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山 姚 雷 / 文
学术探索
对高职院校开展质量教育的思考
◆ 王 山 姚 雷 / 文
质量教育是提升人才质量素养的基础。随着质量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质量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质量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技能人才是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线劳动者,是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直接体现者,其质量素养直接关乎质量强国建设成效。造就一支掌握一定质量知识、具有较强质量意识、拥有较高质量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充分发挥人才在质量强国建设中第一资源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的重要推手,更是质量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通过质量教育为质量强国建设培养高质量素养技能人才,既是建设人才强国之需,更是建设质量强国之需。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培养高质量素养技能人才方面大有可为。高职院校要主动顺应发展对人才质量素养要求不断提高的现状,进行前瞻性思维,坚持需求导向,以培养适应“质量时代”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大力发展质量教育事业。高职院校质量教育是指高职院校将质量知识、质量技能、质量意识等质量元素贯穿于学校教学和管理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行为,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质量素养。从质量教育过程来看,高职院校质量教育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质量基本知识传授,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质量基本知识的应知能力,属于质量的通识教育。质量基本知识包括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方面的知识、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及质量法律法规、质量伦理、质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第二个层次是质量技能培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内的质量应会能力,属于体现专业特点的质量专门教育。质量技能包括对质量技术基础和质量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应用能力,质量技能培养通常依托于专业,即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将质量能力培养融入其中,实现专业技能和质量技能高度融合,体现“专业+质量”。第三个层次是质量意识培育。质量意识培育是在对质量知识掌握和质量技能把握的基础上,在社会形成普遍质量认同的环境下,将质量知识和技能固化为潜在的“自觉”,成为行为处事的“本能”,并将质量意识上升为质量文化,这是质量教育的根本目的。
当前,在职业教育中强化质量教育已成为相关政策的关注点。《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出要强化质量职业教育,完善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的质量素养。《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也提出,在职业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增加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和质量管理知识内容,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设立质量相关研究机构,开展质量科研,开发质量素质提升课程,面向社会开展质量教育。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提出要“培育众多‘中国工匠’”。这些政策为高职院校发展质量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目前,我国质量教育在现有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但整体来看,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现象,没有形成体系。检验检测、标准等质量技术基础知识和质量管理相关工具散见于专业课程中,质量教育缺乏系统性,对学生质量素养提升尤其是对质量教育作用有限。为此,应积极推动高职院校做好质量教育规划研究和制定工作,搞好质量教育课程开发和师资开发,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构筑质量教育体系。
一、做好质量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工作。质量教育通过质量知识传授、质量技能培养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而质量意识形成需要久久为功,并且质量教育涉及课程开发、师资开发、教学管理、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发展质量教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从为建设质量强国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出发,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做好发展质量教育总体设计,形成契合国家产业升级要求、对接市场需求,以增强学生综合技能、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为根本点的质量教育体系。一方面,做好质量教育规划研究工作。从国家对质量教育相关安排、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质量素养的要求、市场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开展质量教育的现实基础、机遇与挑战等层面,深入研究学校开展质量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聚焦质量教育中的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深入研究质量课程开发、质量师资开发、人才质量素养培养模式、质量教学管理,探索、制定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质量教育发展路径和具体举措。另一方面,做好质量教育规划和落地实施工作。高职院校在对事关质量教育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等问题的思考、考量基础上,按照质量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内外部条件、指导思想、原则、总体目标、阶段目标、重点任务、主要举措、保障措施等要素,制定科学合理具有高执行力的质量教育发展规划,用以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内的质量教育工作。
