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霞
[摘 要]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面临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何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体育社会学家认为,体育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不仅拓展了广阔的实践空间,而且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利用体育教学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高职教育现状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进而对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融入进行深入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139-0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成为高等技术人才培养重要的一部分,而体育教学形式多样化、锻炼项目多样化、实践性强、针对性突出等自身特点注定了有诸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意识到体育锻炼活动对其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价值。
一、高职学校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具有大学生的身份,但多数学生成绩一般或较差,一些学生是出于无奈进入高职的校门,从而成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甚至有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有些学生行为情绪化严重,缺乏自控能力,组织纪律性差。育人必先育其心,而体育运动以其实践性、竞争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完成高职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二、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高职学生年龄大多在18~20岁,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发展性心理困扰。
首先,心理承受能力差。当前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成长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个人意志不够坚定。甚至有的学生因个人情感问题不能及时走出阴影,从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其次,自我调节能力弱。在生活、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类突发情况,学生没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没有应对和调节的能力。再次,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由于学生团队意识淡薄,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问题。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入
(一)良好的体育教学情景有利于磨炼学生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学情景、教学氛围息息相关。所以,体育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合理的、愉悦的、富有挑战性的场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的乐趣。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就充分体现了学生和教师平等,教师设置场景,分配任务,根据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磨炼意志。比如在健美操课中,教师课前让学生预习教学内容和任务,让他们自编自导热身操,并根据所学过的健美操动作分组进行队形的编排,各组集思广益,各显神通,最后以比赛的形式轮流展示,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自觉、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二)教学方式游戏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在教学设计上,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点,着重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制定好教学方式、方法,進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规守纪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表现。游戏在体育活动中深受学生的喜爱,比如,在枯燥的短跑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拿一张白纸放在胸前,体会速度的力量,速度快,纸就会贴在胸前,反之落地。学生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增加反复练习的兴趣,达到锻炼的目的。又如,让体质差、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球类裁判或游戏组织者,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心理。
(三)丰富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体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良好境地。体育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一种模拟,具有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等特点。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优势,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只有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运动中不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才能养成坚韧不拔的信念和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从而承担起未来社会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万晓冬,邓志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渗透与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2]陈凡尊.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6):18-20.
[3]彭玉玲.谈体育运动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科学大众,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