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凤凰”的涅槃之旅

2017-10-19 02:19蒋兴成任红禧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7年9期
关键词:杂技团杂技

蒋兴成 任红禧

2017年1月27日,农历除夕的央视春晚哈尔滨分会场上,一场“惊、险、奇、美”的冰上杂技演出惊艳了全国观众。行云流水般的冰上演绎,迅速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参加此次演出的,是来自黑龙江省杂技团有限公司的年轻演员们。可谁能想到,就在四年前,这个杂技团连一个会滑冰的人都没有,甚至连一出像样的节目都拿不出。

短短四年,省杂技团褪去事业单位的“外衣”,成功转型为在市场上破浪远航的文化企业,犹如一只独具魅力的“冰凤凰”,浴火重生了。

在哈尔滨,稍上点岁数的人可能都知道,诞生于1952年的省杂技团曾辉煌多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杂技团的演出常常一票难求。

然而,自2000年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兴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作为昔日“金凤凰”的龙江杂技团坐上了“冷板凳”。因为体制僵化、事企不分,应对市场准备不足,到2012年,该团一度面临“三无”困境——无演员、无演出、無资金。

2012年6月,按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总体部署,省杂技团改组为黑龙江省杂技团有限公司,并在全省物色总经理人选。很快,时任哈尔滨市文化局文化产业处处长的薛金升进入选拔视野。

有关领导与薛金升谈话时特别提醒:“去杂技团,意味着公务员身份就没了。”

薛金升没有丝毫犹豫地明确表态:“只要组织需要,我可以辞掉公务员。”

领导又提醒他:“杂技团的情况很不乐观,你要做好思想准备。”

“再惨能有多惨?杂技团的那块牌子至少还在吧?”薛金升至今仍觉得自己当时的回答有些“张狂”。

2012年7月13日,当薛金升走马上任时才发现,杂技团真的“落败得只剩一块牌子”——院里蒿草过人高,盖过了一楼办公室的窗户;耗子成窝,也不怕人。

在编131人的单位,每天来上班的不到20人。是啊,捧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上班不多开工资,不上班也不少拿一分钱,团里已多年没有演出任务,谁还来?

更为严重的是,尚有40多名演员的队伍竟拿不出一个像样的节目。也难怪,杂技团不景气,很多有本事、有头脑的演员都“下海”了,杂技演出骨干全被私人演出团体拉走了。余下的演员平均年龄接近30岁,早过了职业的“黄金期”。杂技团连续三年才招了不到10个学员,人才青黄不接,事业难以为继。

没人,没钱,没作品,没市场,变成公司的杂技团转机何在?

为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薛金升和新班子决定,先清理“吃空饷”人员。清理“吃空饷”人员,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人的强烈不满,有人甚至坐到薛金升的办公桌上“叫号”:“敢停我工资,试试!”

最终,新班子顶住压力,对26名长期旷工职工按相关规定进行了严肃处理。大家一看动真格的了,只得回团上班。

紧接着,在省文化厅党组的支持下,杂技团领导班子决定,实行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与奖励机制,“多劳多得”,打破“大锅饭”格局。

绩效管理制度就是让大家凭本事说话,谁有本事谁上,谁有本事谁多挣钱。渐渐地,比着练功、争训练场地的氛围开始形成,职工的精神面貌大有改变。

在发展上,杂技团领导班子做出两个关键性决策:一是专做冰上杂技,二是变“输血”为“造血”。杂技团计划用省政府拨付的1000万元改革资金,全力打造以冰上杂技为核心的“冰秀”品牌战略。可这一计划遭到部分职工的反对,因为他们视这笔钱为保障工资的“保命钱”。杂技团领导班子反复分析形势、讲道理:拿这点儿钱发工资,两年就没了,以后生存还是问题。最终,职工大会表决:同意变“输血”为“造血”,全力打造冰上杂技。

2012年8月,杂技团将过去的室内排演场改造成集训练、演出为一体的冰上舞台。随后,薛金升找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负责人,寻求合作。对方承诺:只要你们的节目能在舞台上立得住,就有机会。

