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孔同 本报记者谢 戎彬
今年国庆假期,《环球时报》记者全家去欧洲坐游轮度假。和几年前国庆去欧洲度假相比,很多小细节的变化,让人感觉“世界都在等待中国”。
不再被问“你是日本人吗?”
在希腊圣托里尼岛的一家葡萄酒厂,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们都在挑选葡萄酒。记者的身旁走过一名黄皮肤男子,他径直走向希腊店员,像要问什么事情。店员直接开口问:“Chinese?”“No,Japanese.”店员似乎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啊?是日本人。让我想想怎么办?”显然,店里并没有懂日语的人,他需要打电话找一个翻译来解答日本游客的问题。
想起过去我们出国就被问:“Japa⁃nese?”如今在欧洲,几乎每个人都会先问你:“Chinese?”在地中海游轮电梯里遇到一名意大利游客,他兴奋地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并高兴地说自己曾去过南京、海南,对中国的印象太好了。
北京奥运会虽已过去9年,但它在奥运的发源地希腊,却被人们深深地记住了。在小城卡塔科隆的一个艺术品店,美丽又有气质的希腊女店主问我们:“来自中国吗?”然后立刻指着墙上的大幅照片说,自己的儿子曾举着奥运火炬去北京参加过圣火接力跑。“我还没去过北京,儿子去过,说那里很美。我也想有一天去中国看看。”
餐馆菜单有了中文版
在圣托里尼岛上,到处都有拍婚纱照的新人们,定睛一瞧,几乎每一对都是来自中国的游客。其实,不仅在圣托里尼岛,在印尼巴厘岛、泰国普吉岛、马尔代夫、塞班岛、塞舌尔等全世界的旅游胜地,都有中国情侣拍摄婚纱照,甚至有时会人满为患。
圣托里尼岛上除了希腊语、英语之外,最多见的就是中文了,很多地方都有写着大大中文字的餐厅:“传统希腊风味,物美价廉。”岛上也随处有人用“你好”“好吃”“便宜”等中文词汇招揽顾客。
在希腊雅典著名的阿波罗神庙附近,公交车站上打着巨幅中文广告,这是一家当地中餐馆的广告。雅典当地导游告诉我们,这几年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中餐馆的生意明显更红火了,在希腊工作的中国人腰杆也直直的。在匈牙利、克罗地亚等地的中餐馆,记者更是发现,大部分跑堂的店员都是当地人,端起中餐送外卖的架势一点不比我们国内的外卖员差。
法国尼斯是著名的南法旅游热点城市,在紧邻海边的老城区酒吧街,《环球时报》记者看到一些法国餐馆还提供中文菜单,而且不是简单的几页纸,而是厚厚的一本,足见店家为吸引中国客人下了工夫。
德国的法兰克福机场是欧洲三大机场之一,每天在这里往返中国的航班有不少,今年的中国国庆恰逢当地的啤酒节,刚过边检,游客就能看到一个大幅的中文啤酒节广告:法兰克福机场与您共庆啤酒节!
游轮开始用中文广播
两年前,记者曾坐过一次西地中海线路的游轮,这一次走东地中海线路,记者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变化:每次船上广播,都是在意大利语、英语之后,进行中文广播。中文俨然已成为最重要的国际性语言之一。
在游轮上的最后一天,因为记者账单上的一些小问题,意大利籍工作人员客气地说,请稍等,他马上请一位中国工作人员来为我解释。很快,担任中文国际接待的姚尧来前台找我们,详细解释了系统变更等问题,然后就聊了起来。
姚尧说,欧洲游轮过去很少接待中国游客,也是从五年前开始,他们增设了每天送入房间的中文日程表和中文菜单,专门提供给中国游客使用。
过去,欧洲人认为中国游客就爱购物,所以只有免税店里才安排中国籍的店员,其他岗位和部门却一直没有中国人,但是最近两年,欧洲人不但意识到了中国游客的不断增多,更意识到了眼光、品位不断上升的中国游客对品质、服务和多元化旅行线路的需求。还有中国游客曾向游轮公司提出:除了购物,我们更希望能享受好的旅行体验。
公司发现了这一需求,很快在过去从不曾安排中国人的行政部门中,增设了中国籍工作人员的岗位。譬如姚尧就专职担任中文国际接待,可以帮助游轮上日益增多的中国游客解决各种问题和满足需求。甚至中国人爱喝开水,只要提出需求,服务员就会每天送开水到中国客人的房间。“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的标志吧。”姚尧的表情显得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