二、统筹通识质量教育和专业质量教育两类课程开发。质量教育既具有“一般属性”又具有“专业属性”。“一般属性”是指各个专业都应掌握的基本质量知识、基本质量技能和基本质量意识,而“专业属性”是指与专业紧密联系的质量知识、质量技能和质量意识。质量教育两重“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质量教育包括了两个方面,即质量的通识教育和专业的质量教育。与之对应的是两类质量教育课程,即质量教育的公共课程和专业的质量教育课程。质量教育的公共课程主要侧重于基本质量知识掌握和质量意识培养,主要涉及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和质量管理的基础性知识,以及质量法律法规、质量伦理等方面的基础性知识,属于适合所有专业的课程。专业的质量教育课程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与质量技能的融合,即把质量技术基础、质量管理工具等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属于契合专业特色的个性化质量课程。由于质量教育的公共课程和专业的质量教育课程在内容上的差别性,应针对两类课程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开发方式。对于质量教育的公共课程而言,可考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素养的要求和学生群体特点,由质量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制定通用性课程大纲,高职院校根据通用性课程大纲并结合学校发展定位组织编写课程教材。对于专业的质量教育课程,应结合专业对质量知识、技能、意识的需要,由高职院校组织专业教学一线教师、质量领域专家、用人单位技术骨干等共同开发,突出专业知识、技能与质量知识、技能的深度融合。
三、按照“专业能力+质量素养”方式促进师资开发。质量教育,教师是根本。高职院校质量教育水平如何,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质量知识水平、较好的质量技能、较强的质量意识,才能有效将质量元素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质量素养。纵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队伍现状,现有专业授课教师所掌握的质量知识、具有的质量技能、具备的质量意识整体不高,离“专业+质量”人才培养对师资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现有公共课教师对学生质量基本知识教学、质量意识培育缺乏一定的经验。对此,提升教师质量素养是高职院校开展质量教育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根据质量通识教育和专业质量教育的不同特点,开发好两类质量教育师资。对于质量通识教育师资开发而言,一方面,要构建好质量通识教育教师发展舞台,设立专门的质量通识教育教研室,专司质量通识教育,在经费、编制等方面予以足额保障。与此同时,建立契合质量通识教育特点、引导教师提升自身质量素养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对承担质量通识教育任务教师的培训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质量素养要求的变化,及时更新培训内容,提升质量通识教育教师教学水平。对于专业的质量教育师资开发而言,一方面,做好对现有专业课程教师的质量素养提升培训,提升专业课程教师将质量元素融进专业课程的能力。另一方面,做好专业的质量教育师资引进工作,立足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对质量素养的要求,聘请质量领域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作为质量专业教育的专兼职教师。
四、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来保障质量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客户满意、组织内成员及社会受益为目的的现代管理方式。质量教育关键在于培育学生质量意识,而质量意识培育只有融进教学管理的全环节、全过程才能收到应有效果,因此质量教育需要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来指导。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提升自身发展的竞争力,以教学单位、管理部门、学生共同参与为发力点,以为社会培养“高专业技能”“高质量素养”人才为根本,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保障质量教育有效开展。首先,构建质量教育“共治”体系。公共教学部门、思想政治教研部门、院系、学生管理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教务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党群部门等各司其职,共同发力来推动质量教育。公共教学部门负责将质量基本知识融入到公共教学过程中去,思想政治部门负责将国家质量大政方针融进思想政治教学过程,院系负责实施“专业+质量”的教学方式,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学生参与质量教育,教务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后勤部门负责在学院硬件建设中体现质量教育元素,人事部门负责教师和管理人员质量素养培训,党委工作部门负责质量教育整体协调工作,群众组织负责组织质量教育专项活动,等等。其次,增强学生接受质量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将质量教育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发展质量教育学生社团、设立质量教育“宣传周”、组织用人单位质量教育进学院等方式推动学生参与质量教育实践活动。再次,制定专门质量教育管理体系文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来保障质量教育目标实现。最后,将学生质量素养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拓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把学生质量素养评价融入到专业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之中,发挥评价“指挥棒”在促进质量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以及“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号角的吹响,质量强国建设得以深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呼唤高质量素养技能人才。作为培养技能人才重要力量的高职院校,应主动作为,将质量基因深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质量强国建设造就高质量素养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