2012年8月13日,杂技团把67名演员、学员全都“轰”上了冰场,小到8岁,大到58岁,从滑冰基本功练起。经选拔淘汰,最后选出43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骨干。但两个月后,冰雪大世界负责人看完排练情况对薛金升说:“你的队伍还不行,我们还是得找技术成熟的团队。”

薛金升急了:“再给我们一个月时间,不然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此后,演员们每天早6点上冰训练,一直练到晚上10点,羽绒服都结了冰,有的演员发烧39度也不“下火线”。杂技团成立了专门的后勤团队,一天送四顿饭,牛肉、鸡腿、水果,不惜一切代价保障演员体能。

一个月后,冰雪大世界负责人让全体演员集合,说:“孩子们,你们的努力我都看到了。虽然现在技术还不过硬,但我还是决定:今年就用你们了。”在场的孩子听后,全哭了。

短短140天,龙江冰上杂技成功“破冰”。从2013年元旦至2月底,杂技团在冰雪大世界演出98场,挣了98万元。从过去的“等饭吃”,到面向市场“找饭吃”,这98万元成为杂技团转型后的“第一桶金”。

首次成功给杂技团燃起了新希望。此后,杂技团定期在自己的小剧场演出。然而,2013年在小剧场演了100场,却总共来了不到100个观众——平均一场还不到一人。

没有观众,还演不演?杂技团领导的态度很明确:必须演!不演,怎么锻炼队伍?

杂技团一边加强训练,创作精品剧目,一边主动出击“找市场”。2014年,杂技团抽调骨干人员成立营销部,加大宣传力度,多次参加演艺产品交易会,寻求演出机会。通过双管齐下,合作机会越来越多——2014年2月,受邀在迪拜购物节表演;2014年3月,在上海连演43场;2016年5月开始,在美国巡演一年……

杂技团营销部主任郭君从合作方得到的反馈是:“看中的不仅是你们的技术,更为你们演员的素质而感动。”

2016年1月,在参加全国冬奥会开幕式演出时,杂技团60多人的队伍统一着装,走得比空姐还齐。表演结束后,别的演员忙着拍照合影,杂技团的小演员们却忙着帮工作人员收设备、捡垃圾。

“不一定非要把他们培养成舞台表演艺术家,但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薛金升反复强调,要一切围绕“人才”做文章。

在文化战线工作多年,薛金升深知社会对杂技演员的偏见。刚到杂技团时,有人问他:“杂技团干吗的?耍猴的吗?”言语中透出不屑。

2013年,文化系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杂技团却差点儿被拒之门外,因为有人认为“杂技不是高雅艺术”。

为了改变“杂技人没文化”的局面,杂技团在人才培养上不遗余力实施“人才战略”。他们倡导“人人成才,德艺双馨”,遴选业务骨干“进名校,拜名师”,和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国内首个杂技魔术表演大专班……如今,学习已经成为杂技团演员、学员的自觉行为。

自2016年5月起,受美国玲玲马戏团邀请,杂技团赴美巡演一年。21名小演员带了100本古诗词方面的书,平均每人4本,演出之余,大家比着背诗词。美方安排参观,别人都是去海滩、公园,而杂技团的小演员们却选择到博物馆、图书馆参观学习。美方高度评价:“这些中国孩子真棒!”

在文艺界,人才流失是共性问题,可如今省杂技团的人却很难被挖走。很多孩子放假不愿回家,撵都撵不走。对他们而言,这里不仅是挣钱糊口的地方,也是学校,更是家——杂技团里,大孩帮小孩,男孩帮女孩,亲如一家。

截至2017年7月,省杂技团已在国内外演出2000余场,接待观众400多万人次,收入近2000万元。冰上杂技,正成为龙江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面对未来,省杂技团的发展思路很清晰: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力争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出,为龙江、为中国争得更大光荣。endprint

猜你喜欢
杂技团杂技
高空杂技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体育杂技——太极拳
空中杂技师
李广玉 把杂技带到深圳的人
杂技团里的小精灵
做好杂技团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上期回顾
老鼠演杂技
借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