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彪
[摘 要] 教育是我国的立足之本,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基石。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看重教育的质量与效率,这也就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在的师范类大学所培养出来的青年教师是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人们认为应该从小学阶段便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热爱科学,这也就促使师范类大学中的小学教育专业也必须重视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施。对如何在小学教育专业中有效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介绍。
[关 键 词]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科学;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068-01
由于我国教育领域一直深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所以科学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大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不愿意从事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这就导致小学科学学科中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新的一轮课改以来,人们渐渐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也开始重视小学科学的发展,因此,小学教育专业也开始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下面笔者从研读科学学科的性质与目标、渗透科学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融合心理学教育三个层面,讨论在小学教育专业中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研读科学学科的性质与目标
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能有饱满的热情,并且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那么学生也必将受到教师的感染,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学科任务。在小学教育专业中展开小学科学教学培训活动,同样需要大学生热爱科学学科与未来的教学工作,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必须了解科学学科的性质,了解科学的作用与价值,进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张红霞所编著的《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一书中,在第一章便对科学的性质与教育目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便可以直接利用这部分内容,让大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学科对培养与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与创造力,进而使其重新認识科学学科的教育意义,使其为即将从事科学教育感到期待与快乐。
二、渗透科学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决定科学学科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在落实小学科学教学的时候,要对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渗透,让大学生了解这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作用、应用条件及其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在科学教育模式一章中对新课改下的科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方法、技巧等进行了相应的介绍,教师在利用这部分内容渗透科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一些教学实例,充实与佐证书中的理论知识,这可以让大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科学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提高他们应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认为参与式教学法应该始终贯穿于科学教学之中,即必须保证让小学生成为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活动主体,使其亲自探究、自主创新。实际上,现在的小学科学课程十分看重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课外的科技活动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探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在這些教学活动中,无不需要教师利用情境创设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要了解科学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与管理,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为未来的实践做好准备。
三、融合心理学教育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为人们除了关注小学生所取得的文化成绩之外,也十分关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感受与心态变化,这也就要求大学中的小学教育专业在展开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时候也能融合心理学教育,分析与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一名备受尊敬的好教师一定能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真实需要,获得学生的信任,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通过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思考解决对策,这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一书中对儿童科学学习心理进行了分析与介绍,从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几个方面研讨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心理,这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受教对象,进而使其正视未来的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小学生个性很强,这些儿童教育心理学只是一些理论知识,是否适用于现代小学生的学习需要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因此,大学生也应该在大学受教期间积极参与实习工作与培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应该正视科学学科的师资力量培养,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成长。为此,在小学教育专业中,教师要注意研读科学学科的性质与目标,渗透科学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升大学生的教育能力,为小学科学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姜华.开放教育中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田阳阳.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探析及实践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