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梓
【摘 要】共生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共生共长的过程。共生阅读教学的表现形式有三种:问题生成、情感体验、语言表达。教师不妨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加以选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共生共长。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共生教学;表现形式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得以开展的三大要素。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它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流,从而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参与社会活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语文就是语言的表达能力。而在学校范围内的常规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习得与提升必须建立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使学生在对文本进行生成、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因此,学生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更多地取决于自身对文本的生成和体验,从而获取文本语言,理解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的表达欲望,最终运用口头或者书面语言,将自己建构的结果表达出来。接下来试举几例黄厚江老师的教学片断,来谈谈对“共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问题生成,促成师生共生
课堂提问本就是师生之间寻找共生原点的最佳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答案中的“亮点”,并试着以此为一个生长点,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发展最重要的体现则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这种生成是学生在教师启发的基础上,经过自我加工所得出的观点,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内化、建构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捕捉学生即兴生成的灵感,是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的重要职责。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是无处不在的,并且已经成为一种课堂常态,比如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要了解对手,找到其短处,抓住其要害,就能战胜强大的对手。我们解读了驴的故事,解读了虎的故事。同学们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学生没有反应)
师:刚才我们都发现了,这篇课文主要的笔墨是描写老虎,写它的心理,写它的动作,尤其是写动作,十分细致,十分传神。可是为什么课文题目却是“黔之驴”而不是“黔之虎”呢?
(学生小声议论)
师:有同学愿意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生:作者心中把驴子作为主要形象。
师:这位同学很不简单,说得非常有道理,见解很深刻。作者的确是通过讽刺驴的愚蠢来表达主题。作者写这篇寓言,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时,中唐时期,身居高位的人之间,豪门贵族之中,有很多人,只是徒有其表,并没有什么本领。柳宗元塑造这个蠢驴形象,就是为了讽刺这些人。所以作者对驴的态度和对虎的态度截然不同。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同学对驴的态度和作者不同,而是站在同情的立场上看待驴的,有没有?
部分学生:有。
师:你为什么同情驴呢?(指一名学生问)
生:我觉得驴好可怜啊。
在上述片断中,对于老师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并没有给出回应。此时,黄老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结合文章标题,利用“是‘黔之驴而不是‘黔之虎”这样具有价值判断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对学生的生成进行充实、扩展、延伸,让学生将思维重新集中在“驴”的分析上,紧扣文本内容,生成对“驴”形象的态度,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解读,这一激一发,体现了黄老师对于文本解构的功底,也向我们展示了师生之间共融共生的精彩片断。
二、情感体验,达成生本共生
黄厚江老师指出:“要在阅读中教阅读,让学生相互激发阅读感受,重视教学过程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阅读体验。”这种“体验”是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代入自身的情感,领悟作者的经历,与文本形成一种情感共生。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先生的一篇演讲稿,内容广泛,内涵丰富,特别是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个人感悟凝练于文字之中,使得授课难度较大,教师难以把握。黄厚江老师在教学时对文章进行重组,将学生的体验纳入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生体验,将师生之间的对话作为共生原点,以点带面,将情感进行延伸,这种延伸实际上是学生对作者人生境遇的感悟,是一种有价值的情感的体验。正如黄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不知你们和我学习到现在是什么感觉?我和大家学习到这儿反正有一种快感。”在这里,黄老师认为,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在课堂上能够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仅是知识学习层面的,更多的是一种“师生同感”,而这种“师生同感”正是在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师生间的情感共生,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便会逐步打开,“以情促思”,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会更加深刻。教授名家之作便要体验名家之情,回归名家之感,在与名家对话之中产生新的理解和共识。创造情感体验的环境需要想象力,捕捉情感体验的时机需要洞察力,而提炼情感体验的内核需要教师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通过简单的训练模式就能达成,而是需要教师将教学的关注转移到师生关系的共建上,这种“关系”能让教师关注到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真正做到与文本共生。
三、语言表达,形成生生共生
生生互助并不是一个新生概念。新课改开始之际,就提出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之间合作互助本就是课堂所提倡的方法。而生生共生是合作互助基础上的一种提升,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交流,传递内心的想法,从而生成教学资源。
《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的形式特点是小标题的运用和人物特点的描写,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黄老师将文本的核心价值定义为学生写作能力的习得与运用,并通过几个层级不同但联系紧密的活动,把整篇课文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换标题”是本堂课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第一个层级,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形成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能力,尝试从大篇幅的文字中抓住文段核心,可是课堂并未停滞于此,黄老师抓住师生之间的共生片断,将思维层次再升一级,让学生思考本文的小标题还有什么作用。这次讨论是了解小标题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关系,继而衍生出对人物塑造的作用,这是课堂的第二层级,也是学生语言表达的充实阶段,在第一层级中,学生的语言是简洁的,是概括抽象的表达,而在这里,学生将对概括抽象的语言进行具体充实,围绕已有的小标题,详细阐述它的作用,形成具体详实的表达,难度的提升也将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用人物语言更换小标题,这也是黄老师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点,是生生共生的重要呈现方式,也是对文本回归的价值体现。第四个活动便是比较两种小标题的不同,让学生在对比中品味语言的魅力。
四个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活动中,不少学生提出:文章中有些小标题并不能概括相关部分的内容。经过学生讨论,发现这些同学的理解存在着偏差,结论虽不正确卻很有价值。通过讨论,不仅对文章结构层次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而且在讨论中有同学提出可以把文章的小标题改得更好。这些资源并不是教师的提前设计,而是学生在阅读中所产生的学习生成,通过语言表达,学生之间相互探讨、相互激发、和谐共生。
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言语表达能力。因此,探索阅读教学的方法,构建阅读教学的有效模式,是语文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黄厚江老师不仅作出了他自己的思考,而且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对现有阅读教学的一种变革,它将生成、体验、表达三个过程进行有机结合,将学生的生成作为生长原点,并通过不断生长,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这种提升必将语文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形成知识迁移,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1]黄厚江.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J].中学语文教学,2012(01).
[2]徐飞.言语互动与表达的自我实现——黄厚江“共生写作”教学思想试论[J].语文教学通讯,2003(01).
[3]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黄厚江共生写作教学基本课型及典型案例[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4]黄厚江.“共生”与“对接”——共生写作教学再论[J].中学语文教学,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