护等问题,它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后来拓展到社会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该理论对资本强权论提出质疑,在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中寻找结合点和平衡点。企业作为经济体,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必定充分地考量自身投入与收益的比例。因此,通过对企业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投入分析,找寻成本补偿策略,通过各项具体措施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積极性,从而真正使校企深度合作,发挥好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影响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与收益不匹配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培养,协作育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也是培养具有符合其企业发展的核心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投入是企业不可回避的主要成本。首先是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前。在选择好相关的合作高职院校后,企业就要开始进行投入。前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设置、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等,都要企业的参与。其次是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期间。该阶段主要是需要企业提供人才和场地支持。企业派遣一线高水平员工或者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过程,提供企业生产场地作为学生实践参观、专业实训基地等。最后是学生完成在高职院校在校学习后,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承担学生的顶岗实习的成本,主要是学生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包括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工资福利、保险等;工作服装、劳保用品等;开展入厂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所需要的人员、场地、时间等;学生开展实践生产所占用的生产场地和生产材料,以及所带来的企业产能的损耗。
(二)企业向校企合作院校投入与收益不匹配
企业对校企合作院校投入主要包括资金和人力两方面。首先企业对合作院校采用直接资金投入和间接资金投入两种方式,主要包括参与高职学院校园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学科建设,为高职院校技术项目提供资金、捐款、捐献大型实训设备生产、提供场地作为实训场所等。其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企业从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中选派高水平的职工去高职院校担任专业实践教师,将企业要求的专业技术、企业文化等带给学生。
(三)企业向自身建设投入与收益不匹配
从企业自身来讲,参与校企合作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企业选择。选择了开始进行校企合作,不但是要对学生和合作院校进行投入,对企业自身更需要投入建设,以满足校企合作的要求。首先企业寻找满足企业要求的合作院校是一个投入过程。要进行校企合作,就必须找到能够与企业相合适的高职院校,同时满足企业在专业方向、需求规模、人才要求等方面接近匹配的高职院校。这就需要企业在前期投入一定量的寻找谈判成本。由于国内目前没有专门的信息平台,校企合作信息总量偏少,基本靠行业人脉“一对一口口相传,单线联系”,加之企业与高职院校处于不同的专业领域,信息严重不对等,企业和高职院校虽然各自都有合作需要,但是找寻成本都很高。其次明确合作对象和合作方式后,企业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式,按照校企合作协议进行自身的建设投入。这本身也是一种履约成本。企业在校企合作之前本身需要满足生产发展需要就可以。在实施校企合作之后就需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企业内部进行一系列的更新与变革。再次由于受到整个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的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直接会影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人才需求,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是需要一个周期才会有所收益,因此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就具有风险成本。同时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如果在完成了整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后,不进入企业进行工作,对企业来讲,就面临着培养成本损失和专业人才流失等风险。
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策略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出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高职院校、学生是确定性利益相关者,政府行业属于期望型利益相关者。因此想要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在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健全完善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平衡校企双方的利益。
(一)政府提供法律政策扶持
想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校企合作热情,就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上保障企业的利益,降低企业在校企合作的投入。上述分析中提到的校企合作的谈判成本、企业承担的风险成本主要源于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的责任、权利、利益不明确,需要法律法规对其实现保障。首先要加强法律保护。应该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状况,逐步修改职业教育法和就业相关的劳动法规,保护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利益。其次给予资金支持。政府可以建立专项资金,直接下拨给校企合作企业,从而降低成本;或出台对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或尝试征收职业教育税,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求其必须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责任。参与校企合作企业,根据其参与完成程度和效果,减免职业教育税。
(二)强化行业指导作用
行业在校企合作中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我国需要通过立法,使行业的法律地位有保障,使行业协会主动推进和监督校企合作,形成参与校企合作的良好行业环境。
行业组织做好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桥梁,降低企业在校企合作时的寻找成本。积极运用行业宏观信息优势,帮助企业和高职院校双方做到资源共享。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根据双方的优劣势,合理利用合作方式,灵活开发合作机制,考虑多元合作领域,整合企业与职业院校资源,互惠共赢,从而降低企业找寻校企合作对象的寻找成本。
(三)校企合作院校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发掘自身优势,降低企业在合作高职院校投入的同时,增加企业校企合作收益。职业院校要建立新的职业教育视角,从企业利益出发,寻求合作领域多元化,使校企双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满足企业发展,发挥自身的教育行业优势,为企业切身实地地考虑人才技能需求,根据企业要求,构建专业设置,邀请企业共同探讨,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设计课堂内容,实训环节安排等内容。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变成一个长期的、完全的共同教育的过程,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从而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在科研技术开发方面,应该充分地为企业服务,科研对象和项目都应围绕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实际问题,协助企业突破生产技术瓶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技术开发方面的成本有所降低。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
(四)稳定人才就业,降低风险成本
企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因就是培养符合自己需求的专业人才,该利益实现的前提是学生毕业后留在实习企业成为正式员工。那么提高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对口就业率,稳定专门人才留任企业就业,就成为降低企业风险成本、增加企业在人才培养投入方面收益的主要途径。
企业和高职院校双方,在学生刚入校的时候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设职业教育、就业政策等相关课程,全程、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素质,拥有良好的就业态度。高职院校全面了解学生的职业选择思想动态,通过宣传教育,稳定就业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和就业观,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合作企业可以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宣传企业的职场文化,强化企业形象,提高企业认同感,满足学生的就业心理需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能因为生活中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可以通过平时生活中及时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去化解。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发放津补贴,这部分资金可以来源于校企合作专项经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归属感,又能引导学生踏实工作。
在“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下,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需求,开展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成本补偿策略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只有在政府、行业、合作院校和就业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成本,提高企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打开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献:
[1]倪勇.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2-74.
[2]徐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