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茜 龙艳艳 李冬萍 陈廷速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
金福菇(Tricholoma giganteum)是一种正处于开发中的珍稀食用菌。在真菌分类系统中,金福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口蘑属[1-3]。在非洲、南亚次大陆和我国台湾、福建、广东、香港、云南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分布。金福菇的经济价值较高,能为生产者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潜力[4]。因出菇温度较高,适宜在夏季至秋季间栽培,有利于调节鲜菇市场或菇房实施周年栽培的品种搭配。但在金福菇的生产中,经常发生真菌性病害[5-9],严重地影响了金福菇的产量和质量,甚至颗粒无收,经济损失很大,成为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种驯化和栽培管理方面,而对于金福菇病害的研究较少,因而在病害防治上,也缺乏科学依据。迫切需要对金福菇的真菌性病害的种类及其形态特征、为害情况、症状等进行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为此,笔者对金福菇真菌性病害的种类进行了调查及对主要病原菌进行了鉴定。
1.1 试验材料及试剂(1)病害标本:2015年9月-2016年8月从广西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菌种厂采集染病的金福菇子实体和污染的菌种袋,共采集病害样品25份,带回实验室分离鉴定。(2)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7 g,用水定容至1 000 mL。
1.2 病原物的分离及鉴定
1.2.1 病原物的分离 在超净工作台内,从发病的菌筒或子实体上直接挑取霉状物置于加有链霉素(在培养基中加1%链霉素0.3 mL,使每毫升培养基中含链霉素30 μg)的PDA培养基平板上,每平板接种6点,平板中央接种1点,周围等距接种5点。28℃黑暗条件下培养,待菌落长至直径1.5 cm左右时,用接种针挑取菌落边缘,置无菌PDA平板纯化培养。使用单孢分离法得到单孢。
1.2.2 致病性测定 按柯赫氏法则接种测定其致病性[10]。
①将供试真菌转接到PDA培养基上,培养5~7 d,取菌丝生长情况基本一致的部位,用打孔器打成菌片(直径3 mm左右)。②将报纸平铺在保湿盒中,喷水保湿,然后放入试管。将预先清洗好的子实体分组放入保湿盒中,以备接种,每组的子实体菌盖大小接近。③将打好的菌片贴在子实体菌盖上,每株真菌三组重复。以打好的PDA培养基片贴在子实体菌盖上做对照。④接种后每天观察发病情况。⑤将发病子实体上的致病菌分离纯化,看是否与接种菌一致。
1.2.3 病原菌形态鉴定 对病害标本进行制片镜检或保湿培养后镜检,疑难病害和新病害则进行分离培养,性状观察和接种。纯化的菌落在PDA中28℃黑暗条件下培养3~4 d,待长出菌落,切取菌落边缘2 mm小块转入PDA培养基,置于28℃黑暗条件下培养,观察菌落颜色和形状等。根据病菌的培养性状等特征,参照齐祖同[11]的《中国真菌志》(第五卷·曲霉属及其相关有性型)、张中义[12]等的《植物病原真菌学》、陆家云[13]的《植物病原真菌学》、魏景超[14]的《真菌鉴定手册》和文成敬[15]的《中国西南地区木霉属分类研究》确定病菌的分类地位。
2.1 病原物的鉴定经调查及病原菌鉴定,初步明确了为害金福菇的有曲霉、木霉、青霉等三个属的病原菌,其中以曲霉菌的分布最广,为害最重。
选取普查、分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5种病原菌(3种曲霉,1种木霉,1种青霉),应用形态学进行分类鉴定,结果3种曲霉病原菌分别被鉴定到种为:黄曲霉原变种、黑曲霉、米曲霉原变种。
2.2 曲霉属真菌引致的病害
2.2.1 黄曲霉原变种As1(Aspergillusflavus) 症状:菌株As1在子实体上生黄色团粒状霉,组成粗粉粒状的菌落。
病原: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丝 孢 目(Moniliales)丛 梗 孢 科(Moniliaceae)曲霉属(Aspergillus)。营养体由具横隔的分枝菌丝构成。分生孢子梗是从特化了的厚壁、膨大的足细胞生出,并略垂直于足细胞的长轴,不分枝,顶端膨大成球形或棍棒形的顶囊,其表面产生辐射状单层或双层的小梗,在小梗顶端串生分生孢子,最后成为不分枝的链。分生孢子梗无色,壁粗糙。分生孢子头辐射状,半球形、近球形,顶囊烧瓶形,有色。孢子结构一层或两层排列。分生孢子球形(直径180~600 μm)、近球形,光滑,明显比另外的曲霉的分生孢子小。菌落扩展慢,黄色,在PDA培养基上28℃培养5 d,菌落直径达35~40 mm(图1-4)。
