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
[摘 要] 积极心理学是新兴的心理学研究方向,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将积极心理学思想和理论引入艺术类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更加积极的教育理念,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高职艺术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018-01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成为新的心理学研究方向,它主张现代心理学应该研究人自有的积极力量,通过提升這种积极力量,实现潜能的开发,提高生活幸福度。2001年积极心理学被引入中国,2005年开始被心理学界重视并广泛传播,近两年很多思想政治教师也开始引入这个概念并探索具体的实际操作。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在2000年的《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由赛格里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教授正式提出的,由此,积极心理学成为一个当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不同于传统心理学,它的关注点在于正常人的心理机能,研究内容是人的优点和潜能,重视人性中积极的特质[1]。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组织关系。
(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传播和推广,这门心理学也开始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人力资源开发、灾后重建、家庭治疗、人格塑造等方面都被广泛应用[2]。
在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也开始发挥作用,例如,在哈佛大学开设的“幸福课”,这门课程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引导学生学会幸福生活。
目前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融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结合实际情况,寻求积极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通过挖掘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增加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创建积极向上的组织环境,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3]。
二、高职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高职艺术生的心理特点
根据《河北省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中的调查结果显示,艺术类大学生具有见解独到、有开拓精神、喜欢交朋友、注重个性、思想活跃等人格特点。这些特点与积极的人格特质相吻合,因此说高职艺术生本身就具有积极的人格特质。
(二)高职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艺术生有三个“标签”:“90后”、艺术生、高职,传统观念认为这些学生集合了现代青年的许多“不足”,存在个性张扬、组织性差、文化基础薄弱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本身就是对这些学生的主观消极印象。教育过程中更习惯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这是一种消极的教育管理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较为单一,通常为开设思想政治课、集中讲座、组织宣传、品德评价等,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并不能内化升华,达不到教育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职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转变价值取向,树立积极心理学观念
传统教育观念下,很多人对高职生缺少肯定和赞美,这种负面标签无疑已经决定了教育的消极取向,进而会缺少教育动力,不愿寻找方法,势必影响教育效果。
积极心理学主张教育者要采用发展取向教育,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用积极的心态接纳学生,以欣赏的眼光肯定学生,重视对学生的正向评价,充分满足学生自尊和自我價值实现的心理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发挥个体的积极力量,如自信、乐观、自主性、开放性、探索精神、充满创造力等。
(二)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
高职艺术类学生是充满个性的群体,更加关注自我内心和需求,强调自我的意识和主张。
在高职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了解并满足学生切实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双向活动中来,才能使其充分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三)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发挥思想政治课主阵地作用
改变现有的思想政治课单纯的讲授方式,采用主题实践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主阵地的作用。
在高职艺术生中,可以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表现力强的特点,通过小品、歌舞、情景剧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火热的社会事件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与艺术专业相结合,将枯燥的理论课内容转化为学生喜欢且能够参与的形式,激发潜能,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深化教育效果。
(四)打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针对高职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融入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理念等要素,创新各种文化活动形式,用积极、正面、向上、健康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润物细无声,使它们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应该针对高职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其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周嵚.大学生积极特质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郑伟.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应用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6):149.
[3]程云玮.积极心理学倡导对幸福的回归:谈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J].职大学报,2014(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