2.2.2 黑曲霉As2(Aspergillus niger) 症状:在子实体上生黑色团粒状霉,组成粗粉粒状的菌落。
病原:分生孢子头初为球形至辐射形,直径130~450 μm,老化后分裂成几个圆柱状结构;孢梗茎初无色,老后黄褐色,壁平滑;顶囊近球形,直径35~75 μm;产孢结构双层;分生孢子球形,直径3.1~5.1 μm,老化后略扁,鉴定为黑曲霉。顶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0~50 μm,大型的可达100 μm,黄褐色;产孢结构两层排列,常呈褐色至黑色;分生孢子球褐色,初光滑后变粗糙或具细刺,直径2.5~4 μm,成链状串生。在PDA培养基上28℃培养5 d,菌落直径达64~70 mm。(图5-7)
2.2.3 米曲霉原变种As3(Aspergillus oryzae) 症状:在子实体上生绿色团粒状霉,组成粗粉粒状的菌落。
病原:菌丝无色,有隔膜和分枝。分生孢子梗从细胞内垂直生出,无分枝和隔膜,顶端膨大成球形或椭圆形,放射状密生许多先梗。分生孢子梗光滑,黄绿色至深橄榄褐色,孢子头球形至放射形。分生孢子球形,表面光滑,淡褐色。菌落扩展快,绿色,在PDA培养基上28℃培养5 d,菌落直径达60~70 mm。(图8-11)
图1 As1菌株的菌落形态
图2 As1菌株的的症状
图3 As1菌株的分生孢子
图4 As1菌株的分生孢子梗
图5 As2菌株的菌落形态
图6 As2菌株分生孢子
图7 As2菌株的分生孢子梗
图8 As3菌株的菌落形态
图9 As3菌株的症状
图10 As3菌株的分生孢子
图11 As3菌株的分生孢子梗
图12 木霉的菌落形态
图13 木霉的症状图
图14 木霉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图15 青霉的菌落形态
图16 青霉的症状
2.3 木霉属真菌引致的病害症状:子实体受害后先在菌柄一侧出现微褐色的水渍状病斑,然后逐渐扩展到菌盖,呈褐色凹陷,出现绿色霉层,最后整个菇体腐烂。
病原: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丝 孢 目(Moniliales)丛 梗 孢 科(Moniliaceae)木霉属(Trichoderma)。分生孢子梗成对分枝,分枝越到基部越长而形成金字塔形结构,分枝、次级分枝与它们所着生的主轴成90°。着生瓶梗的细胞与瓶梗基部等宽或稍宽。瓶梗常2~4个一组轮生,轮生的瓶梗与着生瓶梗的分枝成90°,分生孢子梗或分枝顶端有时单生;轮生的瓶梗常烧瓶形,中部增大,顶端下剧烈溢缩。轮生体中的终极瓶梗或单生的瓶梗常圆柱形,中部不显著膨大,且比轮生体中的瓶梗长。分生孢子光滑,绿色,球形。(图 12-14)
2.4 青霉属真菌引致的病害症状:为害子实体,可形成圆形的菌落,外观略呈粉末状。随着分生孢子的大量产生,颜色逐渐由白转变为绿或兰。
病原: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Moniliales)曲霉科(Eurotiaceae)青霉属(Penicillium)。菌丝体无色、淡色,具横隔。由菌丝上形成直立分生孢子梗,先端呈帚状分枝,由单轮或两次到多次分枝系统构成,对称或不对称,最后一级分枝即为分生孢子小梗。小梗用断离法产生分生孢子,形成不分枝的链。分生孢子球形、椭圆形或短柱形,多呈蓝绿色,有时无色或呈多种淡的颜色。菌丝质地可分为绒状、絮状、绳状或束状,多为灰绿色,且随菌落变老而改变。菌落的颜色有绿、黄绿、蓝色等,在菌落外圈常见白色的新生长带。(图15-18)
金福菇病害的研究报道较少,参考文献少。经调查及病原鉴定,初步明确了金福菇发生的真菌性病害有曲霉等3个属,在金福菇上的病害为国内首次报道。其中,曲霉病是常见的病害。
图17 青霉的分生孢子
图18 青霉的分生孢子梗
在真菌的分类鉴定中,长期以来一直以形态和培养特征为主要依据,但有些特征受不同的培养条件影响而表现出相当的差异[14],同时曲霉、青霉大多具有产孢能力强的特征,其产孢结构、孢子形态等的一些细微特征不易观察,且许多真菌的形态特征复杂难以观察、或者本身形态特征相近很难区分(如木霉)等原因,给真菌的分类鉴定,尤其是种及种级以下的分类鉴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该病害调查中分离到的病原菌只有曲霉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到种,而木霉和青霉都只是鉴定到属。下一步,应通过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以及结合真菌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的方法来鉴定真菌病原。